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深度 | 中國馬拉松該不該鑲“金標”

作者:由 愛燃燒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3-19

文丨陳國強

馬拉松上的那個“金標”真的那麼一無是處麼?

昨天上午,一張2018年廣州馬拉松正式從國際田聯銀標賽事升級為金標賽事的圖片在網路上流傳,在坊間掀起了軒然大波。

深度 | 中國馬拉松該不該鑲“金標”

在昨天晚些時候,這一訊息最終得到了官方的證實,廣馬也成為了中國大陸地區第八場獲得國際田聯金標認證的馬拉松賽事(7場全馬,1場半馬),中國也一躍成為全球擁有國際田聯金標認證馬拉松最多的國家。那麼這個小小的“金標”究竟有什麼魅力讓眾多中國馬拉松賽事如此意亂情迷呢?

一、馬拉松的“金標”是個什麼標

金標賽事是國際田聯(IAAF)對國際路跑賽事的一個認定。

從歷史上看,金標賽事是2008年開始出現。當時國際田聯路跑委員會提出了金標和銀標兩個等級,有49個比賽得到認證,其中金牌賽事12個。2010年,這個認證體系增加了銅標賽事,統稱為國際田聯路跑金銀銅標賽事(IAAF Road Race Label Events)。

有的文章簡稱國際田聯標牌賽事,但容易引起歧義。因為國際田聯有金標、銀標和銅標賽事;中國田徑協會有金牌、銀牌和銅牌賽事。

在中文表述中,國際田聯(路跑委員會)認證“標”類賽事,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牌”類賽事,把“標”和“牌”放在一起,容易混淆。

深度 | 中國馬拉松該不該鑲“金標”

從專案上,金標、銀牌和銅標賽事分3塊: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和其他距離(10公里和其他距離)的路跑賽事。以金標賽事為例,在國內,揚州馬拉松是唯一的IAAF半馬金標賽事,國內其他金標賽事都是全程馬拉松。

從要求上來說,金標賽事其實體現了

專業性和標準化

2個要求。

說到專業性,其實國際田聯在評判馬拉松及相關賽事,許多指標是按照競技水準,針對專業運動員來的。例如賽道要求、特邀選手要求、電視轉播要求、興奮劑檢測數量要求、醫療保障要求、計時要求等。

以高水平選手為例,金牌賽事至少要邀請2大洲(區)的4個國家的6名男子和6名女子特邀選手。這個特邀選手的認定包括近期(前2年)最好成績(2018年參賽,前2年需達到男子2:09:30、女子2:28:00);在奧運會、世界田徑錦標賽、國際田聯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國際田聯越野世界錦標賽的名次(前25名);國際田聯認定的金標、銀標賽事的冠軍頭銜。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途徑成為特邀選手。其實說白了,就是透過經紀人或個人等不同途徑,從國際田聯的“特邀選手庫”中去邀請。這個庫的人數隨著大賽的舉行,是不停變動的。銀標和銅標賽事的“特邀選手”的要求,標準略低。

深度 | 中國馬拉松該不該鑲“金標”

說到操作性,如前所述,國際田聯的金標賽事,列出了需要做的一些類別和相關事情,其實是一個“問題清單”,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如果馬拉松組委會按照要求全部做完了,就可以透過地區或國家的田徑協會,向國際田聯申請認證。

顯然,金標賽事需要按照專業的標準,規範操作,無疑要加大各方面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當然,這些投入也會部分惠及大量的普通跑者。這個就要看組委會是不是單純為了國際田聯“標”類賽事的要求“填空”還是顧及普通跑者需求了。

二、“金標”馬拉松的聯動效應

馬拉松組委會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去申請國際田聯的金標賽事,到底圖個啥?通俗地說,有什麼用?金標賽事,還是有用的。

簡單地說,其實就是為了名和利

從名的角度來說,金標賽事是目前國際田聯認證體系中的最高類路跑賽事。有了金牌賽事的頭銜,對舉辦城市來說,就可以達到好的宣傳效果;對馬拉松賽事來說,有了“金字招牌”,可以吸引國內外業餘選手報名。

