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作者:由 梁知夏君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1-12-23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4年),汴京皇城邇英閣,時任翰林學士的李清臣正捧著一篇錦繡文章侷促不安,他時不時地將目光掃向站在臺下的年輕人,心裡盡是“後生可畏吾衰矣”的無力感。

那篇文章的名字叫《汴都賦》,因為其中充滿了大量恰如其分卻又晦澀難懂的古文奇字,饒是李清臣這樣的博學之人,也只能靠著讀偏旁部首來矇混過關。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這樣聽起來,李清臣像極了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但如果你真這麼認為的話,那就太冤枉他了。

這位李清臣是何許人也?翻開他的人生履歷,我們會被滿眼的溢美之詞所折服。“七歲知讀書,日誦數千言”、“歐陽修壯其文,以比蘇軾”、“徽宗立,為門下侍郎”……但就是這樣一位被歐陽修實名點贊能比之蘇軾的少年神童、後來的大宋宰相,在面對《汴都賦》的作者時,也不得不甘拜下風。而《汴都賦》的作者也用實力教會了李清臣一個道理:

天才神童,其實也分三六九等。

《汴都賦》的出現,震撼了整個北宋,所有人都知道太學諸生中有一個叫周邦彥的年輕人很有才華,而也正是這樣一篇奇文,讓周邦彥受到了宋神宗的賞識,由此開始了仕途逐浪。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周邦彥不是普通的讀書人,因為他的入仕方式不可複製,在其他人還苦心孤詣只為一朝中舉的時候,年輕的周邦彥已經靠著《汴都賦》這篇爆文,成為了太學正(正九品)。縱觀整個宋史,科舉入仕的人不少,但靠著爆文入仕的,卻鳳毛麟角了。

年輕時的周邦彥充滿了矛盾性,一方面是

“疏雋少檢,不為州里推重”

,另一方面是

“博涉百家之書”

,應該說小週一定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年輕人,在私生活放蕩不羈的情況下,居然又博覽群書,把才子和浪子的神韻都完美融合到了一起。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天水一朝的兩宋時期,讀書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提高,在這個“讀書人犯了錯都不能處死”的年代裡,皇家也變著法給讀書人提供方便。比如發生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的太學生擴招(名額增加至2400人),就讓因為人緣不好導致不能科舉的周邦彥解決了編制問題。

可以說,作為官學首府的太學幾乎囊括了帝國最優秀的一批年輕人,但並非官宦子弟出身,基本全靠散養的周邦彥身處其間也毫不遜色。“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這句話在周邦彥的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很快神作《汴都賦》的出現便改變了他的命運。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我反覆在強調《汴都賦》的原因,是因為這篇文與周邦彥日後的政治境遇息息相關,很多人都不理解這篇文的重要性,準確地來說,周邦彥就是靠著這篇文先後得到了宋神宗、宋哲宗和宋徽宗三位皇帝的眷顧,當之無愧的

“一賦而得三朝之眷”

被皇帝陛下親自提拔為太學正,這樣的政治起點讓周邦彥成為了一時名流,而本就有才華的他也開始了自己“勤於詞工”的文學事業,這一干就讓他變成了兩宋婉約派的集大成者。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成為太學正的那一年,周邦彥才28歲,但在那之後的五年時間裡,周邦彥的政治生命就像是被遺忘般再也沒有任何調動升遷。其實回到史書的字裡行間去品讀,我們就可以找到讓周邦彥止步不前的原因。

元豐八年(1085年)三月,接受不了兩度敗於西夏的宋神宗倉促晏駕,留下了一個陷入新舊黨爭漩渦中的爛攤子,而匆匆登基的宋哲宗當時才只有十歲,一應軍國大事都交由祖母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來垂簾定奪。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高氏是出了名的保守派,原本礙於後宮不得干政的傳統,不得不放任兒子神宗皇帝趙頊搞變法,但變法搞到最後一地雞毛,弄得天怒人怨。所以等到垂簾聽政的時候,高氏終於按捺不住地宣佈將另一個保守派大佬司馬光接回朝廷,被打壓了好幾年的保守派也隨之盡數迴歸,針對新黨的政治清算由此開始了。

而看似和新舊黨爭毫無瓜葛的周邦彥,其實也已經被波及。因為那篇改變他命運的《汴都賦》裡,滿滿都是周邦彥對“熙寧變法”的支援和讚美。一個正九品的小官還不足以被保守派作為典型來打擊,但在保守派全面得勢的時候,傾向變法的周邦彥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升遷,所以“五年無有寸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起點很高,現實骨感,這放在任何人的身上都是個無法接受的事情。但周邦彥卻顯得很淡定,五年的冷板凳生活非但沒能讓他產生怨懟,反而讓他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和創作。

