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育兒經:入園前如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作者:由 平凡的奶爸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5-08

上幼兒園之前幫寶寶鍛鍊自理,過起集體生活來會很容易適應,不僅有利於寶寶的成長,也為父母減了不少煩惱。那麼快行動起來,入園前打造好一個獨立寶寶吧。

育兒經:入園前如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弊端

1、剝奪了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讓寶寶完全生活在“全自動”的生活環境中,寶寶失去了鍛鍊的機會,難以體會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會挫傷寶寶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成為一個缺乏進取心的人。

2、害怕面對問題和新情況,會形成不良的個性。

寶寶長期在爸爸媽媽呵護的“溫室”中成長,一旦脫離成人的懷抱,會顯得手足無措,鬱鬱寡歡,對新問題和新情境缺乏應變能力。長此以往,會挫傷寶寶的自信心,變成一個懦弱、消極的人。

三步打造獨立寶寶

生活自理能力對寶寶而言是從依賴到獨立的一個過程,也是踏出家庭保護網的第一步,家長應逐步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1、順應寶寶的發展順序,為寶寶創設獨立學習的機會。

爸爸媽媽應該尊重瞭解寶寶的年齡特點和動作發展的順序,並給於寶寶適當的訓練,這樣寶寶不會因為難度太高而失去興致。例如:一歲的寶寶會自己站了,可以讓寶寶試著洗手。一歲半的寶寶可以試著自己吃飯。兩歲的寶寶可以嘗試如廁、脫襪子、刷牙等等,這些活動既有利於寶寶的小肌肉的發展,又增強了寶寶獨立意識的發展。

2、多賞識寶寶,讓寶寶的做事態度由“要我做”轉變為“我要做”

由於寶寶的小肌肉還處在發育期,動作的靈活性和準確性較差,所以每當寶寶獨立完成任何小事,爸爸媽媽不要吝嗇您們的表揚和鼓勵,因為您的支援和鼓勵是寶寶繼續獨立做事的動力。爸爸媽媽也應重視寶寶此時出現的每一個具有獨立意識的要求和行為,加以鼓勵和提供實現的條件。

例如:寶寶看到您在剝毛豆,興沖沖地跑過來。這時您可以提供一個塑膠小碗和小凳子,事先將毛豆的殼撥開一小半,讓寶寶在自已動手剝豆中充分體驗成功地快樂。

千萬別害怕孩子要打碎碗或擔心孩子不會剝,或害怕孩子給自己添麻煩而不讓孩子剝,這樣寶寶因為你的拒絕和責罵而扼殺寶寶獨立意識的萌芽。恰當的引導和鼓勵可以幫助寶寶建立自信,從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粑粑麻麻的引導貴在持之以恆。

爸爸媽媽再讓寶寶獨立地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示範要求要清楚且形象生動,這樣可以方便寶寶模仿學習。最重要的是讓寶寶堅持天天這樣做,把它當作一種習慣,這樣寶寶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得很快。

例如: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作“成長記錄”,完成什麼事情,讓寶寶自己在記錄上打勾或貼五角星,以此激勵寶寶的這種行為,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習慣。

支招:如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她們會對家人產生強烈依戀的感情,稍微看不到家人就會覺得焦慮,多帶孩子與同伴交往,鼓勵孩子大方地與同伴交往,在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同時也能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避免為孩子包辦的過多,為孩子上幼兒園做好準備!

許多父母都因為寶寶自理和獨立能力的培養而焦慮,其實,從寶寶出生開始,媽媽就可以有意識地去創造環境,潛移默化地將自理能力的學習引入到日常生活中,為寶寶日後的獨立生活打好基礎。

獨睡:寶寶學習獨立的第一步

很多媽媽認為與新生兒同床睡能更好地照顧寶寶,能讓寶寶更有安全感。但是科學研究和例項都證明,嬰兒與父母同睡有很多不利之處,其中危害最嚴重的就是嬰兒猝死症。大人熟睡後壓到嬰兒,是嬰兒猝死悲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如果寶寶從小習慣了與大人同床睡,那麼以後將很難學習自我入睡,年齡越大,對成人陪伴入睡的依賴就越強,這不利於寶寶日後獨立個性的培養。因此,媽媽要抓住培養寶寶獨立的第一個契機,讓寶寶從一出生就成為自己床鋪的主人。

