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鬼節話“鬼”,鬼中有“鬼”

作者:由 未來新聞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9-05

我覺得世間是有鬼的。人為陽,鬼為陰,人在日間活動,鬼在夜間出沒,各行其道,各得其所。以前看鬼片,劇中一臨近天快亮,鬼就急著要走,又戀戀不捨,實在是難捨難分。每到此時,心裡也為鬼暗暗著急,怎麼還不走啊,不然魂魄一見陽光就該散了。當然,鬼跟人同,分好鬼壞鬼,還有不好不壞的鬼。鬼若好,做人時又是苦難纏身,你就不那麼怕鬼,對這些好鬼就多份同情。

鬼節話“鬼”,鬼中有“鬼”

電影《人鬼情未了》中,除了黛米摩爾眼神美得一塌糊塗,給人印象深的還有一通靈人物,可為陰陽兩界的人與鬼對話。老家從前有“走陰差”的行當,跟此相像,被人傳得神乎其神。走陰差的人竟能模仿逝去人的口音,說出曾經只有親人才知道的事情。未曾見過,只是傳說,我想這裡面更多的是對往生親人的思念,只要口音有點相像,話能說中一二,便覺得這就是親人還魂附體了。

今天公曆八月十五日,小鬼子投降之日,應有不少鬼會去拜鬼,又遇傳統鬼節。前者日子提醒不能忘了國仇,後者日子農曆七月半當為感恩與懷念。

中國人不信邪不怕鬼,縱然東瀛列島與香江彈丸小島還有群魔亂舞,跳梁小鬼在鬧騰,終究鬼還是鬼,還不了魂,借屍借垃圾借廢物,有奶叫娘,認賊作父,都還不了魂。

從前今日,暮色一起便怕出門。老人說,要把街上的路讓出來,讓逝去的故人回家一趟。

“七月半,鬼打亂躥。”小時候,這一夜睡覺都是忐忑的,漆黑裡一丁點聲響發出,大氣都不敢出,急扯被子矇住頭。但到底是年紀小,怕歸怕,瞌睡一來,立馬睡到日上三竿。

阿城說,信鬼才有趣,大了不信了,就無趣。

鬼節話“鬼”,鬼中有“鬼”

聊齋裡的鬼,俠肝義膽,溫情脈脈的多,有時比人還有人情。從前日子慢,趕考的路上更慢。窮書生,破廟,蜘蛛網,古井,若明若暗的油燈,都為女鬼量身打造一個陰森森的出場環境。《促織》裡小孩,投井而歿,變成了蛐蛐,比變鬼更屈。曹公偉大,寫人生百態。蒲先生亦偉大,講鬼魂千姿。百花齊放,蒲老讓我們見識了不少冤死鬼,也見識了更多嫵媚誘人的靚鬼。

女人喚男人叫死鬼,大多是呢稱。當眾數落自己男人壞的,特別是把自己男人帶著笑意往死裡說的,反而讓她心裡引以為榮。當眾掩飾的,說男的還好,可能還真是死鬼一個,有苦難言。

老家人若說“鬼喲”,這兩字無法直接判斷其義,主要看上下語境,還有說話者口氣。要麼是完全不相信,知道對方純粹在扯淡,要不就是半信半疑,且驚且喜,嬌嗔罵句“鬼喲”。這就得看聽話人的耳根子,能分辨好歹輕重。包括說人“神經”,說得短促,那就是真罵人,說得婉轉綿長,那多半為撒嬌。

鬼節話“鬼”,鬼中有“鬼”

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這句話常被引用,怕就怕有些人做了虧心事,還不怕鬼叫門,還理直氣壯。其實,高調門的大多心虛的沒底。

今天老家風俗,每家都會給逝去的親人燒紙包,紙包上寫上故人姓名,生卒年月,邊燒還要邊說,拿錢去用。另外要燒幾張草紙,說是給陰間郵差的辛苦費。

我想,大多人都不相信,化為灰燼的草紙會變成冥幣,寄到九泉下的親人手中,但人們又寧願相信,親人們一直都在,泉下有知。

大哥家在貴州,每年都會在今日給過世的外公外婆燒紙包。大哥由外公外婆一手帶大,自然對外公外婆有更多思念。還有,外婆在生前交代過大哥,以後她與外公人走了,清明就到墳頭掃掃墓,七月半燒個紙包,如果燒就每年要堅持,嫌麻煩就莫燒,千萬不要想起來一年燒,想不起來一年又不燒,免得她與外公到了七月半,還會在陰間裡盼。

鬼節話“鬼”,鬼中有“鬼”

從前老家風俗,七月半還要磨米粉做餅,祭祀先祖故人,後就有了“有鬼吃餅”這一說法,如今此話意思變成了,未曾想到的事,竟然意外讓人做成了。話含揶揄、嬉笑成分,不過,善意為主。把旁人以為做不成的事,偏偏做成了,就可叫“有鬼吃餅”。

中元寄哀思,燈下憶故人。今為中元節,佛教又稱為盂蘭節,教人思念,不忘來處,教人好生活著,教人好生去愛。

(作者 舍玉 不知名作家)

標簽: 外公  外婆  紙包  七月  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