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圈地運動發展小結

作者:由 弟弟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1-12

本文是對個人對看過部分圈地運動資料後的小結。在看過相關資料後,個人覺得圈地運動之所以會產生是由於封建經濟達到鼎盛後陷入衰敗。衰敗使得封建領主對領地內農民的控制力下降,留給了部分富裕農民發展的空間。這些人發起了從13世紀開始到19世紀結束,長達600年的圈地運動。

1。封建經濟的衰敗

從10世紀開始到14世紀為止是歐洲的封建社會時期。此時的歐洲國家使用采邑製作為國家土地所有的分配方式。采邑制是一種國王對臣子或軍官以封賜土地或金錢的方式作為恩賞的分封方式。在8世紀采邑制剛剛誕生時,分封的土地臣子只能保有終身,不能世襲,但臣子總是希望保留土地更長時間,9世紀時,加洛林王朝衰落,國王對臣子,即領主的控制力下降,采邑逐漸變成了世襲領地。

寄居在采邑上的封建領主們按照領地保有量從上到下分為教皇,國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騎士。但騎士的日子並不好過,這可以從數量的減少得到體現。牛津郡53名騎士到14世紀初只剩下32名。 沃裡克郡在1221年至1232年間參加巡迴審判的97名騎士, 到14世紀初只有33名騎士仍然保有原來的騎士領。13世紀20年代參加白金漢郡巡回法庭的88名騎士14世紀僅存活下來39個家庭, 其中只有16名仍保有騎士頭銜。根據議會卷檔, 1324年全英格蘭大約有850—1 250名騎士, 1346—1347年間下降到950名, 到1359—1360年間全英格蘭僅有870名騎士。

這裡面有部分原因是由於騎士本人捐獻土地給教會或缺乏繼承人導致的。但英國參與了12世紀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3世紀的第九次十字軍東征,14世紀英法百年戰爭。這期間招募願意參戰的騎士的行為都有存在,但騎士數量依舊減少。這說明單靠正常的消亡作為理由是不足以解釋這一現象的。騎士消亡的主要原因是,騎士生活成本過高,難以負擔。大封建領主為了獲取土地,迫使騎士賣出土地,減少了騎士的收入。騎士要負擔自己的裝備,生活開支,但從13世紀開始也就是圈地運動開始的時期,人口增加,糧食價格上漲,使得騎士的生活成本升高。收入減少,支出增加,騎士衰落變得理所應當。

缺失了足夠的騎士也導致了大領主本人在戰爭能力和對領地控制能力上的下降。同樣也是13世紀開始,13-15世紀期間,出於對大領主剝削的反抗,農民起義數量增加。反抗的進行導致封建領主獲利能力的下降和管理成本的提高,原本領主直接管理土地,每年除了地租還能從農民生產中抽取一部分。現在抽取的成本上升,領主只能擺脫直接管理,將土地交予農民間接管理。經濟緊縮的領主對農民的勒索加強,又使得農民更快的逃離。王孫公子要麼投身於報酬豐厚的新職業,如手工業。要麼賣地,而買地的主要集團都是富裕農民。這些富裕農民就是在糧食價格上漲的過程中獲利發展起來的部分農民或者是透過精明經營從騎士轉型而來的農場主。

2。圈地運動的參與者

對圈地運動有個有趣的比喻,原本歐洲社會比作骰子就是一個只有1和6兩個點數,人要麼是平民要麼是貴族,中間沒有任何人,圈地運動發展後讓骰子有了2,3,4,5。這裡的2,3,4,5就是鄉紳。鄉紳是指有貴族品行的人。但這裡指的就是富裕的中小地主。這裡面的地主有三種來源。原小領主如騎士,自由農,公簿農。當然茅舍農也有可能成為鄉紳,但極少。

騎士。這裡指騎士和從騎士,從騎士是騎士的侍從,陪騎士行軍管理,但不上戰場。騎士日常開銷有供養家人,騎士役務,政治開銷等。而軍事服役的開支不斷增加,因為物價上漲以及隨著戰鬥的發展而增多的裝備需要,這讓越來越多的騎士難以承受。同時自亨利二世開始,騎士可以以錢代役,騎士可以用錢免除軍役。軍事開支的增大,以錢代役的方式使得騎士更加關注莊園的經營。為此,騎士開始進行資本主義農場的發展,這包括精耕細作與羊毛貿易,而騎士領地小的特點又使得莊園生產依賴僱工,所以騎士在經營中與市場連線緊密,學會了從糧食上漲中牟利的方式。這個過程又推動了騎士參與土地的市場流轉,透過市場獲取更多土地從事生產,賺更多的錢。由此,騎士參與了圈地運動。從騎士作為騎士的侍從,基本上地位和騎士接近,土地擁有的數量也少,所以發展方式也接近。

自由農和公簿農,這兩種農民本來就懂種地,同時接觸土地市場,自然有參與其中。自由農就是擁有屬於自己土地的農民,他們不和任何領主有人身依附關係。公簿農就是與領主具有依附關係的農民,屬於農奴制演變出的農民。自由農和騎士差不多,擁有一定土地,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從中獲利。公簿農,擁有土地的方式是契約,在公簿記錄的契約時間內土地是由其自己隨意控制的,只要契約到期時和領主談判完成續約即可繼續擁有。他們在屬於自己的時間內將土地出租,用富餘的錢兼併土地,或者從破落的領主手裡用錢完成很長時間的租約,實現事實上擁有土地的方式進行土地的圈佔,積累財富。

