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國學經典丨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作者:由 吃塊糖吧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2-03-28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北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國學經典丨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註釋】

(1)惠崇:亦叫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便是惠崇作的畫名,共兩幅,分別為鴨戲圖和飛雁圖。

(2)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品種。

(3)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十分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4)上:這裡指逆江而上。

【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詩人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給惠崇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本詩是其中一首。

【詩詞賞析】

首句,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雖只是簡單一句,卻透露了許多資訊。

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若是細密,則無法看到桃花了。其次,它點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時,但已透露出春天的無限生機與潛力。

第二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盪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

“鴨先知”,側面說明了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未敏感知到春天的來臨,這也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點明早春時節。

“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與想象的事物,用畫面是很難傳達出來的,詩人卻透過設身處地的體會,表達於詩中。

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的“暖”補充了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鴨子之所以能最先感知到春天的來臨,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於水中,只要江面不結冰,它總是要跳下去鳧水嬉戲的。

因此,最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係的鴨子。這也說明了:

凡事都要親身經歷過,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同時,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

三、四兩句,仍是緊扣“早春”描寫的,那滿地的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豔麗迷人,呈現了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河豚欲上”,是詩人藉助河豚只在春江水暖的時節才往上游的特徵,進一步突出了“春”字,這本是畫面上沒有的,也是畫筆難以達到的,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

畫幅上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而推測出了“河豚欲上”,從而刻畫出河豚在春江水發時逆江而上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詩人就是透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

在詩人眼中,這幅畫已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與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一種生態之感。詩人的藝術聯想不僅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還讓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這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春江的景色,詩人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了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了對早春的喜悅與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郁、生機蓬勃,給人一種清新、舒暢之感。

標簽: 詩人  河豚  春江  桃花  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