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作者:由 Lucia Joyce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1-05-28

歡迎來到【另類造夢者】系列節目,我是音樂製作人Lucia Joyce。帶你領略電子樂背後的文化與歷史。

第一期: Lucia Joyce:【另類造夢者】擺脫陳舊枷鎖 :芝加哥house與底特律techno

在上期我們提到,電子舞曲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兩個里程碑,是芝加哥誕生的House和底特律誕生的Techno。他們深受Disco和美國本土爵士樂、靈魂、放克等音樂的影響,但又在後者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改造,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從House和Techno還將衍生出各種花式各異的子風格。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現代的音樂文化,電子樂是否能像搖滾樂那樣誕生出標誌性的靈魂人物,以及席捲世界的潮流,再書寫一段30年的傳奇?70年代搖滾樂在擁抱和平的社會氛圍中掀起了愛之夏運動,而電子樂是否有能力再產生一次愛之夏?本期節目,我們就將回到80年代末的世界,領略第二次愛之夏的青春洋溢,以及正處於青年期的電子樂是多麼的朝氣蓬勃。

Part1 銳舞的不列顛:第二次愛之夏運動(1988-1989)

由於享有同樣的文化血統,英國是最早引進美國House和Techno的國家之一。電音也藉著英國的地緣優勢向歐洲大陸不斷擴散。而在80年代晚期的電音普及過程中誕生了銳舞(Rave)文化。這個詞起初是在倫敦的加勒比海裔居民對派對的一種稱呼,而在80年代末,這種銳舞文化正式發揚並具備了全新的內涵。

在英國電音文化的萌芽過程中,有兩座城市功不可沒:倫敦和曼徹斯特。倫敦作為首都地位自不必多說,80年代的倫敦是新浪潮樂隊的集聚地, Culture Club, Duran Duran, The Human League,必將在倫敦演出並展示他們花式的合成器玩法。DJ Paul Oakenfold和他的好友在西班牙的Ibiza島舉辦了多起House派對後,在1987-1989年間先後成立了Shoom,Future, Trip俱樂部。他們為電音在倫敦和歐洲大陸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在曼徹斯特,Factory Records與新浪潮元老New Order一起創立的Hacienda(莊園)俱樂部不僅推動了跳舞文化在英國的發展,也推動了電子樂與80年代獨立搖滾的結合,使英國本土電子樂呈現一種獨特的先鋒氣質。在前成員Ian Curtis天才隕落後,New Order經過短暫的消沉,在電子樂中找到了新的方向,將陰鬱的後朋克氣質帶進Disco,創造了一種近似於早期Techno的工業美感。代表作品是New Order 1983年發行的Blue Monday。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在New Order成員,New Order的經紀人Robert Leo Gretton, Factory Records老闆Tony Wilson的共同努力下,Hacienda在1983年的曼城成立。大樓外觀由建築師Ben Kelly設計,像一座古樸的19世紀英式建築,內部的舞臺、舞池、DJ混音臺和吧檯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個舞臺上曾經到訪過德國最早的EBM(電子工業)樂隊 Liaisons Dangereuses, 英國獨立搖滾大咖The Smiths,舉辦過麥當娜的第一次英國演出。Happy Mondays, Oasis, The Stone Roses, 808 State, Chemical Brothers,……這座舞臺承載了無數的傳奇,推動了90年代之交英國電子樂、早期英倫搖滾和眾多風格的發展。這是電子樂與搖滾樂交匯的絕好場所。1988年7月,DJ Pickering和 Jon DaSilva在Hacienda舉辦了酸性House派對之夜:“Hot”,使酸性House在英國北部如野火一般蔓延開來。英倫搖滾先驅石玫瑰就曾說自己那迷幻飄忽的樂曲靈感來自Hacienda的酸性House。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倫敦和曼徹斯特,一南一北,逐漸使全國的舞池都接觸到了House音樂的魅力。在英國的大環境下,私有化改革雖然拉動了經濟的活力,卻只是使富人們腦滿腸肥,中下層的民眾生活並沒有起色,失業率貧困率居高不下。在這樣一個撕裂的社會中,音樂能使人們暫時忘卻煩惱,安慰疲乏的心靈,有動力謀求更好的生活,也有助於社會的凝聚力。

從1988年夏天開始,一群熱愛電音喜歡跳舞的年輕人組成了各種團體,在倫敦的四王牌(Labrynth/Four Aces),Shoom等著名俱樂部開始大規模地舉辦派對。參加聚會的人被稱為Raindance,會在聚會場所貼上標誌性的小黃臉,用來代表酸性House派對。大家在一片友好的氣氛中共同迎著節拍跳舞,你的種族、身份、著裝、舞姿都不重要,只需要感受這魔性的音樂,陶醉在自由隨性的節奏中。