從國內角度看,的確,有時候跑者在選擇賽事,特別是同一周舉行的賽事時,是否是金標賽事是一個影響因素。

東營馬拉松2008年開始舉辦,2009年吸引了11個國家的1000名國際選手。2014年評為國際田聯銀標賽事後,2015年參賽選手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後成為金標賽事,2018年有70個國家和地區的31976人報名參賽(全程、半程13434人)。

深度 | 中國馬拉松該不該鑲“金標”

從利的角度看,金牌賽事在招商時,底氣更足。

因為金牌賽事(包括銀牌、銅牌賽事)的稀缺性和高階性,更能吸引商業商的青睞。簡單說一條,從電視轉播角度,金牌賽事至少要在5個國家進行電視播出,單純從覆蓋面來說,對贊助商的回報還是有吸引力的。金標賽事之一的蘭州馬拉松2018年的比賽透過拉加代爾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國內則透過蘭州電視臺和甘肅衛視播出。

其實除了名和利,更重要的是,金標賽事可以促進舉辦方按照國際標準,和國際接軌,規範辦賽,提高辦賽水平。甚至,某種程度上起到一個“倒逼”的作用。當然,至於國際田聯金牌賽事的“舉辦標準”是不是就是“ISO標準”,或者說唯一標準,是不是每個城市馬拉松都需要申請國際田聯的金牌賽事,這是另外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金標”不是隻靠錢就可以解決的

國內馬拉松及路跑類賽事要成為金標賽事,需要按照國際田聯和中國田徑協會的要求來,具體來說,有時間方面的要求和具體操作方面的要求。

從時間方面來說,申請國際田聯的金標賽事,該賽事至少已經舉辦過2屆,並且是年度性的賽事。也就是說,最快第3屆舉辦時,可以申請。當然,現在申請“標”類賽事,一開始只能申請銅標賽事。銅標賽事認證成功後,第4年可以申請銀標或金標。即,銅標賽事可以申請銀標,也可以直接申請金標。

以廣馬為例,廣州馬拉松2012年首次舉辦,2016年上半年獲得國際田聯銅標賽事(其實是2015年12月的賽事)。國際田聯的“標”類賽事的有效期,或者說保質期是1年,無論第一次申請銅標賽事或之後申請更高階的銀標、金標,或金標賽事再次申請,都需要在賽事舉辦前30天申請成為“標”類賽事。

國際田聯收到申請會委派技術代表進行評估,然後賽事組委會在比賽結束10天內提交相關報告,經由國家或地區田徑協會遞交到國際田聯。因此,獲得“標”類賽事,並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年檢”。

在操作路線上,成為國際田聯“標”類賽事之前,要先經過中國田徑協會這一關。具體來說,要先成為中國田徑協會的A類賽事(之前也稱為共辦賽事);先成為中國田徑協會的金牌賽事;然後由透過中國田徑協會去申報。

目前在新增賽事方面,中國田徑協會每年推選不超過5場評選國際田聯銅標賽事;在升級方面,在已有的銅標賽事中,推選不超過4場評選銀標賽事;在已有的銅標或銀標賽事中,推選不超過4場評選金標賽事。

深度 | 中國馬拉松該不該鑲“金標”

按照中國田徑協會的統計資料,2017年我國有1102場馬拉松及相關賽事舉辦。2018年,這個資料顯然還會上升。如今中國的跑步市場早已今非昔比,跑者們早已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迷信“金標”,“金牌”這樣的抬頭,一場真心誠意以跑者為核心的賽事即使沒有這些“標”也能夠獲得口碑和市場的回報。

其實,國際田聯的“標”類賽事,就是一個需要和合適的問題,並不是每個賽事都要去申請。成為國際田聯的“標”類賽事,需要相當的投入,對廣大中小城市來說,並不合適,也不需要。當然,對經濟條件較好,有這個訴求的城市和馬拉松組委會來說,因時而動、量力而行才是可取的策略。

作者:陳國強,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碩導;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