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關於反旋轉,反擰與微反轉的一些想法【下篇】

作者:由 陳成晨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12-24

承接《

關於反旋轉,反擰與微反轉的一些想法【上篇】

三,公眾號一鶴領滑中關於微反轉的介紹

1.微反轉的原因及發生

如果你是進階練習1~9的水平時,你可以理解為前後刃動作和發力是完全一樣的——重心微向前後左右倒。

但當你的立刃幅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前後刃動作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了。

用後刃動作滑前刃,臉會杵在雪上。

用前刃動作滑後刃,後腳會踢板尾。

所以換刃動作除了重心上下、前後、左右的運動,還有水平軸的轉動——微反轉。

2.後換前更容易重心滯後

雖然兩個換刃的微反轉都有外側手後移的動作,但前換後需要把握的力度尤其難。

注意看上面gif,我的左手在立刃前後移,但隨著立刃並沒有繼續後移導致重心後置,而是保持在原位。

為什麼轉彎過程中我的手是穩定的?因為上部《【刻滑技術講解】單板刻滑彎中姿態講解》中講到的

“外側手往裡帶”

的力。

這個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彎會不會禿嚕。不有意往彎中帶外側手,重心就極易滯後,導致摔倒。

3.影片裡還講了帶彎

微反轉和反擰雖然有小部分相似點,但技術上來說是完全不同的。

微反轉看似和帶彎動作相悖,實則相輔相成、一氣呵成、渾然天成。

這兩點必須用影片才能講清楚,我也就不多寫了。所以滑雪技術必須用影片講,不能停留在筆頭上!

4.最後再強調一次,微反轉不是發力!

也就是說,只要你有意在換刃時做出微反轉,那就不再是微了,而是大反轉,就變成反擰了。所以千萬別去練!

我單獨出一部影片講微反轉,是希望你能更好的理解換刃,把已講的知識更好的融合,進而提升你對滑行的認知。

四,關於反旋轉,反擰與微反轉的討論

1.小結

·反旋轉這個詞被歸類於一些體系中所用到的滑行技術。

·反擰這個詞好壞參半,主要看誰在用,哪個體系在用。世界冠軍反擰,那它就是對的,新手小白反擰,那它就是錯的。歐洲反旋轉體系反擰,那它就是對的,國內一鶴體系反擰,那它就是錯的。

具體來說,

有些運動員利用頂胯來讓板頭更早的抓雪,利用反擰來獲得更好的支撐結構,利用後腿做結構承載,後腿向板內旋轉表現為扣腿,這些“錯誤”在運動員身上都是技術。

但是這些技術放在小白身上他做不到……反而會影響他滑行,傷害他的身體,所以“錯誤”就變成了錯誤。

運動員的很多技術也是透過犧牲自己身體關節的壽命為代價去做的。

所以大眾技術和競技技術存在差距也不可避免。

實際上並沒有那麼明確的非黑即白,非對即錯。不過也要有個人的辨別能力,不要看什麼都好像是對的,或者看什麼都不如我現在學的體系。體系之間存在衝突點很正常,關鍵還是要看個人如何看待了。

最怕東看一點西湊一點,最後滑出來就是四不像。覺得跟哪個體系就一直跟哪個體系去滑,

如果真的非要換體系,建議完全摒棄以前的,從頭再來。雖然說是從頭再來,但是你以前的沒有白滑,基礎都在,適應新體系會非常快。

·微反轉是一鶴體系中提到的詞,強調它是隨技術動作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發生的。一種看似與順轉帶彎相違背,實則必不可缺的技術或狀態。不必去練,當你的動作,時機都配合到位時,微反轉就出現了。

2.微反轉的發生(個人理解)

~1.微反轉拆解

微反轉的發生需要我們在高立刃貼地滑行的前提下,一點一點的摳前後刃兩個連刃的動作。先從前刃開始:

前刃的彎中,

我們的髖關節朝向更偏向固定器夾角朝向。

前刃出彎時,

我們提前看向下一個彎,髖關節的朝向也會更朝向板頭方向。

平刃時

我們恢復基本姿態,髖關節恢復夾角朝向。

後刃入彎時

我們帶彎,髖關節保持固定器夾角朝向。

後刃的彎中

保持角度不變。

後刃出彎時,

我們提前看向下一個彎,上半身正對山下方向,此時雪板仍在畫弧,我們的髖關節角度相對變小,小到小於夾角朝向。

平刃時,

恢復基本姿態,上半身正對山下方向,髖關節恢復夾角朝向。

前刃入彎時,

保持夾角朝向。

~2.進一步理解

總結下來就是,基本姿態,帶彎,出彎,恢復基本姿態,帶彎,出彎……重複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看起來非常順,一個彎完了,恢復,再做另一個彎。但是實際嚴格按照這個來做的話就會產生微反轉。