這,就是銳舞。

銳舞運動逐漸擴充套件到英國各大城市,越來越多的俱樂部開始組織酸性House派對,也有非常多的露天大型聚會,由Genesis, Sunrise,Biology等組織舉辦。由於在某部分場所中的藥物濫用,使這些活動的聲勢引起了JF的關注。為了躲避追查,派對組織者會在地方小報上非常隱晦的地方打上廣告,提示參與者打電話獲取地址,之後再經過幾道兜兜轉轉的手續讓參與者接頭,以至於很多派對都是在現場才知道原來來了這麼多人。主流媒體對派對嗤之以鼻,太陽報在88年10月的頭條上寫道:這是一場邪惡的狂歡(Evils of Ecstasy),將House派對與藥物劃上等號。次年6月的頭條更是用了三個大字:魔怔了!(Spaced Out!) 相關的擔憂合情合理,但大多數派對有意識地控制了參加的人群以及藥物的使用,並且想辦法減少派對中出現的暴力現象,使這些活動的事故率相對較少。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自1967年的愛之夏以來,從沒有這麼一場運動在一個西方發達國家掀起如此大的群體性熱潮,從新式音樂的爆炸式效應、愛與和平的精神,非官方的組織性質,以及在大眾心中所喚起的對藥物濫用的恐懼,都是如此相似。因此這場運動又被稱為第二次愛之夏(The Second Summer of Love)或銳舞之夏(Summer of Rave)。當然,像第一次愛之夏一樣,銳舞之夏很快隨著生活重壓的迴歸和政策的管制而退潮,之後也很難出現這樣規模盛大、全面而普惠的電子樂熱潮。但是銳舞之夏象徵著電子樂在英國乃至歐洲的全面開花,雖然彼時流行搖滾、重金屬仍然處於鼎盛之勢,英倫搖滾、另類搖滾也蠢蠢欲動,但電子樂必將站上音樂舞臺的中心,並將與搖滾樂等音樂體系進行一次深度的碰撞。

Part2 闊別重聚的溫馨:柏林Love Parade

你能想象,在你和鄰居互相串門的小路上,豎起一面高牆,並且一建就是30年?對於80年代末的德國人來說,這面牆似乎成為永恆的詛咒,在兩個世界的撕扯中,柏林人的家族、精神和文化無不處於撕裂的狀態,永無天日。在70-80年代,柏林一直是被主流所遺忘的地方,同時卻成為了先鋒藝術家的天堂。鮑爺在柏林度過了他藝術生涯的低潮期,並在此後發行了驚世轉型之作《Low》。80年代的新浪潮和後朋克樂隊也經常流連忘返於這座工業氣息濃厚的“局外人之都”。這一切奠定了柏林的藝術氣質,而距離新的藝術之火還欠缺最後一撮火苗。

1989年7月,藝術家Matthias Roeingh,又名Dr Motte,和他的女友Danielle de Picciotto一起組織了一場150人的小型活動,在柏林的選帝侯路堤(Kurfürstendamm)舉行。他們用車載音響播放techno,口號是‘Friede, Freude, Eierkuchen’(和平,快樂,煎餅),分別表達了對宏觀局勢、音樂文化和食品供應的態度。這場原來只是轉瞬即逝的活動卻吸引了大批民眾前來參加,在9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緊跟著民眾的是各路流派的藝術家和音樂製作人,藉著這股東風傳播他們的音樂。這場活動遂被取名為Berlin Love Parade,成為了90年代柏林乃至全歐洲聲勢最大的電子音樂節之一,到1996年活動規模已達到100萬人左右。如今Love Parade仍然會每年舉辦一次,每次都會更換不同的城市舉行。2010年,在杜伊斯堡舉辦了“Love Parade”,活動現場出現了嚴重的踩踏事件,導致21人傷亡,這對電子音樂節的安保措施是一場沉痛深刻的教訓。

在Love Parade初期,techno音樂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併成為之後東西德合併過程中團結德國人民的重要音樂形式。東西德的音樂製作人會經常往返兩地,收集陌生的唱片和音樂,參加另一方的派對,使這個國家的文化重新水乳交融。

Tresor, Der Bunker and E-Werk三傢俱樂部對techno在德國的發展貢獻良多。Tresor的前身是1988年的UFO Club,90年老店倒閉後,Dimitri Hegemann在東柏林的萊比錫大街成立了Tresor。原址在Wertheim百貨商場地下的倉庫,暗不透光的環境非常適合舉辦地下派對。就是在這裡,Tresor將更重、更陰暗、更有工業質感的techno音樂帶給了德國。附屬於俱樂部的廠牌Tresor Records實力強勁,簽約藝人包括Jeff Mills, Blake Baxter, Juan Atkins, Robert Hood, Stewart Walker等,都是techno界的老炮。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I started playing at Tresor in around ’96 — Tresor is my godfather, my mentor。 Acid house actually came first from the UK and America。 It was the new underground sound。 Then that sound became more minimal, harder and faster, and techno started。

——Ellen Allien

【另類造夢者】02:酸性舞曲入侵歐陸 :銳舞之夏與Love Parade

此外,無數在德國的俱樂部促進了techno和電音文化的蓬勃發展,並間接推動了trance的誕生。柏林的Bar 25、WMF、Planet, 法蘭克福的Omen、Dorian Gray, 慕尼黑的Ultraschall, 科隆的Ultraschall, 曼海姆的Milk!, 德累斯頓的Base,卡塞爾的Aufschwung Ost/Stammheim,漢堡的Front,埃森的Rote Liebe……大大小小的俱樂部在德國組成了電音地理的網狀結構,各自研發自己的音樂,開發techno的不同變種,使德國在techno文化中取得了可以與發源地底特律相當的地位。

小結

音樂的演變與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House和Techno能在歐洲做大,得益於時代的劇變和社會思潮的不斷迭代。而新的思想之所以深入人心,也需要感謝藝術的啟蒙和音樂的助推。夏天與愛的潮水已經褪去,但音樂人們沒有停步。下一期另類造夢者,讓我們細數House音樂在90年代的繁榮演變。

標簽: House  音樂  派對  Techno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