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英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概況(歷史沿革發展現狀)

作者:由 叮咚藝術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20-12-27

發展概況

文法中學

文法中學是英國最古老的中學之一。她歷史悠久,教學條件最好、水準最高。招收的是11歲考試中的優勝者。其教材和教學重點與其它學校不同。側重於人文學科,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而不是實用技能,主要為以後升入大學做準備。文法中學學制5-7年,前兩年是基礎階段,所有學生必須完成該階段的基礎訓練,然後在後兩年進行分科,有側重地進行培養。前3年的課程為英國語言及文學、外語、古典語言(一般為

拉丁語

,有時也有古

英語)、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美術、宗教、體育、木工、金工、家政等,其中金工專為男生開設,家政專為女生開設。從四年級起,開始為學生增設選修課,相應地減少必修科目。選修課有計算器、建築、工藝學、經濟、製圖、工程、商業等。有些文法中學還開設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偏重於社科一類的課程。文法中學常根據學生不同的愛好,組織各種活動,如辯論會、集郵協會、自然科學俱樂部、體育俱樂部,組辦管絃樂隊進行演出等等。

文法中學分完全獨立和半獨立兩種,其中半獨立學校具有較高的教學水準,它接受政府資助,地方教育當局不得加以干涉。英國文法學校中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多屬於這類學校。這類學校升入名牌大學的學生比例遠遠高出普通文法中學。

目前,英國的城市裡一般擁有一兩所文法中學。由於文法中學的地位較高,而數量又不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要,而不能升

入文法中學又意味著與大學無緣,所以政府對文法中學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造,大部分文法學校為綜合中學所取代。目前,文法中學在英國整個中等教育體制中所佔比例很小。

2。綜合中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

後,英國人口增加,經濟得以恢復發展,按照公眾和執政當局的要求,文法中學、現代中學和技術中學合併在一一起,組成綜合中學;有的按照當局的要求重新建立了綜合中學;有的在現代中學中開設文法中學和技術學校開設的課程,將現代中學擴大為綜合中學。綜合中學是目前英國中等教育中學校種類的主要形式,在校人數正超過全部中學生人數的90%,凡是完成了初等教育的適齡兒童不管成績如何、智力高低,均可進入綜合學校讀書。在綜合中學校裡,其課程設定一般都是前3年學習基礎課,第4、5年開始選修課,注重實用性。學生對未來的道路選擇也有很大自主權,可以在完成基礎知識的學習後參加公共考試,進入大學;也可以在經過了技能性課程的培訓後,直接就業。這種學校的建立得到了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擁護,是六七十年代英國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並得到迅速地發展。

3。現代中學

現代中學是中等智商的孩子就讀的學校。因這種中學是戰後才出現的,又具有濃郁的現代辦學色彩,所以被稱作現代中學。經過11歲考試,沒能進入文法中學而文不能進技術中學的學生,可以選擇

現代中學

。現代中學的學生均是來自下層社會的子第, 實際是一種三類中學,所以進入現代中學的學生都有較強的自卑感。

現代中學重視實用性技能培訓,所學科目也貼近社會,為學生出校後就業而設,注重實際操作。學校的課程很多,所學課程包括,航海技術、電子技術、汽車工程、建築工藝、烹飪、服裝裁剪、

工藝美術

、保育、木工、速記、打字、農業科學、園藝、插花等。而這些課程的設定均與英國的高等教育不能接軌,學完這些課程只能直接就業,若想繼續學習可進入六年級,再學2年,學三四門課程,或轉到六年級中學,畢業後參加普通教育證書考試,成績優良者可進入大學學習。

在綜合中學迅速發展之前的幾十年裡,現代中學是佔有學生最多的中學,幾乎佔英國全部中學生的70%。隨著綜合中學的迅27猛發展,許多現代中學紛紛設定從前文法中學才准許設定的學術性課程。現在,大部分現代中學已成為綜合中學,僅有一小部分現代中學還存在著,學生數量只佔全部中學生總數的4%。

4。

技術中學

進入技術中學學習的學生是經過11歲考試,證明智力優異並對自己的未來職業有比較明確地考慮的學生。技術中學是低於文法中學,但卻高於現代中學的中間型學校。但此類中學數量很少,在校學生的數量也就不足全體中學生總數的千分之一。

技術中學的學制是5-7年,由於技術中學是技術學院的附屬物,校舍、教師均由技術學院提供,所以技術中學也主要為技術學院提供生源。由於受到60年代開始的教育綜合化運動的影響,使為數不多的技術中學一再收縮,不斷減少,如今,技術中學在英國的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已無足輕重。

5。公學

“公學”實際上是英國最古老的一種私立學校,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在英國中等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一名實脫離的事物是歷史不斷演變的結果。最早的公學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被稱為public school,主要為了表明這類學校的招生物件沒有任何限制,不是地方性的,全國各地的貧窮學生及富人子弟均可入校學習,目的是提高公共教育水準。這裡public的另一層意思是相對於當時一些貴族家庭普遍聘請

家庭教師

教育子女的“私人”教育而言的。

14-17世紀,公學為英國來自各個不同

社會階層

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英國第一所公學—

溫徹斯特學院

建於1382年,之後的

伊頓公學

更是公學的代表。但從18世紀開始,貴族學生日益增多,學費日漸昂貴,貧窮學生日益減少,公學對窮人子弟漸變得可望而不可及。學校培養學生的目的,也由原來的為社會培養一般

公職人員

變為:40為未來培養具有特權的官吏和社會的領抽人物。19世紀。 上半期,許多新建立的公學明確規定生源限制在“紳士之子”,窮人子弟完全被排除在公學之外。公學完全為中上層特別是上層社會把持,成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機構。公學是英國中等教育中遠遠高出其它型別中學的特殊的學校。是英國所有中學中教學水準和學業成績最高的。經過歷史的演變,它已是名譽、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詞。公學的入學年齡為13歲,與傳統的11歲考試沒有關係,修業5年,18歲時進入高等學校。公學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和傳統,實行古典教育,所開課程均為學術性的,注重人文學科和宗教課程。19世紀後,自然科學和數學課程有所增加。這也是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所必須的。公學以培養社會的領袖人物為自標,實行斯巴達式的管理制度,強調學生的社會一致性, 忠誠可靠並絕對順從,排斥個人意志,崇尚有組織的運動,強調學生品德的培養,要求學生有極強的自我約束力和

社會責任感

由於公學已變為為中上層階級而設的學校,所以也就自然地成了特權的迴圈部分,上層社會的人使其子弟由公學邁入牛津或劍橋,主宰了英國的宗教界、法律界、政府高職和大學。上層

社會人士

的子弟透過公學佔據了絕大部分高階的社會地位,又透過同學會或校友會形成了一張巨大的

社會關係網

,從而嚴密把持了英國的上流社會。

公學的出現是英國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公學培養出的各方面的人才,為英國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公學一度是英國精神和

紳士風度

的代名詞,它的一系列傳統被作為一種社會精神保留下來,並對整個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為了使中學更好地與小學銜接,一些地區還設立了介於小學與中學之間的中間學校。學生5歲時先進相當於初小的“第一級學校”,讀3至4年後升入中間學校,再讀3至4年後升入綜合中學。

在私立學校中,不接受國家補助的學校稱“獨立學校”,這類學校實行中小學一貫制,通常條件優越、教學質量較高,收費也較高。不過這類學校為數並不多,約佔學校總數的5%。

英國多種多樣的中小學學制,雖給管理帶來困難,但在適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層子女就學的不同需要方面有優越性。

標簽: 中學  公學  文法  學校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