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小腦萎縮那些事--2

作者:由 大k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0-05-15

作者:

小劍

校對:

大K

首先先聊聊小腦萎縮和共濟失調的區別,有人認為小腦萎縮就是共濟失調,這是不嚴謹的說法,但這不重要,從字面上理解,小腦萎縮是說小腦萎縮了,是對這種病的概況描述;

共濟失調

則更多的是一種臨床表現:平衡障礙、肢體不能協調運動、步態不穩、構音障礙、眼球運動障礙等,兩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的。需要知道的是,能引發人體共濟失調的病不只是小腦萎縮,因此我更傾向於稱這種病症為小腦萎縮。遺傳性的小腦萎縮在醫學上被叫做

遺傳性共濟失調。

總之,不管怎樣,小腦萎縮發展到一定地步就會共濟失調。

小腦是人體腦部的一部分,位於大腦的後下方,在延髓和腦橋(腦幹)的背面,連線著眾多的腦部神經,小腦的體積約為腦部總體積的10%,控制著腦部超過50%的神經元,小腦控制著人體的平衡系統,是腦部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大腦、小腦都長得挺像剝開的核桃,加上中醫上的以形補形理論,很多人都以為吃核桃補腦(退一萬步來說補的也是大腦),這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畢竟,以形補形終究不是科學,尤其是對這個疾病更無用。

小腦萎縮那些事--2

小腦萎縮那些事--2

接下來跟大家聊聊

遺傳性共濟失調(即遺傳性的小腦萎縮)

小腦萎縮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後天性)兩種

。如果是

獲得性小腦萎縮

,要是找準病因對症下藥有百分之三十機率治好。

遺傳性共濟失調都是基因問題

,知道病型才可判斷遺傳規律,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做基因檢測。有些人覺得做基因檢測也不能治病反而徒增心理負擔所以不去做,我不贊同這觀點,逃避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墨菲定律存在的,怕什麼來什麼,早診斷,為了就是早規劃;另外我也不贊同父母做主,給沒有症狀的孩子做基因檢測,建議充分溝通後再做決定。另外,家族史也是一大判定依據。

遺傳性共濟失調有很多型號,其中最常見的是脊髓小腦共濟失調,英文簡稱SCA,其中SCA1。2。3。6。7。8比較常見,而其中的SCA3是最多的。SCA是典型的基因問題,(不是腦部供血問題)脊髓小腦共濟失調是小腦、腦幹和脊髓等方面的病變萎縮,因此也被稱為脊髓-小腦-腦幹疾病,常見的幾種SCA是由於其細胞內多聚谷氨醯胺侵害神經膠質細胞及神經細胞引發的,由於相關基因的共濟失調蛋白(ataxin,ATXN)的發生異常——相關基因的ATXN編碼區出現了一些三核苷酸片段異常的重複擴增插入,產生多複製的多聚谷氨醯胺鏈(Polyglutamine,PolyQ)等毒性片段,這些片段在細胞核內積聚,生成了異常的共濟失調蛋白,增加氨基端的穀氨酸鹽的合成,讓蛋白錯誤摺疊從而改變蛋白的正常結構與功能,導致轉錄出的核糖核酸產生神經毒性,並進一步啟用細胞因子引起神經細胞變形,致使中樞神經系統出現損傷,最終功能喪失系統癱瘓。三核苷酸重複複製次數越多,形成的PolyQ片段越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越嚴重,這也為該病提供了一個衡量尺度,另外,由於基因在減數分裂的時候會加大CAG數值,所以部分病友會有下一代一般表現比上一代嚴重,就是遺傳早現。以上這麼多說下來就是概括為SCA是基因問題就行了。

小腦萎縮那些事--2

如圖,明顯症狀表現為,走路時兩腳無法完全踩到腳印中,好像醉酒的狀態。

很多人想問了,那麼得了小腦萎縮該怎麼治呢,獲得性小腦萎縮有小機率能治好(說到這,插一句話,有些中醫說能治小腦萎縮,這句話可能沒錯,但他沒說的是治不了遺傳性的小腦萎縮)遺傳性共濟失調目前沒得治,所以不要去病急亂投醫了。

