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作者:由 江北陸遜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4-03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江北陸遜2022-04-03 21:52:06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2022-03-25 16:14:32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些“書”曾經如若存在,那在其時必屬於上古帝王絕密之書,不是想看就能看的。

傳說在三皇時期就出現了“檔案”的概念。三皇的“檔案”,所以稱為“三墳”。五帝的“檔案”,就稱為“五典”。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

“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有注:

“皆古書名。”

《尚書序》載: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

鄭玄說,

“三墳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書”

。因此三墳即三皇之書,五典謂五帝之書。

關於“八索”,唐代學者孔穎達援引據傳是孔安國作的《尚書·序》雲: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

其意為上古檔案的“八索”即為“八卦”之書。

至於“九丘”,孔穎達解釋為:“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他認為“九丘”檔案即中原九州之方誌。

為什麼三皇時代的書稱為“墳”、五帝時代的書稱為“典”、伏羲時代的書稱為“索”、帝禹時代的書稱為“丘”?

《尚書序》的回答是“墳”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據說是孔子撰寫的《尚書序》則稱:

“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這是從上述用字的含義上來解釋的,並沒有涉及這些遠古典籍所使用的載體是什麼材質。

根據王紅旗老師的不斷研究,得出一種為“墳”、 “典”、“索”、“丘”可能是指不同的圖書符號載體的結論。

“墳”的正體字由土和賁構成,異體字由土和文構成。根據《辭海》,它有多種含義: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順貌,土松而起貌,書籍的一種。因此,《尚書序》將《三墳》的墳字解釋為大,頗為勉強。在筆者看來,《三墳》裡的“墳”字,其實是指當時的圖書載體和文字載體是用土製成的,它可能是一種類似兩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製器皿)。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土也包括石頭,因此《三墳》之書,也可能採用石板載體。

人類其實在很早之時就已經在泥土和石頭上作畫寫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畫,在洞穴的石壁和岩石上作畫,在卵石上寫字(這種有字的石頭,被稱為會說話的石頭,為

“石能言”

,並非石頭真的會說話,而是說因為石頭所傳達資訊、文字、符號,一種圖語能被認識、釋讀,故云石能言),而古希臘人所說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頭上的聖字,摩西在西奈山從上帝那裡獲得的《十戒》,也是刻寫在石板上的。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漢字的墳,也可以解釋為有文字的泥版。

“典”字的含義有:常規,法典,典章,主其事也,質物,姓(太昊娶少典氏),典籍(原特指五帝之書,我們今天知道其內容的只有堯典和舜典)。那麼,這種被稱為“典”的書,到底是一種什麼模樣呢?這就要從典字的象形來追溯了。在漢字裡,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黃、翼和異的原形正體字,都有一種共同的符號,即一橫下面加兩個支撐狀的點,這種符號的象形含義乃是一個陳列架或陳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當然,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於陳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於重大儀式或宗教巫術儀式上。

因此,“典”的原義是指一種陳列或安置在桌几上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文書,它的作用相當於公告牌、公約板、神諭碑、法規文書和行為規範告示。它可能是從契約演化來的,即把小巧的便於收藏的契約大型化、公開化、莊嚴化,其材質可以是木板、竹板、石板,也可能是皮革、絲帛(附著在硬質材料上)。“典”這種文書的發明者,應當就是少典氏部落。“典”的進一步演化就是冊,史載殷先人“有典有冊”,冊就是後來的竹簡或木簡,它們是由典的不斷小型化、輕便化、摺疊化、捲曲化而形成的。

“索”字的含義有:大繩,絞,法,獨,盡,搜求,牽引,願欲,須要,涕流貌。但是,“索”作為一種文書或資訊載體,應當是指結繩紀事符號體系,或許還包括以絲帛或其它編織物為載體的文書(在絲帛上寫字繪畫,或者編織出能夠傳遞資訊的圖案符號)。事實上,中國人最先發明瞭養蠶和絲帛,因此也就有條件用絲帛作為資訊載體;類似的例子是,由於中國製造出了又細又長又輕又結實的繩子,以及又輕又薄又結實的絲綢和紙,因此中國人才能率先發明風箏。從這個角度來說,八卦原名“八索”,也就順理成章了。所謂《八索》就是絲帛文書,它源於結繩紀事和結繩占卜(卦的字形含義原指測時,結繩符號的功能之一也是計時);這就是《尚書序》稱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的由來。

說到“索”的解釋,本人突然想到印加人的奇普了。奇普(Qu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此處不表)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丘”字的含義有:阜,山,土之高者(或曰,四方高,中央低為丘),墟,大冢,墓,空,大,聚,區域(四邑為丘)。從字形來說,丘指有平緩坡度的地形地貌。問題是,兵字為什麼也要用丘字元呢?其實,兵字實際上是斤和陳列桌几的合形,即把“斤”這種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狀)陳列在桌几上,相傳這是由蚩尤最先發明的,所謂

“蚩尤作兵”

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為神器來供奉。 那麼,《九丘》這部書,為什麼偏偏要選擇用丘字來形容或指稱呢?《尚書序》取其“聚”的含義,應當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並不完全。這是因為,丘還有山川的意思、區域的意思、龐大的意思、空墟的意思和大冢(通常都有豐富的隨葬品)的意思。有趣的是,上述含義綜合起來,很像是一種模擬的實物地圖,即在不同模擬區域上有著象徵該地理方位的物產,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在社稷壇的五色土上陳列著相應方位的物產。更深一層地說,“丘”字在《九丘》中的使用,還表示中央的統治權力遍佈天下東西南北中的所有區域。

合併起來,就有了古時戰場沙盤的味道。。。

如果你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等等中外古代劇,對這類沙盤一定不會陌生。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有鑑於此,《尚書序》所謂

“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實際上正是《山海經。五藏山經》的另一種說法,或者是《五藏山經》的另一種版本。

因此,《九丘》有可能是一部“實物地圖地理書”,它平鋪在一處聖潔的地面上(不需要桌几或支架),有點象今天的模型沙盤,也可能是一幅巨畫,畫有五區九州的山川地貌和物產,以及那裡的人文景觀。

標簽: 九丘  八索  三墳  謂之  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