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中醫名詞圖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作者:由 予自然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5-26

中醫歷史幾千年,老外們對中國古文化很感興趣。陰陽五行,氣,八卦。都是國外電影的常客。

不過在國內,這久遠的文化,因為太神秘了。導致步入了“迷信”的範疇。

其實,這些一點都不神秘,這些知識來自於自然,存在於自然,每天都發生在我們周圍。

自然界有太多東西,現在的科技無法解釋,也不需要解釋。

中醫也一樣,看的書多了,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醫理早已包含在各種事物中。

“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黃帝內經》

這句話可以幾乎可以概括所有的中醫理論和養生觀念,與西醫的觀念不同,中醫認為,身體足夠好的話,任何細菌,病毒,都無法侵襲人體。

記得有句老話“傻小子睡涼炕,全憑火力壯”也是這個意思。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對外界風寒有很強的抵禦能力。這都是因為體內的“正氣”充盛。

中醫名詞圖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這個事,我想大部分人都幹過。用吸管向裝水的杯子裡吹氣,就會有氣泡冒起來。但是水絕對不會進到吸管裡。

人體也有大大小小無數的管道,這些管道里面都充滿著“氣”。如同吸管一樣,無時無刻的在向外界散發,這也保證了,外界的邪氣無法進入。

中醫名詞圖解!“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這種“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體表的毛孔,眼耳口鼻,口腔,腸道,時時刻刻都有“氣”在流通,以保證所有管道都充滿,讓外界的邪氣,無法進入。

那麼這個“氣”是如何產生的呢?說起來就十分的複雜了。這裡就只說飲食和呼吸的所謂“後天之氣”。

人出生之後,能夠生存,全賴於呼吸和飲食,我們的“氣”也來源於此。

《黃帝內經》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這兩句話,概括了人體的迴圈系統,也概括了人體“正氣”的形成和散佈。人體的系統十分複雜,並不是簡單的吃東西進胃,消化到小腸吸收,然後從血管輸送到全身。這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要細說,就要牽扯到“經絡”和“三焦水道”系統。這裡只要瞭解到,人體的“正氣”主要是吃和呼吸,就可以了。

那麼“呼吸”並不只是喘氣那麼簡單,其實,全身毛孔,七竅,胃腸,等等與外接有接觸的部分,都無時無刻的進行著“呼吸”所以即使有一些風寒,病毒細菌想進入我們的體內,也會被抵禦在體外,保證我們身體的健康。

《神農本草經疏》

夫胃氣者,即後天元氣也,以谷氣為本。是故經曰:脈有胃氣曰生,無胃氣曰 死。又曰:安谷則昌,絕谷則亡。

正所謂“人活一口氣”,人死亡了,就叫做“斷氣”。正因為身體各處都充滿著“正氣”,才可以抵禦外接的侵害。

但是人生在世,難免七情六慾,又或者外傷,強行勞作等,都會讓正氣虛損,或者輸布不正常。造成身體某個地方出現“虛”的狀態。那麼就容易在這種“虛”的地方,出現病症了。

所以,養生的根本是把身體調理的更加健康,使正氣充盛,方可不被病邪所侵害。

更多的古法養生經驗,會在日後繼續分享。

養生知識,層出不窮

不遵古法,錯漏百出

如能靜心安神,研讀古籍,方知上古之書,早已包羅萬有。

又何必捨近求遠,捨本求末?

養生服藥,必慎重。治病調理,必求本。

隨意服食,必有副作用,只是短期察覺不到,年久發作又不知道起因於何處。勸君慎重!

【人行天下,笑談眾生,人生本應無拘無束,何必自尋煩惱。】

【海納百川,學貫古今,知識本應融匯貫通,何必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問題,可以聯絡我。

如果覺得本文有助於你,請把知識分享給其他人。

標簽: 正氣  養生  人體  呼吸  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