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5-09-12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知乎使用者2015-09-13 00:12:51

圖已更新

伊拉克確實在伊拉克戰爭前夕尋求聯合國幫助了,而且伊拉克外交人員為了國家不被侵略,或者說薩達姆為了個人不倒臺,允許聯合國核查人員活動到最後一刻。

當時確實沒有找到WMD,聯合國核查人員寫過報告。同時為了阻止民主大軍,伊拉克自請切割中程導彈,也被聯合國核查人員記錄在案呈報安理會。

有興趣可以看看聯合國安理會1441號決議,官網上有。儘管措辭強硬,但聯合國安理會明確反對就伊拉克現狀進行任何強制干預,只是要求伊政府允許iaea擴大核查,履行裁軍義務。該決議得到中俄兩國支援,美英法投棄權票。該決議生效後不久,美國決定繞開該決議,武裝入侵伊拉克。

圖明天上。

新聞:

核查人員查封伊拉克“薩默德”導彈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戴鍔2016-02-12 00:07:37

要聖旨?來人,咱給他寫一張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知乎使用者2016-11-05 17:08:02

美國:“多餘的話我就不多說了,總之,豈不美哉?”

聯合國:“住口!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美國:“伊拉克死了。”

聯合國:“說好的落馬而亡呢?”

美國:“生弟壓哥。”

伊拉克已經叫了,而且把能叫的人都叫來了。

問題是聯合國的規矩就是大國和小國有矛盾就是把小國給調解了嘛。

聯合國摸清底細,小國也好進一步放棄武裝,給予一個和平的希望。

簡而言之聯合國就是浴室,洗乾淨了擺床上……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用,聯合國的作用之一是給套子戳洞,讓大國得多花心思。

所以在小問題上面,比如小島啊之類不重要的問題上,聯合國可以給大國鬧心讓小三價格上漲結果大國可能就不和小國鬧了,不暴力包養,論次打炮了。

簡而言之長得好看還是要被擄了去,臨時強姦的話聯合國還能讓他考慮考慮。

伊拉克既然沒有生產大規模殺傷武器,為什麼不要求聯合國的人,搜查以自正清白,而被武力攻打?歷史環遊記2021-05-20 20:04:14

這些都是美國的藉口,他一定要把伊拉克揍一頓,展示一下軍事實力,讓全世界感知一下。這場仗勢在必行,非打不可。

2003 年,美國發動了對伊拉克的入侵。這場入侵突如其來,對薩達姆來說是「人在家中坐,鍋中天上來」。

從 1991 年海灣戰爭結束到 2003 年,前前後後十餘年,薩達姆被制裁,被封鎖,被監視,但最終還是被徹底地幹掉。

當時關於美國入侵伊拉克的理由,有四種觀點非常流行。

第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每次講到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我們都會想到另外一個場景:科林·鮑威爾在聯合國大會上舉了個瓶子說,伊拉克有非常可怕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那個生物武器炭疽桿菌造出來以後,那麼小一瓶可以傷害多少人。但沒人知道里面到底是什麼東西。

普京說,大概是刷牙粉,因為外國人有用牙粉刷牙的習慣。傳到中國,經過了本土化改造,牙粉變成了洗衣粉。這就是「洗衣粉」梗的來歷。

第二,殘暴的統治者。

薩達姆一個暴君經過軍事政變上臺了,然後對本國人使用化學武器,鎮壓庫爾德人起義的時候使用化學武器,這些都是歷史上的記錄。

有人翻出極具諷刺意義的一張照片:在里根政府時期,一個叫拉姆斯菲爾德的人,就是小布什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到伊拉克訪問,薩達姆接見他。在那次訪問的時候,美國人送給伊拉克一個禮物:化肥工廠。

