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舞蹈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作者:由 hong 發表于 舞蹈時間:2018-04-12

論文發表於《裝飾》雜誌-2020第12期190頁。 期刊《裝飾》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綜合性學術刊物。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藝術類核心期刊。 獲得德國IF設計獎 獲得美國星火設計獎 獲得韓國K-design設計獎 獲得義大利A-design設計獎。

怎樣設計差異化,彰顯本品牌特色?

怎樣滿足使用者佩戴要求?

怎樣解決佩戴痛點?

怎樣突破外國公司專利限制?

怎樣打造本品牌的專利壁壘?

最後!

怎樣引起消費的慾望?

設計理論和方法是資料庫建設的核心環節。需要在研究理論的基礎上設計出新佩戴方式來應對,並形成自身專利壁壘,從而產品特色水到渠成。與此同時解決耳機佩戴的痛點。將痛點拆分如(圖A)所示,本研究主要建立在可以固定的位置為出發點,輔助尺寸和貼合。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A 佩戴痛點的拆解)

《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佩戴舒適性是耳機設計關鍵要素之一,耳機的耳翼最為影響舒適,是耳機人體工學重要部分。關於市面上的人體工學現狀如下,其一:目前市面耳機耳翼雷同,新品牌很難塑造差異化,新的造型設計需要合理的理論支撐,並視覺化成為品牌旗下產品特徵。其二:近幾年藍芽運動耳機和無線耳機興起,市場巨大,但是目前耳機耳翼在舒適性上研究不足,不能滿足多數使用者佩戴的要求。這需要對人耳生理結構研究,並定性與定量研究存在規律和差異,並在使用者群中大量測試,從而推出合理的舒適佩戴方式。其三:目前耳機耳翼被國外公司專利限制,企業需要額外支付專利費用才可使用,因此需要在研究理論基礎上設計出新佩戴方式來應對,並形成自身專利壁壘。

本次研究剖析了影響舒適的各種要素。耳機型別限定運動藍芽耳機和無線耳機。使用者群限定為18-35歲,熱愛運動者。主要透過對近10年入耳式耳機分析,得到限定點和突破點;使用者耳朵結構研究,得到普通性和差異性;透過創意思維構思,到油泥製作、模型抄數、手板製作、使用者驗證等流程,最終上市後根據使用者使用反饋進行最佳化改良。

一:研究耳朵生理結構並發現設計可能

我們的目的是將耳機舒適戴如耳內。(圖1)舒適包含三個重要部分。其一:固定,即怎樣將耳機固定耳朵內,在運動過程中,不會脫落。通常耳機透過矽膠耳翼來輔助固定,這需要對耳朵可以固定地方展開研究。其二:尺寸,耳翼尺寸大小,可以適應不同使用者。這裡需要定量調查耳朵大小資料並分類。其三:貼合,耳機耳翼的曲面造型,應貼合耳朵表面,不應對耳朵造成刺痛和傷害。這裡需要對耳朵曲面的差異定量調查,並歸納變化範圍。

1.1首先是固定-造型

固定,即怎樣將運動耳機牢固的固定在耳朵內。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外耳即別人能看得到的部分,與耳機接觸的主要部位為外耳。外耳由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耳軟骨)、神經組織和肌肉組織構成。耳軟骨是主要固定位置,筆者實地測量了兩千亞洲耳軟骨尺寸和結構,歸納為(圖2)耳朵生理結構圖1,由於設計的需要這裡僅僅對外耳結構和表面以及尺寸研究。外耳細緻劃分為十一個小部位,例如耳郭、耳甲腔、耳屏、耳垂等。這些小部位出現“倒扣”,由於這些倒扣,可以自然的將耳機包住於耳朵內,從而達到固定的目的,以至在運動中不會脫落。(圖3)為耳朵可以固定的位置,由於耳朵出現了“倒扣曲面”,理論上是可以起到固定作用。圖中大致分出了S1- S7七個區域,S1是耳根處,這裡倒扣最為明顯,韌性和硬度最大,倒扣落差為20毫米左右,多數耳掛式耳機都將固定位置設定於此;S2耳廓內翻面,韌性和強度不大,倒扣落差為2-5毫米之間;S3是耳甲腔,全部為耳軟骨,有一定韌性和強度,多數耳機耳翼都固定於此,是人體工學關鍵固定位置之一。但皮脂厚度最薄,佩戴久會有疼痛感。S4是耳輪腳翻面,由於落差1-3毫米,倒扣曲面不明顯,固定作用較小,多數作為界限防止耳機晃動。S5是耳屏,是保護耳道而生,全部為軟骨,有皮脂厚度。倒扣落差為5-12毫米之間,是最佳固定位置,這裡有大於12毫米的空間,可以輕易放入耳機機身,對耳朵的侵入最小。在早期入耳式耳機,都固定於此,例如蘋果Earpods和Airpods。S6是耳甲腔邊緣,和對耳輪屏生長於一起,形成碗狀,全部為軟骨,拉伸任性強,例如小米膠囊耳機和1MORE Capsule圈鐵耳機都固定於此。S7是對耳屏,形成凸起,全部為軟骨,拉伸任性強,與耳甲腔一起形成20毫米的空間,為固定關鍵位置之一。從(圖4)耳模透明圖可以看出,黑色重疊部分就是S1- S7七個區域。對於入耳式耳機來說,S3-S7起到關鍵作用。對於耳掛式耳機來說,S1起到關鍵作用。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 舒適包含固定、尺寸、貼合)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2 耳朵生理結構圖)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3 可以固定的位置)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4 耳模透明圖)

