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學習的五種方式

作者:由 叄道生如是說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4-20

學習的五種方式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話,這句話對應著學習的五個層次,即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

聽到這句話,很多人可能會想,既然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那為何我還要去讀萬卷書;既然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那為何我還要去行萬里路;既然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那為何我還要去閱人無數;既然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開悟,那為何我還要找名師來指路,我們直接自己開悟不就行了?為何還要有這些過程?

大家之所以會這樣想,是因為沒有明白

:學習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如果沒有前期的鋪墊,之後更高層次的學習便無從談起。

更何況,這五種學習方式,其實就像知與行的關係一樣,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而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體。

因此,對於學習這個問題,我們還是應該遵循其背後的規律。先讀萬卷書,夯實理論基礎;再行萬里路,實踐與最佳化理論基礎;再閱人無數,檢驗和進化理論基礎;再找名師指路,糾錯和昇華理論基礎;最後再自我開悟,創新和完善理論基礎。

透過閱讀發現不完全真理,又透過實踐證實和發展不完全真理。從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透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這種形式,迴圈往復以至於無窮,而經認識和實踐的每一次迴圈過後的不完全真理,都將比較地進階到更高一級的程度。

很多人不願“讀萬卷書”,因為他們感覺閱讀對自己的成長變化,並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殊不知,閱讀雖然是一個漸染的過程,卻著實是一種最便捷的,進行自我改善的方式。晚晴重臣曾國藩曾言:

“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確實,閱讀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是脫胎換骨式的。既然是脫胎換骨式的,肯定不能進行大刀闊斧的革命,而只能循序漸進。

一個人,患了重病,需用猛藥來醫治,尚且得掌握好猛藥的使用劑量,否則就可能導致身死命隕的悲慘結局。那對於患了“愚昧無知”這種重病的人而言呢?其醫治的猛藥又是什麼?除了閱讀之外,別無他法。

我們應該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付出就想馬上有回報,適合做鐘點工;期望能按月得到報酬,適合做打工族;能耐心按年度領取年收入的,是職業經理人;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的,適合做投資家;能用一生的眼光去權衡的,你就是企業家”

。閱讀何嘗不是能對人生造成最根本改變的方式呢?既然如此,難道我們就不應該用“一生的眼光”來權衡這個問題?果真如此,

我們又怎能奢望才一開始努力,便能夠觸碰到希望的光芒?

社會上,絕大多數閱讀者,是“有閒階級”。閱讀對於他們而言,是為了增加談資,而非用於改變人生命運。

故絕大多數時候,其多以閱讀為開始,亦以閱讀為終點。因此,他們所展示給我們的,多是一種重閱讀而不重實踐的形象。其尤為誤導我們的是,他們多提倡閱讀“閒書”,而不提倡閱讀“功利性書”。因這種種因素,

很多“無閒階級”便不假思索,直接使用了這些並非來自於同類的,而是來自於“有閒階級”的閱讀方式。然後著實發現,閱讀好像對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並無太多影響。故又多在迫於生計之後,最終放棄了閱讀這一最高效的求知方式。

這些“無閒階級”不知,並非是閱讀無法改善我們的生條件活和提升我們的生命質量,而只是源於我們自己的閱讀思路不對。

緣木求魚,又怎能求到魚?按圖索驥,又談何索到驥?

那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現在還處於“無閒階級”的人而言,正確的閱讀思路應該是怎樣的?其

應該是重在閱讀那些能夠改善我們的生活條件的,提升我們生命質量的,並在最終能改變我們人生命運的,卻廣泛被“有閒階級”所反對的“功利性書”。

尤其要注意的是,我們的閱讀是要為自身實踐而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增加我們的談資而服務的。既然要為自身實踐而服務,那就要求我們必須得走出去,去行萬里路,去閱人無數。因為少了行萬里路和閱人無數這兩者,實踐便無從談起,用實踐來檢驗不完全真理,再用更高層次的不完全真理來指導接下來的實踐,從而最終改變我們的人生命運,便更是無從談起。

在學校時,我們讀的多是“有字之書”;在實踐時,我們讀的則多是“無字之書”。透過遊學這種形式,去行萬里路,去閱人無數,便是讀“無字之書”的最佳方式。

一個能夠將“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這“兩本書”都能夠讀好的人,一定是一個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並最終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的人。雖然,要離徹底地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大化,仍還有兩個過程要經歷。這兩個過程就是讀書的另兩個層次,名師指路和自己開悟。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昌齡先生,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馬說》,其在該文中喊出了,數千年來眾多讀書之人的心聲,那就是: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雖然,這種心聲多出自“順勢”之人,而較少出自“造勢”之人。但世間畢竟是“順勢”之人多,而“造勢”之人少,故其還是能夠成為千古一嘆。

韓昌齡先生的這句:“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雖然主要強調的是被用之人和用人者兩者的關係,其實轉換到師與徒上來同樣適用。

很多人,之所以終其一生皆碌碌無為,很大程度上就是源於其終其一生,都未曾遇到名師來給他指路。如若,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有幸遇到名師來給我們指路,那我們成功的機率肯定要遠大於沒有名師來給我們指路而能夠成功的機率。可問題是,

名師這種存在,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雖說我們希望有名師來給我們指路,但如若名師不來,難道我們就不追求成功而自暴自棄了嗎?

難道沒有伯樂的存在,我們就不成為千里了嗎?不是這樣的。我們還得追求成功,我們還得成為千里馬。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韓昌黎先生其實在另外一篇文章,即《師說》中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有人說:“世界上不缺乏美,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那

世上難道真的是缺乏“師”,而不是缺乏發現“師”的眼睛嗎?

不是的。世上從不缺乏“師”,所缺乏的是發現“師”的眼睛。

如若我們能夠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眼睛來尋找“師”,又何懼發現不了“師”,又何嘗發現不了給我們指路的“名師”。

既然,指路的名師可以被發現,那名師所指的路,難道就不能發現?不是的。其是一定能夠被我們發現的。關鍵是發現之後,我們能否堅定不移的朝著這條路走下去。

有人可能會疑惑,既然我已經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閱過無數人,還有名師指路,為何還要去自我開悟?路都已經被指明瞭,為何不按照名師所指的路不假思索的走下去。是的,絕大多數人皆是這樣做的,且能夠做到這一步的人,已經是寥寥可數。但

我們要知道的是,我們自己不是一個普通人,或者說我們並不想只做一個普通人,我們想要擁有更大的成長,有更大的提升,以便能實現更大的價值。為此,我們不能指按照普通的要求來要求自己。

更何況,指路的名師雖說可能為我們指出明路。但指路的名師那麼多,指出來的明路又那麼多,哪一個名師所指出的明路才適合我們自己呢?這個名師所指出的明路又是否能夠通行?這名師是否已經通達到將一切事物看透,而又智慧超群,以至於我們可以不需要任何思考,只要按照他所指明的道路往前走,就能夠贏得成功,實現自我的價值呢?這樣的名師是不存在的!

名師的存在價值,並不是僅僅在於他所指明的那條道路,其更多的價值體現在於他為何要指明那條道路。

名師對於我們更應該是起點撥的作用,而不是起決定的作用。

不然為何會有那句:“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說法。修行靠個人。靠個人的什麼?靠的就是個人的自我開悟。沒有自我開悟的師傅領進門,跟沒有名師指路差異不大。

這就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學習的五種方式,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開悟。希望大我們能夠一起遵循學習的規律,將學習這項事業進行到底,以使得我們最終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學習的五種方式

標簽: 名師  指路  我們  行萬里路  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