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古代守城戰時守的什麼?

作者:由 溫柔可愛小娘子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7-01

武經總要裡有守城篇,歷朝歷代,最擅長守城的當屬宋朝。

古代城池分為關隘,烽燧,軍寨,村寨,和主城池等等。

村寨不必多說,就是小村子,在敵人入侵的時候,村子裡的人為了保命簡單的修建一下阻礙設施,但由於容易被攻破,所以等同於沒啥用。但村寨裡的人往往容易往山裡跑,跑不了的就被屠殺或者被當做奴隸抓去,所以大多村寨比較喜歡依山傍水的。

關隘和烽燧,往往處於邊關邊地,烽燧大家都知道是用來示警和傳遞訊息的,駐守的人不多,經常容易被地方的哨兵探馬就摸了。如果守關隘的將領手上兵員少,則不會輕易派出兵員守烽燧,因為守烽燧大致等同於回不來。關隘,佔據險要地勢,又是主要交通要道的必經之路。現在你可能覺得守一個山頭的行為有點傻,為啥不繞路。而在古代,一個區域內能夠運輸大量物資和人馬的要道就那麼幾條,小路不是沒有,但運輸不了物資也走不了大隊人馬。更別說什麼開山鑿隧道這種窮盡數代人的活。

於是乎,據守重要交通路線的關隘就是必爭之地,而往往關隘是不屯民的,完全是軍隊駐紮,大多數時候補給也全靠後方的城池支援。關隘的防守技巧基本上就是碼人,幾處關聯的關隘互相聯保。所謂成掎角之勢,就是兩座相鄰的關隘比單獨一座關隘靠譜,讓敵人無法集中力量。

關隘同樣可以和軍寨一起修建,單獨一座關隘聯合多座軍寨形成防禦體系,軍寨可能依據地勢修建,但沒有關隘和城池那樣高大的城牆,但比村寨多一些防禦設施,比如防禦的羊馬牆,陷馬坑,拒馬,木柵欄等等。宋朝有武官-寨主,就是這些軍事城寨的軍事主管。雖然內地的軍寨連廂軍都不如也就卡卡稅,防山賊等等,但邊關的軍寨還是有很大作用的。

大城池和小城池,這一類基本上各種防禦措施都不缺,而且很大,但都屬於內地。往往敵人在很遠的地方開始燒村子了,這些城池就馬上關門了。城池內人口也很多,具體視情況而定。這類城池是不可能修建什麼陷馬坑之類的,往往也是臨時修的。但勝在城牆高大,而且物資情況比更需要依靠後方供給的關隘好一些。如果還有護城河就更厲害了,基本上能杜絕敵人挖隧道偷襲。而且緊要關頭,守軍直接堵了城門,讓敵人無法攻擊城門這一個弱點區域。

敵軍圍城,圍三缺一,攻打這些大城池,需要先填平護城河,然後將攻城器械運上去,非常耗時間。有見識的守將會拆分兵力,而不是全部屯積在一座城裡,充分的給敵人制造壓力。多座城池配合,讓敵人無法集中力量。當然,如果兵力不足,很有可能就導致被逐個擊破。

宋時期,有八牛弩和神臂弓,都是利器,契丹精銳的皮室軍都不敢頂著列好陣的宋朝步兵硬衝。這兩樣用在守城上,也同樣犀利。而且大城池可以在戰時徵調民夫協助,這一點比關隘好很多。

標簽: 關隘  城池  軍寨  烽燧  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