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未來乒壇技術如何發展?地表最強賽告訴你答案!

作者:由 黑馬聊乒乓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9-03-15

* 本文為筆者原創,已發表於精英乒乓網。

3月3日晚,國乒地表最強12人賽在深圳寶安體育館落下帷幕,經過四天的鏖戰,男女單的諸位國手都各自進行了11場比賽。最終,男單前三名為:樊振東、梁靖崑、薛飛;女單則為:陳夢、孫穎莎、丁寧。在現場觀賽,心裡的震撼和衝擊遠非網路直播可比:樊振東關鍵時刻的硬氣、陳夢的慢熱和堅韌、許昕正手的大刀闊斧、孫銘陽的高大身軀及犀利的反手彈擊、孫穎莎和陳幸同輾轉騰挪的身體協調性,以及現場“叮噹”們的高聲加油,都讓人印象深刻。這一幅幅景象也不由得讓人驚歎乒乓球技戰術的發展是如此之“高速”,從地表最強12人,筆者也得以“管中窺豹”。

未來乒壇技術如何發展?地表最強賽告訴你答案!

(一)

近中臺快弧時代,更多的近臺主動“搏殺”

未來乒壇技術如何發展?地表最強賽告訴你答案!

現在這個abs塑膠球,材質的變化、球體的增大,使得旋轉和速度的衰減遠比賽璐璐時代快。首先是旋轉的減弱,使得近臺上手的難度降低了。林高遠一個外側旋發球,到於子洋的中間偏正手近網處,於子洋一板爆擰斜線到林高遠的正手,直接得分。薛飛前面讓樊振東吃了幾個發球,這個球的速度稍微慢了點,樊振東立馬一板強力擰衝得分。其次,旋轉的減弱,也意味著以往靠中臺連續對拉,以旋轉制約對手的情況,越來越難見到了。一旦旋轉下降,在中臺便可反拉過來,某種意義上,已經算不上進攻,更像是一種中性的防守了。對手看得準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拍一板,兩三個大角度過來,你已經疲於應付。再不行,就像張本智和打水谷隼,水谷在中臺使勁拔,張本在近臺摁回去就得了。水谷雖然不像以前那麼慢,但張本太快了啊!

劉詩雯和朱雨玲6勝5負,只能到12強的中流,丁寧老辣而韌勁強,也不過排到第三。中近臺的相持能力和“扛”固然重要,率先發力卻成了致勝的關鍵要素。孫穎莎、王曼昱都使著外接纖維的碳板,在快拉快撕的相持中又能輾轉騰挪,正手繼續發力衝。相比之下,劉詩雯和朱雨玲依然很快,不過,少了些“搏殺”,少了些“一板定乾坤”的發力。

(二)

中近臺的借力發力愈加重要

未來乒壇技術如何發展?地表最強賽告訴你答案!

球體增大,再退臺,就容易打不死人。所以在近臺就要率先發動,贏得速度威脅。許昕對閆安,偶爾幾個球想退臺再做動作,卻被閆安直接反手“按”或正手“拍”掉,還沒出招,球已落地。此次地表最強12人賽,對手的水準愈加接近,許昕難有騰出手來在遠臺週轉的機會。而除了近臺的率先發力,近臺和中臺的借力中發力,也變得越來越多。看看目前隊內反手技術數一數二的林高遠,就是非常擅長在相持中的借力發力。本身的擊球點靠前,同時自己反手又能再發力,所以在很多高質量的對抗球,他總能表現更突出,對對手的壓迫力更強。但在一些關鍵球的處理上,還是不夠果敢,有些搓一板,或放慢節奏拉一下,就降低了原來的威脅,失去自身的速度優勢。在於子洋和梁靖崑的比賽中也2:3敗下陣來。

薛飛和樊振東的“同門之戰”(主管教練都是王皓)尤其精彩。本次比賽最終排名第三的薛飛在跟小胖的反手相持中不僅不落下風,還更加犀利。快速相持中的反手發力抽和借力發力,在小胖率先擰起來的情況下,都能最終得分。實在說明了反手功底的深厚。

現在球體旋轉和速度的衰減使得威脅沒那麼大了,在中臺想要騰出空間,一板拉穿對手遠比以前難。只有在借力中發力,才更突然,更具威脅。陳夢與王曼昱打滿五局,對轟118分,最後兩局比分都是14:12。前兩局的比賽,陳夢稍顯慢熱,王曼昱率先發動。第三四局,兩人在快速相持中,陳夢增大了突然性發力的比例。勻速的高速相持,實在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中臺的借力發力,比以往更加重要。

(三)

發搶的威脅減弱,接發需要更高質量。

未來乒壇技術如何發展?地表最強賽告訴你答案!

這次比賽,直接發球搶攻的得分比往屆更少。一方面,隊內的比賽,彼此還是相對熟悉的。另一方面,不得不說,球體旋轉的減弱仍然是主要因素。依靠旋轉和對手的錯誤判斷來直接搶攻得分,比以前更難了。而且,反手擰進化到今時今日的地步,也使得接發球的難度比以前更低。但,與此同時,接發球的技術質量需要更高,否則拉一板有時還不如“劈”一板。在近臺的接發,需要球剛在臺面跳起就做文章,留到下降期再行動,就很容易被對手發力衝回來。只有高速地率先發力,對手才沒有時間和空間來正手發力。

球體的速度衰減快,旋轉又減弱,只有近臺先發力才能贏得速度上的威脅。考慮到接發球的質量下降,很多選手也透過反手使用粘性國套來強化旋轉威脅,比如這次因傷沒參賽的馬龍,以及大胖梁靖崑和小棗劉詩雯。回顧過去一年的國際賽場,老妖怪波爾的球風變化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前些年的他,打法上還有些等下降點,先拉高吊為主,有機會再衝殺的特徵。總有些先柔和控制,再伺機反殺的感覺。但,這兩年,卻明顯提速了。有了更多的前點搶衝,接發球的擺短比例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四)

減少側身比例,增強反手對抗

未來乒壇技術如何發展?地表最強賽告訴你答案!

舊弧圈球時代以旋轉和穩定性壓制對手,到蓋亭、賽弗不講理搶拉半出臺下旋球,再到如今反手的強力攻防轉換。反手的戰術地位愈來愈重。從接發球開始,反手就是第一關卡。隨著新球時代球體的變化,對手爭搶的絕對質量也沒有以前那麼高。想要一板側身掄死對手,變得比以往更難。老老實實照顧好反手半臺,而非盲目側身,留下正手一個大空檔,成了更多人的選擇。所以,這次地表最強12人賽,反手連續相持,借力中發力,快速變線,幾乎成了最多的風景線。像大蟒許昕的側身一掄,也算是少有的景象了。而另一位直拍選手薛飛,取得第三名的成績,也是與其突飛猛進的反手橫打技術息息相關。

反手的技術要求,已不再是王馬時代的“配角”,不再只是“反手輔助,靠正手連續進攻得分”。不僅要能貼能扛,還得發力“懟”、彈、撕。反手的爭奪,也不再只是近臺。在對手先發力的情況下,仍然需要反手中臺發力對抗的能力。

時代在變,對技戰術的要求也不斷在變。地表最強12人賽,讓筆者得以“管中窺豹”;其實也只是管中窺豹,才見了一斑。更多的解讀,需要專業人士,筆者權且拋磚引玉了。

標簽: 發力  反手  正手  近臺  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