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漲知識!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歷史上的的中國別稱還有這10多種

作者:由 式微式微胡不歸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1-14

國慶節已告一段落,我們國家一步一步發展到今天,實屬不易。但我們夠了解祖國的歷史嗎?我們祖國在歷史意義上被叫做中國,關於這兩個字背後的歷史,我們瞭解多少?今天北柯就給大家聊一聊關於我們祖國的歷史名稱的問題。

漲知識!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歷史上的的中國別稱還有這10多種

關於歷史上中國名字的由來,最早出現在西周初年的一件青銅器上面。何尊是個什麼器物,何是一個人,尊就是器物的一種。這尊青銅器上面刻著:“唯王初壅,宅於成周。 復稟(逢)王禮福,自(躬親)天”,“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銘文的大概意思就是說,周成王為了繼周武王的遺志,對先王進行了祭拜,並將這個地方作為治理天下的中心之地。所以,中國的最早含義是被作為中央之地的含義。

後來在公元前約五世紀的時候,出現了一本書《尚書》,上面寫著:“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就是說:天下各族,沒有不順從周武王的。

漲知識!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歷史上的的中國別稱還有這10多種

“華夏”這個詞作為中國的另外一個代名詞,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古人重視服飾穿著。對於“華夏”的解釋,孔安國《尚書註疏》中附錄到:“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春秋左傳正義》附註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和上述三種說法相似的是,《說文》將“華”解釋為榮,《爾雅》將“夏”解釋為大。將上述說法結合在一起的時候,華夏已經是作為國家來定義,即是有禮儀,重服飾,好音樂的大國。

大家肯定看過不少《三國演義》的鬼畜影片,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一段就是,諸葛亮嘴罵王朗,王朗說了一段話:“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過去的人理解“中國”這個概念,不像我們今天,有些“國中”的味道,即是國家在中間,周圍的不過是些小部落,或者屬國、屬邦。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就是這麼個道理。

漲知識!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歷史上的的中國別稱還有這10多種

本身作為王畿的土地被稱之為中國後,由於時代的演變,中原之地成為不少王朝的建國之都城。根據統計,中原地區先後建立過二十餘個朝代,先後大小三百餘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中原”一詞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田地,廣義的理解就是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理解就是河南省。

“中原”最早出現在《詩經》一書中,書中記載到:“沮之從,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中原是富饒之地,加之中國是農業古國,最早的中原帶有農耕文明,所以《詩經》也記載道:“中原有菽,庶民採之”。

隨著時代不斷的演化,到了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寫了一篇《出師表》,上面說:“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這裡的中原就已經演變成現今的意義。

到南宋時期,陸游在《示兒》一詩中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所以,“中原”在這個時期基本已經定型,後來《辭海》對其定義為:“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

漲知識!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歷史上的的中國別稱還有這10多種

相比於其他以上兩個代名詞而言,“神州”這個詞就更為莊嚴和威武,從字面上理解就是神之萌芽,神之發源。

實際上,“神州”也作為“九州”的別稱而言,根據《史記》記載:“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和《尚書》的記載相似:“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認為中國之地遍於九州。

但這裡的神州和中國漢地一樣,涵蓋甚少,楊樹達在考究九州學說的時候,就說位於九州東南方的叫做中國漢地,其佔地面積不過現在土地的三分之一。直到南宋時期,《宋史》記載:“戰河南,神州可復也”,從南宋起,“神州”的含義就同“河南”聯絡在了一起,根據記載來分析,南宋時期的神州覆蓋更廣,包含河南之地。

漲知識!中國人都不一定知道歷史上的的中國別稱還有這10多種

與上述幾個名詞相比,“海內”這個詞的覆蓋則更廣,古代認為中國則是一塊大地,四周為大海所包圍。所以也成為大海以內之地,但根據現代地理常識,不僅包括海內陸地,還包括各海域,島嶼等。

《孟子》中說:“海內之地方千里者”,後來在唐朝有個叫王勃的詩人,就是寫《滕王閣序》的那個人,他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詩中就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這裡的海內也被作為國家的代稱。

到了清朝的時候,清人說:“海內共仰,為景星卿雲”,所以唐朝到清朝的程序中,“海內”這個詞也已經定型,被古人用來代指國家。

這便是古代中國的其他代名詞,看完之後你們get到了嗎?

標簽: 中原  九州  中國  海內  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