引導對策

新生兒:給寶寶安全感

新生兒常常透過聲音、觸控和氣息來尋找媽媽,以獲得安全感。在寶寶睡覺前,媽媽可以輕聲呼喚寶寶的名字或是哼一首搖籃曲;當寶寶情緒不穩時,把寶寶摟在懷裡、貼在胸口,讓寶寶感受到十月懷胎中每天聽到的媽媽心跳聲。

另外,還可以為新生寶寶準備一個安全小床,小床四周的圍欄既可以起到阻隔和保護寶寶的功能,也能在大床上為寶寶隔出一個獨立的空間,讓寶寶既能感到媽媽的氣息,又可以安全睡眠,同時培養寶寶獨睡的能力。

半歲以上:安撫陪伴

當寶寶長到半歲時,他已經慢慢適應了從媽媽的子宮內過渡到一個空曠的世界中,此時培養寶寶獨自入睡是最重要的。媽媽可以給寶寶一個固定的安撫玩具,有了這份安撫,寶寶學習獨睡的過程會更順暢。

此外,在晚上孩子哭鬧時,千萬不要馬上去抱他,可以先以聲音來安撫寶寶,或給他安撫奶嘴、玩具等,在哭鬧幾分鐘後,寶寶會試著接受安撫物品,慢慢習慣自己入睡。

育兒經:入園前如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到了1歲左右,寶寶開始對自己拿勺感興趣,雖然吃飯往往送不到嘴裡,還撒得到處都是,但他卻樂此不疲。這時,媽媽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寶寶弄髒了衣服和桌面、弄花了小臉蛋而阻止或呵斥寶寶,或者擔心寶寶自己吃不來、吃不飽,所以,雖然想培養寶寶獨立吃飯的好習慣,但到了最後還是會追著寶寶硬塞硬喂……髒的衣服、花的小臉是可以清潔乾淨的,挨一會兒餓的寶寶也會主動討吃的,但是,沒有良好吃飯習慣的寶寶會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遇到許多無法克服的性格弱點。因此,鼓勵寶寶學習自己吃飯,就是鼓勵獨立成長。

引導對策

固定的吃飯環境

一開始,媽媽可為寶寶準備一個固定的吃飯環境,比如寶寶專用的高腳座椅,只要坐進座椅,寶寶就無法到處亂跑。有了良好的吃飯環境,媽媽對寶寶的吃飯行為有了一定的控制權,寶寶也更容易集中精力、專心吃飯。

可愛的餐具

一套可愛、方便的餐具,會增加寶寶想要自己吃飯的慾望。因此,媽媽應花點心思為寶寶準備一套方便握、抓、拿、捏、與年齡相匹配的階段性學習用餐具。只要餐具的造型顏色和圖案是寶寶所喜歡的,那麼寶寶將更容易愛上吃飯。

模仿是學習的開始

寶寶學習吃飯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而對父母來說,與寶寶一起學習吃飯的過程,其實更是一個親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寶寶最親近誰,也最喜歡模仿誰。所以,父母每週必須抽出時間與寶寶“平起平坐”一起用餐,讓寶寶觀察自己、模仿自己。

當寶寶長到2歲左右時,他的小腿開始更有力,可以蹲、站、走了,而此時的寶寶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對嬰幼兒行為的研究結果證明,一般孩子在18個月到2歲時,已逐步具備了自己上廁所的生理和認知能力。此時,媽媽可以多鼓勵、多引導孩子,讓他們逐步脫離尿片而獨立上廁所。

引導對策

可愛的座便器

給寶寶一個顏色鮮豔、造型可愛的座便器,把它和玩具放在一起,然後,用形象的語言向寶寶介紹座便器,就像介紹一位新朋友或一件新玩具。讓寶寶先喜歡上可愛的座便器,慢慢再鼓勵寶寶每天在便盆上坐一會兒,做“過家家”遊戲。

讓成長玩伴來參與

讓寶寶喜歡的玩伴充分發揮作用,幫助寶寶學習上廁所。比如可以告訴他,小熊也要上廁所,他可以做小老師,教小熊怎樣上廁所,他就會習慣帶上這個“好朋友”一起去廁所,不久自己也會上廁所了。

小小的獎勵

做一個禮品口袋,在裡面裝滿各種小玩具,孩子每次成功地上了廁所,就從袋子裡挑一樣東西給她。媽媽還要記得對寶寶每一次的進步及時表揚,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激勵他渴望獨立的意識。媽媽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在禮品袋子空了的時候,寶寶的上廁所訓練也成功了。經過耐心的指導,一般寶寶在3個月左右就會自己上廁所了。

