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冷淡就是讓人無法好奇

作者:由 李松蔚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5-10-28

作為一名社交障礙患者,我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社交場合中被捲入交流。這並不容易,因為畢竟別人會主動招呼你。如果不理,人家還會好奇:「怎麼了,你今天心情不好?」就會耗費更多口舌。所以再怎麼怕麻煩,還是要回應兩句。躲到沒人看見的角落裡當然省事,但是一旦被發現,那就欲蓋彌彰,反而引來更多的關注。假裝玩手機也許更安全一點,但也備不住有些好奇寶寶湊過來:「咦,李老師不是心理學家嗎?怎麼也有點手機成癮啊。」真是防不勝防。

這件事上,我從心理諮詢的工作中得到過一點啟發。

心理諮詢師的一個基本立場就是好奇,所以大體而言,對什麼樣的人我們都可以產生理解。理解的立足點——用時下流行的說法,叫做「抓手」——在於我對他獨特之處的好奇。只要跟人在一起,一個人多多少少,總會有好玩的,特別的東西呈現出來。就著這點東西,我們就可以接近這個人。哪怕板著臉,從頭到尾一個字都不說,其實也在呈現他的特點(說實話,這種方式呈現得還更多)。很多人常常聲稱,自己這個人絲毫沒有特別之處,但那不可能。一個人總會有些特點,除非有意隱藏。——而且他必須藏得巧妙一些,否則,「隱藏」這個動作本身就成了一個特點。

但是也有一些人是例外,我也遇到過幾個可以把自己藏起來的高手:

他們毫不迴避自己的特點,同時他們為每個特點都找到了正當合理的解釋。你想知道什麼都可以亮給你看,坦坦蕩蕩,全身上下找不出一絲看不懂的地方。

比如,我有一個來訪者,一個普普通通的公司職員,是比我更社交回避的人。他沒有結婚,原因是「始終沒遇到合適的」,他平時的社交範圍很窄,「工作很忙,下班就該回家了」,跟同事也不大講話,「跟他們不熟,想不到該講什麼。」

是不是全都順理成章?一點抓手不給。人家說得句句在理。

我在他面前總是張口結舌,時常會有受到捉弄的感覺,有時又擔心是自己無事生非。我常常看他的眼睛,想從那裡看出一點促狹,或是戒備。然而沒有。他只是老老實實地坐著,睜大眼睛看我。我心想:這個人的眼神怎麼可以那麼淡定呢?

後來我才知道,他有深度的近視眼,不戴眼鏡什麼都看不清……

我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所以你對著我的時候其實只能看見一團輪廓是嗎?」

他的臉終於有點紅了,他說只在看書看電腦的時候才會戴眼鏡。

「為什麼呢?」我問,心想終於逮住你的狐狸尾巴了。

「因為,」他說,「時間長了眼睛會酸。」

我啞然,這句話把我一肚子下文全堵了回去,偏偏還挑不出什麼理。因為人家說的是事實。這是「大隱隱於市」的境界,周身上下沒一點破綻。你甚至都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還是無心,反正是沒辦法接近。比他段位低一點的,是一個已經結了婚,仍住在男生宿舍裡的哥們。我問他:「考慮過跟老婆一起住嗎?」他說:「想過,但是學校附近的房租太貴了。」——他說得沒錯,那一帶的房租確實出了名的貴。

但這個人,多少有那麼一點抓手,因為畢竟結了婚。一個結婚並且分居的男人,不免給人留下疑問。這點疑問,雖然可以用「房租太貴」去解釋,但仍舊不能完全釋然:「連最小的房子都租不起嗎?」「他們兩口子都接受?沒有衝突?」「誰說一定要在那一帶租房?」「不考慮做一份兼職掙錢?」「那幹嘛要結婚?」……

但是,當然了,一般我們出於禮貌,也不會再好奇下去。

「學校附近的房租太貴了。」

「那倒是,真的很貴。」我們也就接受了,也沒有多不對勁。

仔細琢磨他們這種說話方式,看似尋常,其實另有玄機。他們追求的是「理所當然」四個字,不動聲色的入情入理。這裡的理,一定是極自然極淺顯的真理,是對一件事為什麼會發生的,最毋庸置疑的一句話解釋。這個解釋當然是正確的,真實的,並且具有十足的說服力。於是才可以在這個解釋背後,藏起「我」的影子。

