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看穿功名利祿

作者:由 學國學過美好人生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8-01

傳說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在金山寺江天閣觀賞風景,只見長江中千檣萬櫓,往來如織,不覺有感而發:“世界上不知多少人在那裡忙忙碌碌?”旁邊隨待的老方丈便說:“以老僧看來,只有兩個人。”乾隆皇帝疑惑不解,於是問他:“怎麼只有兩個人?”老方丈答:“一個是名,一個是利。”

“一個是名,一個是利”,仔細想想確實如此,老方丈真不愧是看破紅塵了。若把全世界所有人的社會行為做總的分析,確實跳不出這兩點,“名”是精神領域的代表,“利”是物質領域的代表,天下哪裡還有名利以外的東西?

古君子云:“名古以來,未有不好名者。”試問,學問道德,名譽地位,以及隨之俱來的被人推崇的榮耀,誰不希望擁有呢?而且,千古以來,好利者也比比皆是,因為“利”可換取一切物質,在人類社會里,獨善其身確難自保,事事需要分工合作,而物物交換的時代也早已成為歷史,唯有以貨幣為基準的貿易才能解決衣食住行等民生大問題。因此人必須去賺錢,也就是所謂的去求利。所以,如何循著正常的途徑,謀求更大的利益,正是值得我們費盡心思去研究的一件大事。

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承認,在中國人的道德觀念裡,尤其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道德觀念裡,一直諱言“利”這一個字。

亞聖孟子就很忌諱談利,他認為見利就會忘義,天下就亂了。一次,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千里迢迢跑來敝國來,可能有什麼計劃使敝國獲利吧?”孟子聽了,就一本正經地回答說:“大王何必講“利”,如果現在大王說怎樣使自己的國家獲利,你的官史就要說怎樣使自己的家族獲利,你的老百姓更要說怎樣使自己獲利,如果上上下下都爭起利來,那麼國家就危險了。”

古人又說:“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意思是我按照義理去做一件事,但不謀取它的利益,我只問我應不應該這樣做,但不管以後取得了什麼樣的成績,都需要將功利排除在外。這也是古人忌諱談利的例項。

可是我們想想,做一件事,如果不能增加國家、社會、人民(當然包括自己)的利益,即使話說得再冠冕堂皇,又有什麼實際意義?如果事情完成之後沒有一點成績和功效,做了等於白做,那又做它幹什麼呢?難怪有心人要把這兩句話改成“正其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不單要循規蹈矩去做,而且要做得有利益;不單要按理想去做,而且要做得有績效。這樣語意就完整多了。

我們不能簡單把這個問題視為一個觀念問題,實際上這觀念牽涉許多重大的事情,說的嚴重一點,中國的文化如此悠久,各種農工商業的技術知識的獲取,都比現在一些所謂工業先進國家更早若干年,但我們始終停滯在農業社會的階段,直到近百年來才開始想迎頭趕上,這未嘗不是不謀其利不求其功的觀念在作祟。士農工商,商為四民之末,其中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商”是隻看重“利”的人吧!

今天,時代的潮流不同了,我們的觀念也漸漸在轉變,事實上這種改變是應該的也是必需的,我們不僅認為每個人都有追求正當利益的權利,進一步認為從事工商業者,也是貢獻其智慧力量於國家、社會的功臣。從前,名和利差不多是分開的,在“利”有所得的人,常常在“名”上有所失,現在卻並非如此,一個事業成功的大企業家,只要私德尚可,便可以成為眾望所歸的人物。事業的經營者如果埋頭苦幹,闖出一片天地,“名利雙收”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了。

智者寄語

一個有智慧的人,總能以開闊的胸懷和眼光,站在人世間的一切成敗之上,看穿功名利祿,主宰自己命運,掌控自己的人生。

標簽: 其利  利益  獲利  觀念  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