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知人論世讀文章一定是對的嗎

作者:由 文獻足徵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4-11

俗話說,讀文章應當知人論世。

這種說法固然不錯。但是在讀文章的時候,徑直代入坐著大體上的寫作手法和人生際遇的情感,未免會淡卻了在閱讀文章本身的樂趣。

比如說對文章文字的細緻揣摩,對其中描寫的奇景奇事。比如在讀杜甫,看到他寫百姓,那麼接下來一定是講民生疾苦;看到五柳寫田園,那麼他一定是淡泊名利在享受難得的安逸;看到賈島在推敲,接下來一定就是“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不是說這樣完全不好,只是在這種情況下(當然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讀者會真的能感受到“無邊落木蕭蕭下”的“落木”為什麼不是“落葉”嗎;會明白“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寫作手法和精妙傳神嗎;懂得如何咬文嚼字去深入探尋“推敲”深處潛藏的神意嗎。

倘若一直先入為主,不僅會錯過咀嚼文意的機會,還會產生“哦!原來是他啊,那麼這個作品應該是這樣這樣的”,難免多了一份急躁和閱讀的粗糙感。

那如果不代入固有觀念去看呢?去用心琢磨,去思考。從字裡行間去感受到作者在其他方向流露出的微小感情。也許思念故都、人生彷徨的郁達夫也在思考“秋”的另一種寫法,既不是“逢秋悲寂寥”,也不是“秋日勝春朝”,而是有一絲潛藏在感嘆物傷其類之下的革命的激情與對故國的深沉愛意。

也許在杜工部感嘆“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漂泊無依之下,在排解憂愁的同時,也會有著對自己所作新詩的欣喜(我個人覺得,好詩固然是一蹴而就的,但也免不了在寫完之後的增刪改易,也許這就是不同版本的來源之一?,在改詩的過程中,自己胸中塊壘可能宣洩的差不多了,現在只剩那股快意,那股欣喜了)。

而這些,又豈是知人論世能夠深入感受到的呢。不僅要瞻前顧後的感受文意,琢磨字眼。我認為還應該去代入作者的心境。在讀完之後,有了自己的感受,再去看背景看他人評論。所謂千人千面,每個人都應該在有共識的同時,藏著自己的體會。可能便會有自己那一份豁然開朗吧!

我也曾經對著自己的爛作顧影自憐,也曾刪刪補補。大文豪再是偉大,也更會注意寫完之後的事(不如稱為“寫後事”)。也許這也是一種讀書的新方式吧。

——————(PS:古人也會做自己作品的文集,並修修補補,會關注印刷流傳出版等一系列事。為什麼陸游傳下來一萬多首詩呢,陸游壽命長且自己對集相當重視,子女都會補充修改,還有,陸家有一家印刷房。可能這也是其中一些原因吧)

——————-我是 @文獻足徵 。才疏學淺,歡迎指正。

標簽: 感受  代入  自己  文意  知人論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