「事情就是這麼回事,發生在我身上,可是跟我沒關係……」

就像房租一樣,包你啞口無言。

所以從關係中解脫出來的方法,就是為別人的好奇提供最簡單正確的答案。一切可能帶來疑問的地方,都讓它變得理所當然。「你看起來心神不寧的?」「嗯,今天心跳很快。」「怎麼了呢?」「不知道,可能昨晚沒睡好。」「為什麼沒睡好?」「外面修路,吵得睡不著。」用這種方式交談,再八卦的人也沒有可乘之機。

掌握了這種說話方式以後,我開始在社交場合中找到掌控感。現在跟我聊天,我可以做到有問必答,然而不會超過一分鐘,雙方就無話可說。四目相對,我熱情地笑笑,意思是:「你還有問題麼?我還願意再聊聊。」尷尬的反而是對方。

這樣一來,免不了會被評價為「冷淡」。但要問具體是怎麼冷淡的呢?一般都回答不上來。我做了什麼呢?我什麼也沒做,只是就事論事而已,這也有錯嗎?然而熟悉了這種方式之後,我也就慢慢能夠理解這樣一類人,包括我的來訪者。我們是冷淡的,不管有意還是無意,我們對「合理」的追求,就是與人保持距離的方式。我們對自己的解釋越是正確,越讓人無法繼續好奇。這樣一來,我坦然告訴你的答案,反而變成隱藏自我的擋箭牌。你能看清我身上發生的一切,就是看不到我這個人。

我女兒也在學習這樣的技巧。她拉了褲子,我一邊給她洗屁股一邊質問:「你說這是怎麼回事?」她振振有詞(其實很心虛)地回答:「我吃了飯,就要拉屎。」我暗暗偷笑。這個解釋當然正確,也確實把自己藏了起來,但說服力還不夠。「拉屎可以,為什麼不早點說?」——給人留下了這樣的話柄,就不是高手所為。我朋友家的女兒差不多大,她就有高手的素質,她的回答是:「因為我還是小孩嘛。」

如果一個成年人也這麼狡猾,你可以想象會讓人多麼頭疼。要繞開這些高手的防禦,讓他們意識到「別裝了,你拉褲子這事我懂的」,這是非常艱難的過程。如果不是做諮詢,我寧願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各走各路好了。但也正因為做諮詢,我不得不努力摸索各種方法,換著花樣地提問題,講故事,硬生生維持住對他們的好奇,等待他們躲在冷淡之後的自我現身。運氣好時,就會收穫到某種類似於心照不宣一般的默契。就像我的一位老師有一次笑眯眯地對我說:「少來了!」——那時候,油然而生一種被深刻理解的感激。內心深處,我們也是希望有人逮住狐狸尾巴的。想想也是,如果真的對關係喪失了希望,他們幹嘛做來訪者,我們幹嘛當諮詢師呢?

當他們帶著症狀來到諮詢室,就已經遞給了我最大的抓手。

所以這還不算最冷的冷淡。頂尖的高手,根本讓人沒有發問的慾望。他們把所有事都做得順理成章,根本不用他費心解釋,因為誰看都覺得太正常了,完全不需要解釋:規矩,本分,不惹是生非,不特立獨行,該做的事做好,不該做的事不去摻和,哪哪都沒毛病,多好!——但這種全方位的好,是最大的屏障。太正常,以至於摸不到。一味高冷的人,往往還有接近的可能,因為他無時無刻不在表現的「冷淡」本身,就是一個好奇的抓手。怎樣叫極致的冷淡呢?就是該對人熱絡的時候十分熱絡,讓別人連「我覺得你這個人很冷淡啊?」這句話都說不出口,就真沒辦法了。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therapistlsw

心理諮詢相關的原創文章,產量不高,偶爾推送,也許某一篇值得你想一想。

冷淡就是讓人無法好奇

冷淡就是讓人無法好奇

標簽: 好奇  冷淡  解釋  抓手  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