自他以前的婉約派宋詞為了模仿柳永長調慢詞的曲調,出現了大量堆砌辭藻、甚至敷衍成詞的現象,很像如今的自詡古風音樂,實則歌詞一竅不通的流行歌曲。

而隨著周邦彥的出現,漸入頹勢的婉約詞開始重新回到章法嚴謹規整,結構錯落有致的家境,而周邦彥也用他的詩詞向所有人展現了婉約詞的唯美之處——無一處不含蓄,無一處不動情。

周邦彥賦予了婉約詞新生,婉約詞也塑造了周邦彥的心性。伴隨著宋神宗壯志未酬而飲恨駕崩,傾向變法派的周邦彥也開始了離開汴京,調任地方的江湖之旅。

他欣賞過廬州的月光,也曾流連於溧水的溪畔,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中活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而在他的筆下,宋詞之美也漸至臻化,而那首被後世傳頌為詠荷第一名句的《蘇幕遮·燎沉香》也正是在此情況下誕生的。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寥寥幾句,周邦彥便將雨後的荷花寫得淋漓盡致,在誦讀過程中,我們彷彿一閉眼就能看到那滿池被風撥弄搖曳的荷花。

其實,於周邦彥而言,放逐江湖未嘗不是他的理想生活生活,但樹欲靜而風不止,當政局再度發生劇變的時候,置身其中的人又怎麼能獨善其身呢?

不過這一次,是新黨勝了。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被稱為“女中堯舜”的皇太后高氏終於薨逝,做了八年傀儡皇帝的宋哲宗開始了他的報復,他不滿舊黨群臣只尊高氏,不把他放在眼裡的態度,少年老成的他在掌握軍國大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啟用變法派,並開始了對舊黨的全面打擊。

正在溧水做知縣的周邦彥也在收到升遷調令後重返汴京,並開啟了長時間的京官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返京的周邦彥很快就受到了宋哲宗的接見,目的只有一個,宋哲宗也想見見《汴都賦》的作者。

能寫出這樣好文章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物?年輕的皇帝陛下看著堂下剛過四十歲的周邦彥,當即給了他相當崇高的政治禮遇。這次的重返汴京對於周邦彥來說,是人生輝煌的開始,自此以後的他基本都處於一路高升的狀態,羨煞旁人。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宋哲宗雖然一生短暫,但這位被稱為北宋最後一位明君的皇帝還是完成了父親神宗皇帝的夙願,在任期間打得西夏慘敗,為北宋後期慘不忍睹的戰績增添了一絲亮色。

而隨著宋哲宗的駕崩,那位“除了做皇帝,樣樣都會”的宋徽宗來了。

如果沒有做皇帝,宋徽宗一定會成為宋朝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傑出文藝界代表人物,而對藝術愛到痴狂的宋徽宗自然也聽過《汴都賦》的大名,所以一直在默默寫詞的周邦彥第三次因為《汴都賦》而得到了宋徽宗賜對崇政殿的禮遇。

雖然三朝不絕的恩寵讓周邦彥從一個小小的太學生,一路做到了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構),但周邦彥在政治上的建樹卻遠遠比不上他在詞壇的成就。

他就像是燈下坐枯禪般,置身浩瀚的宋詞中,用一己之力剔去浮華,掃去塵埃,讓宋詞迴歸到最本真,最清雅的狀態。

周邦彥:爆文出道的婉約派集大成者,被稱為“詞家之冠”的大宗師

不得不承認的是,周邦彥筆下的詞,內容盡是柳永式的淺斟低唱,毫無辛棄疾式的金戈鐵馬,但這並不是周邦彥的錯,他所生活的時代是被北宋相對和平繁榮的時代,而他本身也並不是一個執著於建功立業,渴望匡扶社稷的將相之才。

其實到了周邦彥晚年的時候,北宋的樂章已經漸進尾聲,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奸臣當道,不願與奸相蔡京等人為伍的周邦彥迎來了人生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外放,自此以後便再也沒有回到汴京。

宋徽宗宣和二年(1020年),在臭名昭著的花石綱刺激下,方臘起義正式爆發,雖然短短一年時間就被鎮壓,但宋徽宗治下的大宋天下已經開始繁華褪去,露出觸目驚心的真實。

宣和三年(1021年),六十六歲的周邦彥病故,能在北宋繁華褪盡前先離開,我想這也是周邦彥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