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作者:由 早讀生活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12-24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韓非子·喻老》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意思是說,不只從自己的角度觀察事物,才能明達。

莊子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荀子說:“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自見”往往是偏見,是片面思維,而“不自見”才是全域性思維。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列子》記載:有個人丟了斧子,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看他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他的臉色,聽他的聲音……所有形態,都像是偷斧子的人。不久,這個人在山谷掘地之時,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再看到鄰居兒子,就又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故事的主人公,正是被自己的疑心所遮蔽。

《淮南子》上講,古代帝王冠冕前的珠簾是用來“蔽明”的,兩側的小球是用來“掩聰”的。

西漢東方朔稱,這是告訴帝王“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不要求全責備的意思。私以為,解釋成“不自見、不自聽”,或許更為恰當。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唐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區域性)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

“朕少好弓矢,自謂能盡其妙。近來得到十幾把上好的弓箭,就拿給做弓箭的師傅看,師傅說:‘皆非良材也。’我詢問其中原因,師傅回答:‘如果木頭的中心不正,則脈理皆斜。這樣的弓雖剛勁,但射出去的箭卻不直,所以不是上好的弓。’

從這件事中我領悟出很多道理。我以戰爭得天下,用過的弓箭不知凡幾,尚且不懂得識別弓箭的要領,遑論治國之道。

我得到天下的時間還很短,肯定比不過我對弓箭知識的掌握。對弓箭的瞭解尚有失偏頗,更何況治理國家呢?”

此後,唐太宗定期召見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中書內省官員,每次召見,皆賜座並與他們悉心交談,仔細詢問宮廷外面的事,以便對百姓疾苦和政教得失有更全面詳細的瞭解。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明 焦竑 《養正圖解·弓矢喻政》李雲鵬繪 萬曆22年吳懷讓刊本

統計學中也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概念,叫“倖存者偏差”。

二戰時期,美英聯軍發現返回的戰機中,機翼中彈的數量很多,而機身中彈的卻很少。為了加強戰機防護,聯軍決定加固機翼。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卻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加固機身。因為機身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

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倖存者偏差

以偏概全還有一個“小數法則”:人們傾向於將從大樣本中得出的結論,錯誤地移植到小樣本中。

比如,拋硬幣連續得到4次正面之後,很多人便認為下一次是反面的機率更大。

其實不然,因為連續4次正面、1次反面的機率,與連續5次正面的機率是一樣的。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西漢錯金銀鑲嵌銅骰子河北滿城漢墓出土

可見,人往往會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陷於一隅之中。

韓非說:“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老子則諄諄教誨道:“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

犯錯的弊病,往往在於不知卻自以為知。

對應到心理學中,就是著名的“達克效應”。

惠勒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了兩家銀行,由於沒有任何偽裝措施,很快便被抓捕。被抓時,惠勒非常震驚,難以置信地道:“你們怎麼找到我的?明明我的臉上塗了檸檬汁啊!”

原來,惠勒透過電視得知,用檸檬汁在紙上寫字可以隱形,於是他想,把檸檬汁抹在臉上也是一樣。

這名笨匪的行徑,引起了大衛·鄧寧和賈斯廷·克魯格的關注。他們做了四項實驗,其中一項,讓84位本科生回答了20道語法題,隨後讓他們評估自己的語法水平。結果發現,真實成績最差的那部分學生,普遍認為自己的語法水平應該可以排進前1/3。

也就是說,越是無能的人,反而越容易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剩餘幾項實驗,也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達克效應

於是他們發表了一篇論文,論文中引用了達爾文的一句話作為總結:

“無知,比博學更容易給人帶來自信”。

“自見”帶來的盲目自信,就像莊子筆下的“螳臂當車”一樣,不自量力,必然失敗。

所以老子又道:“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

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

標簽: 弓箭  斧子  惠勒  不自見  語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