1.2其次是尺寸-變化

前文提出耳機主要固定區域在S3、S4、S5、S6、S7區域,但人耳有大小之分,需要了解每個區域具體的尺寸範圍,且要定性定量實地測量,並統計資料,得到最多人群集中在哪個階段。這裡以S5-S6橫向距離為例,測試人數一千人。(圖5 耳甲腔橫向尺寸柱狀圖),得到如下結論,一:79%的男性耳甲腔橫向距離,在17-20毫米之間,稱之為中型耳;二:在21-25毫米之間,有18%數量存在,稱之為大型耳;三:在15-16毫米之間只有2%的數量,稱之為小型耳。資料已經具備,尺寸已經明確。所以的需求是一定要滿足79%使用者,還需考慮18%使用者和2%的個例。設計的重點是在大中小耳實現切換變化,而怎樣切換即人體工學設計(下文設計的可能中具體講解)。

1.3再次是貼合-材料

貼合是指耳機固定端曲面與人耳曲面貼合,不對耳軟骨和神經組織壓迫。透過一千人油泥倒模,測量資料,得到標準耳模型。將S3、S4、S5、S6、S7區域的歸納,在耳模上在此區域構建經緯網(如圖6),進而將S3、S4、S5、S6、S7區域具體曲面走向展示(如圖7),得到如下結論,1。所有人都具備這種曲面構造,上文中“倒扣曲面”可以運用;2。曲面的大小和波動因人而異,如完全貼合,只能滿足一個使用者,假設一團棉花塞入耳朵,使用者完全不會感覺其存在,這是貼合的理想狀態。即材料是可以適應性材料,因此在設計是考慮新材料特性來解決,而非刻意造型。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5 耳甲腔橫向尺寸柱狀圖統計)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6 人耳曲面經緯網)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7 S3-S7區域具體曲面走向)

透過以上研究,我們發現了耳朵生理構造的普遍性,設計建立在這個合理存在的基礎上,並發現了設計的可能。因此耳內可以固定位置和方式決定了基本造型和輪廓;尺寸就是可操作,從而大中小耳實現切換變化;貼合多從材料上輔助。設計的出發點先從固定開始,尺寸跟隨固定,材料滿足前兩者。

二:設計方法與模型

設計基於人體構造現狀下,獨到的解決方案,最終帶來舒適佩戴體驗為目的。上文提及影響舒適佩戴三個要素,固定、尺寸、貼合。我們以一個理性的思考方法,來發現設計的可能,設計思考過程理性一半,感性一半。具體以“新月運動耳機”為例闡述,設計思考邏輯(圖8 矩陣思考-從固定出發)所示,首先在“固定”上,固定點在S3、S6、S7三個位置,一個半弧形狀被三個區域圍合,滿足了固定;接下來“尺寸”,透過金屬絲材料可以折彎,形成各種尺寸;最後是“貼合”,聚氨酯乳膠中空可以適應各種耳朵曲面。最終以新月為載體,貫穿整個造型,升級為新美感,其演化先後順序如(圖9所示),設計的出發點先從固定開始,尺寸跟隨固定,材料滿足前兩者。以上方法是理性的鎖定方向,即該設計哪裡,而合理解決方式,則是感性捕捉的,即該怎麼設計。設計最終結果(如圖10所示)。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8 矩陣思考-從固定出發)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9 設計演化先後順序 )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0 設計最終結果 )

以金魚耳機為例,這裡發現了人耳朵存在的差異,以耳甲腔橫向尺寸為例,如(圖11 耳甲腔橫向尺寸的差異),發現超大耳朵橫向尺寸為23毫米,大耳為20毫米,中耳為17毫米,小耳朵為14,怎樣將耳機在23-14毫米之間變動。首先從尺寸出發,透過物理卡扣結構,耳機可以伸出變短的,從而適應了23-14毫米的耳甲腔;其次是固定,耳機透明部分伸入S7區域,S3、S4、S5、S6、S7將耳機圍合,形成固定;最後是貼合,柔軟的透明橡膠不對耳軟骨和神經組織壓迫。設計思考邏輯如(圖12)所示。透過長短調節可以適應多種耳朵,如(圖10)所示。因此設計的出發點先從尺寸開始,固定跟隨尺寸,材料是橋樑連線前兩者。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1 耳甲腔橫向尺寸的差異)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2 金魚耳機思考-從尺寸出發)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3 調節長短適應多種耳朵)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4 設計最終結果示意)

以上兩個案例介紹了矩陣思考從某一個點出發,其餘要素跟隨。

三:測試與最佳化

始於使用者,終於使用者。透過以上理論支撐,產生合理ID設計,在設計之初就應將手工模型佩戴使用者耳上驗證,減少後續開模、試產等變動的風險。

1。關於測試樣本:人耳資料庫精選30人為樣板(圖15)。2。關於測試要素:以固定、尺寸、貼合為依據的調查問卷(圖15)。3。關於測試標準:固定上,使用者拉動耳機或者甩頭以及跳動不滑落為標準。尺寸上,劃分大耳、中耳、小耳後再感官評價為參考。貼合上,以鬆弛感、充滿感、鼓脹感為感官評價為參考。4。測試的意義:根據使用者反饋當場修改最佳化本設計,汲取使用者建議,最大化滿足使用者。5。測試階段;主要透過油泥模型初步測試,到手板測試,最終真機測試三個階段來實施。詳情閱讀《人體工學資料庫建設》。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5 以30位使用者樣板為測試物件)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圖16 手板階段測試問卷)

其他內容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代表案例

以下產品已取得發明專利授權!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研究1:耳機人體工學專利設計方法

標簽: 耳機  固定  尺寸  設計  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