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石壕吏》中杜甫本人為什麼不會被當作青壯年被「捉」走?

作者:由 陸仁賈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10-27

來,瞭解一下新的知識:

京兆杜氏

京兆杜氏,是中國中古時代一個以京兆郡為郡望計程車族,漢朝時期就有俗諺稱京兆韋氏和京兆杜氏為“

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南北朝時期,京兆杜氏成為關中郡姓之一。

兩晉時期,你應該瞭解一個人:

杜預:西晉將領。

這個介紹太簡單,不足以表達杜預真實歷史地位。

杜預是明朝之前唯一一個同時進入文廟和武廟的歷史人物。

在唐朝,杜氏有個人你一定聽說過。

杜如晦: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而杜甫呢——

杜甫:(712年-770年),

杜預之子杜耽之後

,唐代著名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與李白並稱為“李杜”。

說這些是要表明杜甫的跟腳,人家即使貶官路上也不可能是孤身一人,大機率是有(武裝)護衛、家丁、奴僕一類的照看,小吏見到這幫人到底是拉壯丁還是立刻就跪了還說不準。

更別提如果你自己看看《石壕吏》

[1]

的創作背景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所佔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首詩。

司功參軍事

司功參軍事,又稱司功參軍,官名,屬正七品下,於隋朝時創立.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

至於官與吏的故事,看看這個回答:

官與吏的區別?官如何與吏分流的?

我其實想不通一個地方小吏為何敢在武裝護衛中把一個大有來頭的官員捉走充軍。

腦子瓦特了吧。

標簽: 杜氏  京兆  杜預  杜甫  司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