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親子依戀------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者:由 休閒妹妹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1-04-21

你的孩子是不是特別地黏人?他是不是一旦發現你不在,或者經常照顧他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在,就開始大哭大鬧,不肯停歇?他是不是特別不願意離開家、離開父母,離開他所熟悉的家庭和環境,去結交新的朋友,去探索未知的環境?你是否發現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成人對自己不相信,也不相信他人,有很多人常處於焦慮、抑鬱狀態,甚至有很多人處於思想混亂狀態,常常糾結矛盾中,其實這些問題都與兒童時期的親子依戀形成有關。

一、

什麼是依戀?

依戀是一種持久的人與人之間跨時空的情感聯絡。親子依戀是指嬰兒與他的照顧者透過廣泛接觸和交流形成的一種親密的感情聯絡。依戀不等於依賴,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型一經形成,就可能會持續一生,並將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孩子的社會關係的建立和發展。母親的撫養質量是孩子是否能夠形成安全型依戀的決定性因素。母親是否能夠提供敏感性的照顧,是否能夠接受孩子、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決定著孩子安全感的形成和發展。

二、依戀的型別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測驗,從嬰兒和母親的研究中界定了親子依戀的三種類型。

安全型關係: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關心負責,體驗到這種依戀的嬰兒知道媽媽的負責和親切,甚至媽媽不在時也這樣想,安全型嬰兒一般比較快樂和自信。

焦慮-矛盾型關係:媽媽在這種關係中對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別關心和敏感,嬰兒在媽媽離開後很焦慮,一分離就大哭,別的大人不易讓他們安靜下來,這些孩子還害怕陌生環境。

迴避型關係:這種關係中媽媽對孩子也不負責,孩子則對媽媽疏遠、冷漠。當媽媽離開時孩子不焦慮,母親回來也不特別高興。

三、不同依戀型別兒童今後的發展

1、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父母(或者其他主要撫養者)敏感的照顧,這意味著一旦他們有需求,父母就能夠及時發現並且滿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在嬰兒時期,這種能力表現為成功喚起父母關注的能力;長大之後,這種能力的表現方式就變得更為複雜多樣。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即早期形成的這種自我效能感(在開始做一件事情之前就認為自己能夠成功地做好這件事,並且對此充滿信心)會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自我依賴水平。相反,非安全型兒童則沒有這麼樂觀。焦慮型的兒童非常擔心父母會離自己而去,所以需要他們時時刻刻的陪伴,從而在生活中更加依賴父母或者其他依戀物件。而逃避型的兒童則表現得冷漠、不合群。其實這些外表看來非常獨立的孩子,內心也非常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幫助。

2、不同依戀型別的兒童在情緒發展上也會表現出差異。一般來說,安全型的兒童會形成更強的共情能力,即更能夠理解和體會他人的情緒,並且能夠幫助他人緩解消極情緒。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情緒智力。與之相比,焦慮型的兒童更容易產生焦慮,特別是在與母親分離的時候。這裡所指的分離不僅僅是空間上的分離,也包括心理上的分離,比如,感覺到被母親拒絕、討厭、厭惡或者拋棄。他們在遇到其他人的消極情緒時,會產生混亂,分不清那是別人的情緒還是自己的情緒。迴避型和不定向型的兒童更容易產生憤怒。大量的研究都表明,迴避型的兒童長大後會產生更多的敵意或者有攻擊性行為。同時,他們的共情能力往往很低,無法知覺他人的消極情緒。

3、依戀型別也會影響到後期的社交關係。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關係是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建立的第一個社會關係。他們在這段關係中形成的認識、掌握的經驗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其未來社會關係的建立和發展。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話,非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後期還會產生心理病理障礙。一般來說,焦慮型兒童可能形成焦慮障礙,而回避型兒童和不定向型兒童更可能產生行為問題(如攻擊性行為)和人格障礙。當然,這些問題也並不一定會產生,因為隨著環境的變化,個體的依戀型別也有可能發生改變,從而降低這些障礙發生的可能性。

總而言之,依戀型別能夠影響到個體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社交能力、人際關係等的發展,對個體心理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如何培養良好的親子依戀關係

嬰兒會形成哪一種依戀型別,並不是先天決定的,而是在後期與母親的互動中形成的。

母親應該關注孩子,及時、準確地注意到孩子的意圖並給以一致的滿足,以接受、關愛、鼓勵孩子的態度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就能夠形成安全型依戀。相反,如果母親比較遲鈍,對孩子的需求訊號不夠敏感,或者沒有足夠的耐心滿足孩子的需求時,他們就會形成非安全型依戀。

如果母親不能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強制性地滿足孩子不需要的需求時,孩子大多會形成焦慮型依戀。當孩子的需求不能被及時滿足,或者只有在孩子對分離表達強烈反抗時才能得到母親的照料,第一階段的行為會被強化。這意味著孩子會經常處於焦慮緊張的狀態,而且他們會以更誇張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形成焦慮型依戀。

如果母親過度保護時,比如,即使孩子沒有危險,母親也處處留心著孩子,生怕他出事,會讓孩子形成焦慮型依戀。這種方式會限制孩子的探索活動,從而降低其探索環境的能力,讓他形成自己總是不安全的信念。一旦孩子形成這種信念,後果就可想而知了。另外,如果兒童探索環境的行為受到抑制,這方面的能力發展也會受影響,對兒童的觀察力、認知能力等的順利發展會產生不可估量的阻礙。而當母親總是無法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厭惡、排斥自己的孩子時,孩子就容易形成迴避型依戀。

如果母親總是忽略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經常處於分離狀態,孩子就會對母親的照顧失去信心。他們感覺到危險時,也不會再去尋求母親的幫助,而是試圖壓抑自己尋求幫助的期望,同時會主動避免危險的發生。這種被動培養起來的獨立性也不是一種正常發展的狀況。

總之:如果你已為人母,請以自己最大的愛心、耐心提供給你的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照顧與迴應,一份高品質的親子依戀關係,將使你的孩子受益一生,幸福一生。

標簽: 依戀  孩子  兒童  焦慮  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