圈佔土地的參與者的動機只有一個,利用糧食上漲帶來的土地價格上漲賺錢。整個圈地運動過程中圈佔的主要參與者是領主和農場主,農場主是那些已經透過協議圈地或商業租約擁有大片相連土地的人,可以是自由農也可以是公簿農。米德蘭地區的圈地由領主和農場主發動的圈地運動戰圈地者的42%到72。5%之間,部分農民也是圈地發起者,站12。5%到19%。

3。圈地運動的形式

圈地運動圈佔土地的形式有兩種,議會圈地和契約圈地。前者就是圈地運動後,政府為了控制土地流轉情況,直接下場控制圈地過程。後者是非政府直接參與的圈地方式。

契約圈地包含四種。1)驅逐意願保留地上農民 2)公簿農續約時抬價 3)在土地市場上籤訂租約4)協議圈地

第一種,驅逐意願保留地上農民。英國領主有部分土地是完全歸領主所有,可以憑自己意願進行保留或交予佃戶耕種。這種地是最容易圈佔的,因為無論村莊內的習俗,當地法庭,還是王國法庭都對意願保留地屬於領主,由領主自由支配表示認同。

第二種,公簿農續約時抬價。公簿農是以前的農奴演化而來,與領主有人身依附關係。公簿農為領主提供勞役,領主為公簿農提供土地。領主在”公簿“上各個農民記錄土地佔用的時限,不同農民的使用時限是不一樣的,使用時間一般是7年或7年的整數倍。租約到期時,領主會和公簿農重新進行續約的談判,領主這時就會抬高價格,迫使公簿農放棄土地佔有,完成圈地。有領主會用暴力,但是是少數,因為領主本身可以透過抬價以及沒收公簿農牲畜的方式迫使公簿農就範。

第三種,土地市場簽訂租約。這個方式不止領主用,圈地運動中最活躍的群體,富裕農民也用。原本按照舊歸,土地價格是和勞役數量相關的。但糧食價格的提高和人口增長的事物需求使得擁有大量土地耕種有暴利可圖。土地就開始逐漸市場化。公簿農圈佔土地後由於約定期間自己使用,所以將土地出租牟利,自由農和領主更是如此。富裕的農民或領主透過與地主簽訂長時間租約完成圈佔。

第四種,協議圈地。英國最初是敞田制。就是人人有私田,然後大家共有公田的方式。私田是按季度輪耕的方式。每人在一定時間耕種指定的土地,然後拋荒,換下一塊土地。所以個人擁有的土地是分散在村莊各個地方的。協議圈地就是,農民們透過協議,交換自己擁有的土地,讓自己的土地集中在固定的位置。由於集中耕種,圈佔地的產量比輪耕時要高。而公田的劃分也是農民們和領主簽訂協議,完成瓜分。

這裡面還有法庭牽涉其中,因為圈佔土地過程會引起他人不滿,這時就會交予法庭做出裁決。但法庭站在那一邊是個說不清楚的問題,有時法庭會偏袒被圈佔者,有時偏袒領主,有時又體現國王的意志,所以不做細究。

4。圈地運動的發展過程

中世紀封建領主制度下,上層領主的貪婪使得人民苦不堪言,而生產能力又無提高,使得社會變得接近停轉。這也算是封建經濟達到鼎盛後的衰退,這個衰退使得人口減少,農民不滿,大量的農民開始拋荒,逃離戰火,農民的拋荒又使得生產進一步減少,饑荒和疾病開始蔓延。這個過程在13世紀左右出現了轉機,從13世紀開始人口進入增長階段,這推動了糧食價格的上漲,而人數的減少又推動了手工業價格的上漲,這極大的打擊了依靠人頭收稅的領主們,因為他們無法強制要求農民工作(這樣幹會迫使農民逃荒),又無法增加降低支出。領主實力的減弱帶來了國王權力的加強和地方富農的崛起。富農利用土地積累財富,為自己換來國王封賞如騎士,從而進入政界。這裡國王有意扶植小的領主即騎士階層,讓他們從事除了戰爭以外的工作,如主持巡回法庭處理地方上領主和農民的衝突,代行國王的意志,幫助打擊領主;同時還給予他們議會的席位,讓騎士得以發聲。伴隨著土地價格的變化和中央集權的努力,圈地運動開始了,農民和中央兩方面不謀而合,開始進行封建領主經濟的剷除過程。

從13世紀到19世紀這600年左右的運動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13世紀到17世紀末,18世紀初是早期圈地運動,從18世紀到19世紀是晚期圈地運動。劃分的重要節點就是議會圈地,晚期圈地運動有議會親自下場。這是資產階級建立政府後,以立法的形式進行大規模圈地。實際上由於資產階級革命前,封建經濟基礎還在,所以農民沒有出現大規模流離失所,因為小農經濟還是國家的支撐。根據英國史學家考證,從1455到1607年,流離失所的總人數只有大約為29360人。

到了晚期圈地運動中,流民問題變得日益嚴重,這個過程推動了濟貧法的完善,從1601年第一部濟貧法誕生到1834年的新濟貧法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之所以會出現大量流民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

1)工業革命的發展。工業革命中湧現的機器使得小手工業者破產,城市裡有大量人陷入破產中。

2)資產階級早期的野蠻生長。工廠主利用各種方式如鑽濟貧法漏洞,勾結治安法庭,逼迫工業負債壓低工人工資,這使得工人無工資養活家庭。

3)法律法規的不完善。1662年的住所法給予了地方治安官驅逐權,使得工廠主可以透過這點威脅工人,從而製造血汗工廠。

5。總結

圈地運動可以是土地價格上漲使得領主和農場主自發逐利推動的,也可以是領主和國王在對抗大封建領主過程中推動的,也可以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推動的。可能這就是時代力量的側影,讓讀歷史的人感到無法違抗。

標簽: 領主  騎士  圈地  土地  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