原因出現在這個地方,出彎時我們的髖關節不是保持彎內的狀態,不然再保持就回山了,是和視線運動保持一致的。視線提前看向下一個彎,髖關節也會被帶著發生偏轉。這個時候我們的

髖關節朝向在出彎到平刃時就會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從前刃到後刃單看髖關節角度變化的過程:前刃彎中夾角,前刃出彎變大,平刃恢復夾角,後刃入彎保持,後刃彎中保持,後刃出彎變小,平刃恢復夾角,入彎保持。

所以

當你的動作嚴格按照上述時機配合完成時,微反轉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3.標準模式與傳統模式的結合形式

~1.站在反擰派的角度來思考,每一次的反擰都是主動刻意去做的。

只是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肌肉記憶的鞏固,反擰的角度會越來越小。因為沒必要做大了,一樣可以達到最大結構支撐的效果。反擰技術達到高水平的程度後,實際反擰的動作會非常細微,看起來幾乎和微反轉的幅度一樣。

~2.而微反轉,並不是主動反擰產生的,

雖然肉眼看到的高水平反擰和微反轉的效果非常接近,但仍然存在本質的差別。

首先是產生的方式不一樣

,微反轉是技術水平到一定程度後自然而然產生的,反擰是在反擰體系練習過程中的必要階段,是刻意練習產生的。

其次是產生的效果不一樣

,微反轉的效果是提升整體連刃過程的連貫性,和帶彎相輔相成。而反擰的效果是擴大兩腿的支撐面,使兩個膝蓋之間的間距更寬,提升對雪板的控制力,更加便於蹬踹發力。

~3.

再帶入到現代競速體系中,可以根據上述特點提出標準模式和傳統模式的結合情況。

競速要的是速度,穩定,技巧,力量的結合。而標準模式更注重速度和力量,傳統模式更注重穩定和技巧。

想要兼顧以上要素,可以

透過傳統模式的反擰(反旋轉)來擴大我們的腿部支撐面,提升操控穩定性。再結合標準模式的結構承載和膝關節短槓桿快速立刃來增加蹬踹力量和爆發。

很多標準模式的運動員在滑行中也伴隨反旋轉,比如Nevin Galmarini,Etser Ledecka,Vic Wild。其中Nevin的反旋轉相對更加細微一些,不過在搓走的時候反旋轉的幅度會放大。

~4.

關於標準模式和傳統模式的補充

以後刃為例,

nevin的後腿股骨在髖臼內旋,也就是在後刃的時候他的髖關節在朝板頭方向旋轉,看上去兩個膝蓋的距離也會更近。

部分滑手會伴隨後腿股骨在髖臼的外旋,這樣可以讓立刃更快更高,發力更直接。

sigi的後腿股骨在髖臼外旋,也就是朝雪板移動的反向旋轉髖關節,做反旋轉。會讓他看起來更開腿,兩個膝蓋的距離更遠,雙腿的支撐面更寬。

而股骨在髖臼外旋會增加反弓。

最開始運動員們採用反旋轉模式居多,這種模式和雙板的相似性極高。都是上下半身分離,開肩,多用髖關節和腳踝對下半身形成更長的力臂。

而近10年來,使用反旋轉模式的滑手越來越少,大部分滑手採用的都是nevin這種標準模式。

理由如下:

一是

標準模式多用腳踝和膝關節形成短力臂,立刃更迅速,需要的肌肉力量更強。而傳統模式少用膝,多用腳踝和髖關節形成長力臂,這樣更省力,但是參與關節更多,需要對結構具有足夠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在彎道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的地形下會因為吸收能力的降低造成不穩定。而現在更多的拿成績的滑手依靠的是年輕,爆發力強,力量強。而標準模式更能發揮出他們的優勢,傳統模式對技巧要求更高。

二是

標準模式在後刃時,絕大多數運動員會選擇使用盡量蹬住的後腿在壓力最大時做結構上的承載。內側刃比外側刃更容易控制,更穩定,也更快。後腿在後刃是就是內側刃。

而傳統模式會選擇用稍直的前腿在壓力最大時進行結構承載,這個時候用到的是前腿和前腳外側來做最高立刃。

所以總結下來,

標準模式和傳統模式分別是力量主導和技巧主導的偏向。

如何能夠兩者兼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我們需要討論的問題了。而我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種設想方案。

*因新公眾號留言功能不開放,大家如果對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自己的看法,可以直接在後臺留言~

關於反旋轉,反擰與微反轉的一些想法【下篇】

關注公眾號:CCC的小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