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作者:由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11

原創 又石銘 青青子衿j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在我小時候種高粱是很普遍的,高粱的種植面積很大,因為它不只是一種糧食作物,更是一種經濟作物。高粱杆兒高,在生活中用途很多。

用高粱杆兒可以蓋房,舊中國農村一般老百姓的民房大部分是草房,是用木頭紮好房架,將高粱杆用麻繩編織成的“箔箖”覆蓋在房架上,抹上泥巴,攤上厚厚的淮草或麥秸,最後再糊一層泥巴固定,幹後就成了供人居住的草房。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箔箖還有多種用途,用的最多的就是房屋“隔斷”,把房屋區分出不同的功能分割槽——睡覺的、儲藏的、吃飯待客的。貧寒家庭很少壘牆,都是用幾根木頭把“箔”夾起來當隔牆。

床上鋪的也是箔箖,床架子上鋪了它再鋪褥子才不硌。此外平時農家曬糧食、曬乾菜等也都是把箔箖在院裡支在院作為晾曬臺。一張高粱稈編的席子更是家家必備。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高粱最上邊是高粱頭,它像小麥的穗子一樣是高粱作為糧食的部分。高粱頭下面的一節杆特別細長,叫筳(ting)子,細長勻稱,用處更多。把筳子用針和棉繩“納“起來,修剪成圓形,就成了”鍋簰(pai)“。這種用具現在家庭裡還常用到,包餃子,做饅頭、包子、花捲等都少不了它,先用它擺放做好的面胚,防粘連,等都做好後一起上鍋。鍋簰也可直接用作鍋蓋,當然沒有木鍋蓋耐用。

另外筳子還用來編成裝饃的笸籮、刷鍋的炊帚把子,掃地的笤帚等用品,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角色。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高粱稈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高粱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高粱葉子也有用處,葉子打下來蒸饃時墊在篦子上做為籠布,不用洗籠布了,用完曬乾後還可在生火做飯時引火。巧手的農民還能用筳子編出各種好玩兒的東西,如蚰子籠、鳥籠等小玩意兒。小時候去高粱地打高粱葉時遇到不結穗子的高粱杆兒,可以從根部折斷當甘蔗吃,也很清甜。這些童年記憶非常溫馨。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解放後河南越來越少見到高粱地了,大部分改種了苞谷。一來因為高粱產量比較低,小麥產量提高後雜糧很少吃了。二來農村的住房條件越來越改善,很少需要高粱杆兒了。隨著鋁製品、塑膠製品的普及,高粱筳子編的生活用具也都被它們取代了,高粱更加失去了種植理由。以至於我都很多年沒見過長在地裡的高粱了,即使在秋天收穫季節有機會到鄉下走走,也幾乎看不到高粱的影子。

雖然超市還能看到高粱面,可高粱地卻難得一見。前幾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發的高粱地照片,感到十分親切,特意問了地點,說是東北那邊還有種植。細品之下,發現和以前的高粱還是不一樣了,高粱穗兒特別大,杆卻很低。應該是農作物改良的結果,高粱頭有用讓它大,高粱杆兒沒用讓它矮。時代變遷連各種農作物也要跟著變,高粱杆兒和蓋草房的淮草、編席子的葦杆一樣,漸漸退出人們的生活。

又石銘 | 高粱的變遷

但是作為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情感上對高粱這類曾經長期為自己的生活提供過方便的鄉土植物還是懷有深深的懷念。它們的地位雖然被時代帶來的新物品取代,

但作為一種全天然材料,完全來自自然,迴歸自然

,為它們保留一席之地,讓它們迴歸生活是不是更符合自然之道呢?

文:王又石 編:匡潔(桑青青)

圖片來自網路

延伸閱讀

一部信史——又石老人《流年往事》讀後感 正文

一部信史——又石老人《流年往事》讀後感 引言

又石銘 | 淮草的故事

青青日記| 靜水*舞臺——信陽散記(三)

標簽: 高粱  杆兒  淮草  青青  草房 

上一篇:一六隨筆

下一篇:Numpy-各種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