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社會動物》讀書筆記—— “意識”可能會掛機,但“潛意識”永遠線上

作者:由 小丸子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7-28

《紐約時報》非常受歡迎的專欄作家戴維•布魯克斯透過將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成果與社會學、政治學、文化評論與文學進行結合,努力理清人類思維和大腦的執行機制,透過一雙夫妻出生、成長、相愛及事業成就的詳細記述,基本將一個人一生中所能經歷的各種情境呈現在讀者面前,透過一個個具體的事件,引導讀者認清我們人類思維是如何在“意識”與“潛意識”的交替支配與完美合作下應對困境、進步成長並最終走向人生終點。

“意識”在前,“潛意識”在後

在理性主義的認知中,“意識”是二級認知,它可以看見,可以量化,以某種具體的形式出現,可以被理解,例如練習開車,每一個步驟都是清楚而且可以被清楚地講解並理解的。“潛意識”是一級認知,它是非線性的,難以捉摸且無法用公式來表達的,例如你無法清楚定義雲的形狀,它會動,但你看它卻能立刻辨認出。

什麼是“意識”和“潛意識”呢?舉個例子,當你走進一個房間,你為什麼會馬上感受到房子是整潔,還是髒亂?是大是小?是明是暗?你又為什麼能立刻清楚房間裡有哪些物品,在哪些位置,又是如何擺放的呢?因為這裡你的潛意識在發揮作用,甚至不用思考不用刻意去感受,你就可以快速完成這些大量資訊的獲取。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潛意識可以在瞬間完成這些事物的感知、儲存及記憶,你通常會將這種能力視為“本能”。而讓你快速說出房間的具體面積、物品的形狀及顏色等資訊,你就會調動意識進行計算、評估與判斷。你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集中精力進行搜尋和觀察的行為。

為什麼說“意識”在前,“潛意識”在後呢?同樣以開車為例,當我們剛開始學車時,會非常認真地記憶教練教授的每一個步驟,嚴格按照每個步驟進行操作,反覆練習,直到非常熟練駕車出行。當你成為一個“老司機”時,你就會聽著音樂,和朋友聊著天,觀察著路況輕鬆自如地駕車去上班和出遊了。當你看到前方的紅燈時,你會條件反射一樣地快速踩剎車。如果我問你,你為什麼看見紅燈就踩剎車,你一定會說:這是當然的啦,看見紅燈當然要踩剎車了。刻意練習駕車技術是一種意識層面的專注學習,熟練之後的自如駕駛是一種潛意識的技能操作,大量意識層面的練習之後的駕駛技能將會被自然而然地轉入潛意識領域,這樣我們才能騰出精力輕鬆生活。當看到紅燈後的本能踩剎車就是潛意識行為,我們的大腦會對危險有感知預判,幫助我們躲避危險。當“意識”掛機時,“潛意識”卻總是線上,彷彿“潛意識”就是我們獲得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總會時刻緊盯著危險。

用“意識”思考,用“潛意識”愛

書中記述了一個愛、性格與成就的幸福故事:一對幸福且成功的美國夫妻在工作中相識、相戀、相愛到相守,愛情的甜蜜、工作的壓力都在不斷考驗著他們的心,最終變得成熟、睿智。丈夫哈羅德出身中產階級家庭,在關愛、優渥的家庭環境中出生成長,“意識”告訴他父母為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成長環境,他是感激和感恩的。但“潛意識”中他會感到孤獨,看著父母週末留下保姆照顧他獨自去外出社交,他有著深深的不安和失落。

妻子埃麗卡是出生在美國的中國與墨西哥混血兒,家境貧困,有著顛沛流離的童年經歷,受著兩種不同家庭文化的薰陶,她一面愛著這種親密友愛的大家庭,一面又想著擺脫這種底層的出身,她憑藉不服輸的個性堅持完成了大學教育,透過自我奮鬥終於改變了底層的出身標籤,但成長的烙印讓她總能感受到深切的不安和濃濃的焦慮。

為什麼這樣一對成功且幸福的夫妻會被這樣矛盾對立的情感困擾呢?我的理解是,在一張紙上兩個相切的圓圈,一個圓圈代表意識,一個圓圈代表潛意識,而人的思維連結著兩者的切點——那是一個矛盾又融合的有機體。在某一時刻,我們的思維走向左圓圈,意識佔據主導,我們開啟了思考,用較理性的方式去判斷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發現父母是那麼愛我們,我們也是那麼愛他們。但另一時刻,思維又滑進右圓圈,潛意識佔據上風,我們沉浸在無意識中,任它遠逐遊蕩,任由第一個冒出頭的情緒感染著我們的心智。可以說父母轉身而去的那個畫面早就深深紮在了哈羅德的潛意識圓圈中,那一瞬間湧上來的孤獨侵佔了他的心智;童年時期的巨大生活落差和兩種文化的差異帶來的不安和焦慮同樣落在了埃麗卡潛意識的圓圈裡,某一個時刻會輕易被這種不安和焦慮淹沒。而大多數時候她又可以清楚地感受著兩種文化帶給她的幸福感。

“意識”VS“潛意識”,誰更為重要?

意識過程建立健全在潛意識過程之上,沒有潛意識就談理性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作為二級認知的意識總是需要從一級認知的潛意識中獲得資料、目標資訊和指導訊號。潛意識可以“利用”廣泛的內含的記憶系統,而意識則非常“依賴”執行中的記憶系統,也就是那些在任何時刻都存在於意識中的資訊。此外,潛意識是由很多不同的模組所組成的,各個模組都有著獨立的功能,而意識只有一個單獨的模組。而潛意識的運算能力是極其強大的,即使意識發揮了其最大潛力,潛意識的運算能力仍然比它強大20萬倍。

作者的觀點十分清楚:情感比純粹的理性更為重要,社會關係比個體選擇更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為重要,靈活應變的有機系統比線性呆板的機械系統更為重要,群體智慧比個體思考更為重要。由此他得出潛意識更為重要的觀點。潛意識雖然更強大,但不假思索的潛意識同樣危險,它使我們容易產生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無奸不商的共識。而正確的說法是“無尖不商”,說的是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尖兒,這樣就多送一些米給客戶,而某些奸商輕意帶偏了大家的共識。因而,不能一味地崇拜潛意識的強大作用,帶有“辯證”思維的意識思考或許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更有實踐意義。

如果沒有刻意練習,我們將很難獲取很多生活的實用技能,更不可能將其轉化為我們的“自然反應”;同樣我們面臨的大多數情況都是複雜多變的,根本無法憑藉直覺或是本能就能給出最優的答案。我們推動著科技的進步,就是在努力地將眾多的意識學習轉化為潛意識的自然本領,如同意識不斷地豐富潛意識的“資料庫”,才能使我們可以輕鬆應對生活中的大多數問題,同時活得自由而幸福。

這不是一本讀起來那麼有意思的書,雖然它透過一對夫妻的成長生活經歷影射出深刻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我們能夠輕鬆一些理解人類思維的運用機制,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刻畫了一幅奮鬥向上的藍圖——我特別希望能成為那個埃麗卡。

p.s. 2020年我的一個小目標:堅持寫讀書筆記,增長見聞,豐富自己!

歡迎關注我的讀書筆記,做個書友,一起成長~

《社會動物》讀書筆記—— “意識”可能會掛機,但“潛意識”永遠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