所以,我們提倡,1保持運動量。2可以去找醫生開點營養神經的藥吃等。3可以去醫院做做經顱磁等康復治療;4心情好點也很重要,多和朋友聊聊天吧。

祝大家生活順心,萬事如意。

注:

1本文由非醫學領域的病友撰寫,若有專業紕漏,歡迎廣大神經科的專業領域的朋友指正。

2文章中所有涉及的機率,都是根據現實裡的案例總結而來。現實中,某些個案不代表所有病例,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小腦”詞條[EB]/[OL]。2019。7

[2]百度百科“腦”詞條[EB]/[OL]。2019。8

[3]百度百科“小腦核”詞條[EB]/[OL]。2019。8

[4]百度百科“小腦萎縮”詞條[EB]/[OL]。2020。5

[5]李燕新,宋莉,呂佔雲,王全全,郝延磊。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2型一家系[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誌,2019,19(03):216-220。

[6]張麗,李達,魏志傑。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1例分析並文獻複習[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04):150-151。

[7]張依生,張榮波,王飛,蔚瑋,夏輝,路小歡,宋峰亮,徐忠樂,佘新平,朱瑞,沈益強,曾建民。脊髓小腦共濟失調7型一家系的臨床特徵分析[J]。廣東醫 學,2017,38(12):1856-1858。

[8]餘葉菁,孫佔用,賈豔麗,王建華。遺傳性脊髓小腦共濟失調3型一家系7例[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誌,2014,31(10):942-943。

[9]王佔軍,王憲玲,高樂紅,阮徵,李旭穎,王朝東,李存江。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一例報告[J]。北京醫學,2019,41(05):438-440。

[10]蘇杭,閆永彬,馬淑霞,鄭宏,李向峰,任獻青,翟文生,丁櫻。基因檢測診斷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1例[J]。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17,25(12):1311-1312。

[11]朱冠忠,梁黎,王春林,方燕蘭,朱建芳。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1例病例報告[J]。中國循證兒科雜誌,2017,12(04):308-310。

[12]百度百科“橄欖橋腦小腦萎縮”詞條[EB]/[OL]。2019。7

[13]百度百科“遺傳性共濟失調”詞條[EB]/[OL]。2019。7

[14]陳韭銘, 顧鳴敏, 孫順昌。 聯合應用PCR 擴增和Sanger 測序對脊髓小腦型共濟失調 進行基因診斷的臨床意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北院檢驗科,上海 201801;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遺傳學教研室,上海 200025

[15] 鄔劍軍, 蔣雨平。 小腦共濟失調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200040

[16] 王康,王國相。遺傳性共濟失調臨床和基因診斷進展

[17]段曉慧,郝瑩,顧衛紅,董明睿,張瑾,王麗。齒狀核紅核蒼白球路易體萎縮症家系表型與基因突變分析[J]。北京醫學,2019,41(05):350-355。

[18]朱蔚文,宋興旺,劉曉蓉,廖衛平,易詠紅。少年型、成年型齒狀核紅核蒼白球路易體萎縮症臨床特徵分析[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誌,2015,42(04):333-337。

[19]顧衛紅。遺傳性共濟失調的診斷和治療。中日友好醫院運動障礙與神經遺傳病研究中心

[20]姚紀渝,劉赫。線粒體與Friedreich共濟失調的關係與對策[J]。實用糖尿病雜誌,2018,14(05):5-6

[21]Sawada Jun,Katayama Takayuki,Tokashiki Takashi,Kikuchi Shiori,Kano Kohei,Takahashi Kae,Saito Tsukasa,Adachi Yoshiki,Okamoto Yuji,Yoshimura Akiko,Takashima Hiroshi,Hasebe Naoyuki。 The First Case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8 in Monozygotic Twins。[J]。 Internal medicine (Tokyo, Japan),2019。

[22]Christina Sundal,Markus Axelsson,Leif Wiklund,Christopher Lindberg,Oluf Andersen。 A SCA7 premutation may be a novel Mendelian modifier of MS course: A case report[J]。 Multiple Sclero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2019,31。

[23] Masharip Atadzhanov, Danielle C。 Smith, Mwila H。 Mwaba, Omar K。 Siddiqi, Alan Bryer and L。 Jacquie Greenberg。 Clinical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7 (SCA7) in Zambian families。[J]。 Atadzhanov et al。 Cerebellum & Ataxias (2017)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