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子夏懸鶉與子路負米

作者:由 閒讀與苦讀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5-05

別說讀書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子夏懸鶉

【典源】

《荀子·大略》:子夏家貧,衣若縣(同“懸”)鶉(鵪鶉鳥)。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釋義】

子夏衣服破爛,狀如鵪鶉鳥掛在身上,生活寒苦卻不願做官。後遂用“懸鶉、縣鶉、鶉服、鶉衣、子夏衣”等指衣衫襤褸、家境困頓。多用以寫不在官場的平民或超脫塵俗、安貧樂道的人。

【懸鶉】

駱賓王《初秋於竇六郎宅宴得風字》詩:“六郎道合採葵,嘯懸鶉而契賞;諸君情諧伐木,仰登龍以締歡。”杜甫《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書成無過雁,衣故有懸鶉。”蒲松齡《聊齋志異·張誠》:“懸鶉百結,傴僂道上。”

【縣鶉】

黃庭堅《次韻吉老十小詩》之九:“半菽一瓢飲,縣鶉百結衣。蕭條鬼不瞰,聊可與同歸。”

【鶉服】

駱賓王《寒夜獨坐遊子多懷簡知己》詩:“鶉服長悲碎,蝸廬未卜安。”

【鶉衣】

杜甫《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烏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劉筠《受詔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蝸舍遊從寡,鶉衣禮貌疏。”陸游《兩翁歌》:“人言翁窮可閔笑,霍食鶉衣天所料。”

【子夏衣】

蕭統《錦帶書十二月啟·中呂四月》:“每遇秋風振響,鶉驚子夏之衣;夜月流輝,鵲繞將軍之樹。”王逢《秋感六首》之三:“連城不換相如璧,百結何妨子夏衣。”

古文詩詞常用的典故:子夏懸鶉與子路負米

子路負米

【典源】

漢劉向《說苑·建本》:子路(亦稱仲由)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指粗陋的飯菜),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為親負米之時,不可復得也。”

【釋義】

子路家境貧困時,自己吃的是陋的飯菜,而從百里之外把米背給父母,後遂用“負米、負米百里”等表示奉養父母或為奉養父母在外謀求祿米。

【負米】

杜甫《八哀詩·故秘書少監武功蘇公源明》:“負米晚為身,每食臉必泫,”李商隱《崔處士》詩:“未肯投竿起,惟歡負米歸。”黃庭堅《薛樂道自南陽來入都留宿會飲作詩餞行》:“相負米勤,同力採蘭供。”

【負米百里】

顧炎武《吳興行贈歸高士祚明》詩:“三年干戈暗鄉國,有兄不得歸塋域,高堂有母兒一人,負米百里傷哉貧。”

未完待續……

我的公眾號(閒讀與苦讀)裡面有更多的內容,這個平臺沒有全部內容,公號裡面最全。微信裡面搜“閒讀與苦讀”即可找到!

標簽: 負米  鶉衣  懸鶉  百里  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