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弟子規》就是這一章的擴充

作者:由 OLD TREE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12

論語論教學(15)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①,出則悌,謹而信②,泛愛眾③,而親仁④。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按】

清代有人作了個《弟子規》,影響很大。其實,《弟子規》就是根據這一章來寫的,作者把他對這一章的理解,具體而微地分解成各種規矩。“弟子”在這裡是“青少年”的意思。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評論人物的標準中,德行總是第一位的。別的不說,南朝劉義慶小說《世說新語》中,“德行”一門赫然居於全書之首。此後《世說》一類的著作,也幾乎都是如此。至於功業、學問、文章,統統都在德行之下。一個人,可以不做官,可以不經商,可以不做學問,也可以不做文章不寫詩,但是肯定不可以不做人。德行就是做人標準。當然,德行的具體內容,有許多不同的見解和規定,這些見解和規定,有不一致、相互矛盾,甚至完全相反的部分。

在魏代的時候,有一個青年官員,叫許允,其門第、才能、修養、相貌、聲譽,幾乎是完美的!他的未婚妻,其他方面,和他都很匹配,才能和修養,還要勝過他,可是有一樣缺點,特別的醜,且醜得很有名。在他們那個年代,青年男女,是無法自己決定自己的婚配物件的,因此,許允儘管想到此事就沮喪,但是沒有辦法。結婚那天,各種禮儀已經結束,賓客也散得差不多了。新娘在新房,等著新郎。但是,新郎就是不進洞房。新娘叫丫環去看看,新郎和誰在一起。丫環出去一會兒就回來,說,桓老先生在和新郎談話。新娘對丫環說,不要緊,桓老先生是忠厚長者,他肯定是在做新郎的工作,勸新郎入洞房。果然,過了一會兒,新郎來到洞房,丫環馬上退出。新郎挑起蓋在新娘頭上的紅布,毫無懸念,新娘比他想象的還要醜不少!新郎長嘆一聲,轉身就走。新娘知道,新郎這一走,只要跨出洞房門,就再也不會進洞房了!此時如果不出手,更待何時!說時遲,那時快,新娘大喝一聲:“站住!”新郎沒有想到她還有這樣一招,大驚,頓時停住!新娘再次出手:“你為什麼要走?”新郎說:“淑女有幾條標準,請對照對照,你有幾條?”新娘馬上回答:“淑女有四條標準,品德、說話水平、勞動技能和容貌!德言工容!我所缺的,唯獨容貌而已!”然後回擊:“紳士有幾條標準,請對照對照,你有幾條?”新郎對自己,一向是信心滿滿的,他也確實優秀,於是想都沒有想,脫口而出:“紳士一百條標準,我全了!”新娘說:“你全了,很好!,第一條是什麼?”新郎接受的教育,平時的修養和信心,又讓他脫口而出:“德!”不料,這“德”字一出口,就被新娘抓住,窮追猛打:“好哇,你還知道是德啊!德言工容,我不缺德而缺容,你就不要我,這不是‘好色不好德’是什麼?你的‘德’在哪兒啊?你還好意思說‘全了’呢!”新娘冷笑一聲,說:“你要走就走吧!”這下,新郎哪裡敢走?為什麼,如果走,“德”就沒有了,還被戴了“好色”的帽子,而且,剛才自己信心滿滿,說“紳士一百條標準,我全了”!結果第一條就沒有,丟人不丟人?這人實在丟不起,於是,只好留下來。後來,他發現,新娘確實非常優秀。當許允在朝廷遇到危機的時候,新娘給他出主意,幫他度過難關。他被殺後,又是她憑她過人的智慧,保全了兩個兒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傳統文化中,評價人物,“德”是第一條標準,遵守“德”,是優秀人物的自覺,即使付出的代價很大,也要保住自己的“德”。

孔子要求青少年首先要學好做人,而且要從孝、悌、謹、信、博愛做起,因為這些都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道德標準。這些當然還是不夠的,所以還要親近仁者,向仁者學習如何做人,荀子在《勸學》中說:“學莫便乎近其人。”意思是說,學習最為方便的途徑,就是和你想學習的人接近。和他接近了,就容易受到他的影響,學習他的德行,他的學問或者技藝等。這裡,主要是說和仁者親近,以便向他學習德行。

孔子認為,德行學得好了,若有餘力,再學禮文。用“文質”的話語來說,德行是“質”,是一個人的品質,事關“善”,禮文是“文”,一個人言行舉止等的文化修養,有文飾等作用,事關“美”。

標簽: 新郎  新娘  德行  標準  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