育兒經:入園前如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隨著寶寶慢慢長大,尤其到了3歲以後,媽媽會發現寶寶很多事情都想要自己完成,常常掛在嘴上的那句話就是“媽媽,我自己做”。 這是他正式表達“我要獨立”的“宣言”。媽媽可能認為孩子小、肯定做不好,而且說不定還會給大人添亂,於是嫌麻煩不讓寶寶自己做。如果媽媽多次扼制寶寶想“自己做”的渴望,寶寶的積極性會減弱,甚至會讓寶寶認為“自己做”是一種錯誤的行為。長此以往,寶寶的自我獨立和勇於嘗試的意識漸漸就淡化了。

引導對策

珍惜寶寶的“自己做”

當寶寶漸漸流露出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時,媽媽要以熱情的口吻來支援寶寶。在寶寶嘗試後,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要先用表揚的語氣肯定寶寶的嘗試,收到肯定的寶寶,將會更加努力學習和嘗試。

提供空間,不過度保護

媽媽應該樹立養育新觀念:寶寶一旦離開母體,就是學習獨立的開始。媽媽的作用是為寶寶成長護航,而不是代替寶寶成長。多給寶寶一些選擇的空間,讓他慢慢地熟悉,自己的事情應該由自己做,最多隻是得到媽媽的協作而已。

注意態度,正確引導

寶寶“自己做”的過程,就是不斷犯錯、不斷糾正的過程。雖然媽媽給予空間,但也不能袖手旁觀。此時媽媽要不動聲色地保駕護航,用親切的態度正確引導,讓寶寶安全地、正確地、快樂地學著獨立起來。

寶寶真正學會獨立,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請媽媽放寬心,先快樂地享受與寶寶在一起的珍貴時光,然後記得在生活中創造機會和環境,讓寶寶學習自理和獨立。老人們總說:什麼樣的媽媽,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我的理解是,媽媽的養育心態決定了寶寶的生長環境,從而影響寶寶性格及能力的成長。

育兒經:入園前如何培養寶寶獨立能力?

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意識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於凡事都為孩子考慮的周全細緻,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顧。但是在孩子3歲以後,孩子會經常要求“自己來”,並拒絕家長的幫助,這對於孩子來講並非壞事。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誌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於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

那麼,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髮展呢?

1、更新愛的觀念,改變愛的方式,把學習的機會交給寶寶,培養寶寶自理的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為其今後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這種愛的觀念和方式往往被許多父母所忽視。一般情況下父母對寶寶的疼愛表現在細緻周到的照顧上,並事事代勞。殊不知這些父母在不經意間丟失了寶寶動手學習的機會,造成寶寶的依賴性,使其失去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實在令人遺憾。改變愛的方式就是要注重寶寶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

2、確定適當範圍,支援寶寶“自己來”。凡是寶寶能自己做的事,必須支援他自己做,並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擴大“自己來”的範圍。如1歲的寶寶吃飯時要自己來,便可滿足其要求,不要怕他把飯灑到桌上;2歲左右的寶寶要自己洗手洗臉,自己爬樓梯、穿脫鞋子等等,均應支援,允許他自己做。這樣既可鍛鍊寶寶動作的靈活性、準確性,又可增強寶寶自理的能力。

3、耐心指導,教會技能。由於寶寶年齡小,能力差,在嘗試“自己來”時往往搞得一塌糊塗,這時父母應耐心指導,做好示範,教會寶寶“自己來”的技能,幫助寶寶進步、成功,從而獲得足夠的自信心。切忌苛求斥責,否則勢必導致寶寶膽怯、消極、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

4、經常提醒,持之以恆。許多事情寶寶要自己來只是憑一時的興趣。而寶寶的興趣廣泛卻並不穩定,往往今天要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就不感興趣了。因此要使寶寶從小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必須靠父母的幫助和督促。經常提醒寶寶按時去做該做的事,如“該洗臉了”“該洗手了”等。若寶寶不願自己做時則可說:“媽媽知道寶寶很能幹,一定會做的。”或說:“寶寶上次做得那麼好,今天一定做得更好。”以此來強化爸爸媽媽的指令,激勵寶寶持之以恆,以便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另外,當寶寶在自己的事情“自己來”做時,父母應看著他做完這件事,不要讓其他事情分散他的注意力,防止他半途而廢或不負責任地亂做一氣。事情做完後應及時評價,特別應多給正面的讚揚鼓勵,以強化寶寶的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寶寶願意自己來做的事情確屬其力不能及時,要耐心講清道理,讓寶寶明白不能自己做的原因,而不能只是簡單的制止。

標簽: 寶寶  媽媽  自己  獨立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