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四、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作者:由 陳旭東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09

《繫辭》行文,絲絲入扣,層層剝繭,非常嚴謹。

但是,「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與前文的聯絡,真的是水到渠成,沒有斷片?為什麼總有一種前後銜接不上的感覺呢?

《繫辭》從開篇到此,行文明顯可以區分為三個層次,或者說是三重準備。

第一個層次,是關於單一元素的介紹。其中「天尊地卑」說的就是「天、地」這兩個基本的單一元素,它們後來透過符號化,演化成了《易經》的傳承程式碼,是《易經》這座宏偉大廈的基礎和原料。

第二個層次,是傳授組合的方法。「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單一元素向前進化、發展的唯一途徑,要點是「陳」、即元素的「組合」。

表面上,《繫辭》說「位」越高組合起來的結果就越「貴」,但是實際上完全可以直接解讀為:組合越大,元素越多,存在越「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這個方法的介紹無比珍貴,要比拘泥於介紹具體的哪些組合要重要得多。

第三個層次,告訴我們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組合,也就是「動因」或者「驅動力」是什麼。

元素之所以組合,是受元素的內在力量驅動的,是元素存在並交集的一個自然也必然的結果。

《繫辭》說,這個「動力源」就是「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具體而言是「剛柔」這兩種組合。

「剛柔」這兩種組合,是整個《易經》之中,唯「二」會導致「動」的「生命線」。沒有這兩種組合的《易經》是沒有生命的,有了二者,才有了「生之謂易」。

需要提前說明一個重點,「剛柔」雖然是兩個元素的組合,屬於「四象」的團隊,但是無論後來發展到「八卦」、「六爻」、乃至「大成」的階段,只要是涉及到「動」,則非「剛柔」莫屬。所有離開「剛柔」來談「動」,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都是無知冒充有知。

以上三個方面,給出了元素、提供了方法、說明了動因,順理成章,接下來要說的,就勢必是這些元素如何進行組合,也就是組合的規則。因為這種組合不可能總是紛亂無序的,否則世界無從存在。而穩定基於秩序,元素的分分合合雖然眼花繚亂,但是卻自有其內在規律。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就是這個秩序,或者說組合規則之一,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其中的一半。

《繫辭》此處的劃分,運用了雙重標準。其中的一個標準以生命與非生命為界限,將「天地之間」的全部存在劃分為兩大類別,一個類別是「方物」,另一個類別是「天地」。

《繫辭》關於「天地之間」的表述與兩大類別的區分,無形中使「方物」無立足地。「天地之間」除掉「天地」,只剩下一個「之間」。也等於就是說,「方物」作為一種生命體,存在於除去「天地」之外的「天地之間」,這個表述獨具匠心,值得深思。

另一個標準,秉承過去固有的以動靜為界限。不言而喻,其中的「方物」屬靜態,「天地」歸動態。這等於說,「方物」為生命為靜,「天地」為環境為動。生命是穩定的,環境是變化的。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裡邊的「方」和「物」,均泛指所有的生命體,但是二者也有一定的區別。

其中的「方」,核心是強調同類,是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劃分的集合。這裡的同類,指的是共享同一種組合方式,比如羰基化合物或者矽基化合物的不同。

「物以群分」的「物」,則是對「方」裡面不同特徵生命體的界定,「物」的總和就是「方」。

「方」是標準統一的集合,肯定同類相聚;「物」無窮無盡,只能以群區分。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其語言的生命力極端強悍,至今仍然在流行,就是成語「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只是二者存在一定的區別。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比「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的外延要寬泛很多、語境也靈活很多,主要是涵蓋所有有靈的生命體而沒有「人」與「物」的相互對立的侷限。有一個說法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所謂的「方外」,界定「紅塵」為「方」,與「方以類聚」基本吻合。但是與「人以類聚,物以群分」一比較,就顯然不相匹配,畢竟不可能存在「人外」的說法。

《繫辭》說聚分,歸根到底在說「八卦」的作用。主要是在展示「八卦」作為生命模型的模擬作用,告訴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方」與「物」互動的全部演化軌跡,從而得以揭示未來。

具體來說,其一,「方」、「物」對立。

《繫辭》裡面的「方」說的是生命的結構,重點是「組合」,並不關注所組合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存在。而「物」則說的是生命的形態,重點是「特徵」,關注點在於不同形態的「物」的分野。

其二,「類」、「群」相近。

二者都具有團隊、集合的意思,但是表現形式不同。前者「類」展現「組合」的方式,是以生命的「本質」作為存在的表現形式。而後者「群」則是生命「特徵」的不同表現,是以獨有性或者特殊性作為存在的表現形式。

其三,「聚」、「分」相抗。

有點像吸引力與排斥力,只不過不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而是反過來的,「同質相吸,異質相離」。由此可見,《繫辭》裡面所說的物件,與純粹的物理學上的「物質」,屬性迥然不同。物理學上的「物質」,是微觀的存在,是具象;而《繫辭》裡面的「方」和「物」,則是宏觀的存在,是抽象。兩種思維方式大相徑庭,與常說的「東西方文化差異」非常接近。

「同質相吸,異質相離」的必然結果,就是出現了吸引和分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需求。《繫辭》說吸引是好的結果,而分離則是不好的結果,由此產生所謂的「吉凶」。

歸根到底是相互影響的方式不一樣,相互吸納是互利,相互分離是互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