黑話轉化一下,在國際上生產化學武器的偽裝,通常就是所謂的農藥或者是化肥工廠。

有人後來算過,伊拉克即使如果有這種化學武器,這玩意也是美國人給他的。好像過了十幾二十年,美國說我給錯了,我要把它收回來。

第三個是所謂的自由民主。

當時跟小布什齊名的英國首相​託尼·布萊爾,他說「解放伊拉克人民」。這是為了自由,為了民主。當然人們始終很懷疑。

第四,石油。

中東有石油,伊拉克又是產油國。所以美國入侵伊拉克肯定是為了石油。

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殘暴的統治者,自由人權民主,還有石油能源,這樣四個理由,一般認為是比較冠冕堂皇的理由。一開始在傳播的過程中,似乎沒什麼問題。但時間長了以後,人們不禁想問:美國人到底圖什麼?又拿到了什麼?

我們現在來把這事情分成幾部分捋一捋。第一美國的戰前準備,第二整個行動的展開,第三行動的後果,第四對於美國冷戰以後的國家戰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先把第四個部分拿出來,講一個簡單的結論。如果從現在往回看,我們看到了事件的整個後續展開,可以下這麼一個結論:美國入侵伊拉克,選擇了所有可能方案中最糟糕的一套方案。這個最糟糕的方案體現在的不是戰術和操作層面,而是戰略和影響層面。

美國人對伊拉克的入侵及後續佔領行動的展開,讓美國陷入到一個結構性的戰略泥潭。這個戰略泥潭從地區來說,在中東地區打開了一個盒子,形成一個力量真空,讓它最想反對的敵人恐怖主義,在中東地區獲得了一次某種意義上的重生,後來還搞出來個「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就是 ISIS。

從全球戰略上來說,美國人沒有成功地把伊拉克變成一個,冷戰結束以後用武力去推行民主的樣板國家,中東更沒有成為一個樣板地區。所謂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並沒有得到有效地實現。

相反整個中東變成了一個戰略泥潭,它耗散了美國的精力和民心,從美國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真正的全球勢均力敵競爭者的出現,它起到了某種反向加速的作用,幾乎是得不償失的。

這樣一個得不償失的事情,從戰前就開始表現出了一些症狀。

伊拉克戰爭是非常特殊的一場戰爭。

在戰前,美國媒體進行了極其密集的報道,進行了戰前的造勢。大概是歷史上第一次美軍的現場行動,進行了向後直播。在戰前的造勢過程當中,美國媒體發揮了非常特殊的作用。

有人事後反思,美國政府為什麼到最後栽到了一個戰略性的泥潭的坑裡面去,不能自拔,犯了很多錯誤,付出了很多代價。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美國的媒體從所謂的 watchdog,站在大眾,國家,社會的角度去看住政府的看門狗,或者說是守門人,變成了所謂爬在膝蓋上的哈巴狗(lapdog)。所謂哈巴狗,就是他們無條件地傳送了,由政府提供給他們的相關的資訊和材料。而這些資訊和材料,事後發現其實是有問題的。

2003 年伊拉克戰爭發生,薩達姆·侯賽因政權被推翻,伊拉克進入到戰後重建過程。2004 年《紐約時報》發過一篇編者按,編輯部出了一篇文章,對它過去一年發的幾百篇關於伊拉克的報道進行了反思。這在《紐約時報》歷史上不是很多見。當然這種反思還是很有美國的特色。

在這個反思過程中,它先說自己總體上沒錯,但是有一些小部分是需要進行改進。總體上是客觀如實地報道,但過多地使用了一些有限的信源。這些信源過於單一,過於有偏向性和選擇性。而在接觸到這些材料之後,沒有對材料的來源和材料本身,基於新聞專業主義進行嚴格地核實,帶來的結果就是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偏頗。

當時美國領導人產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衝動和理念:美國一定要打一場伊拉克戰爭。關於原因,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最極端的說法,是小布什在某一個場合說過這樣一句話:不管如何,他試圖殺了我爹。說的是打完第一次海灣戰爭以後,老布什對科威特進行過一次訪問。據說在那次訪問的時候,美國人破獲了一個伊拉克試圖暗殺老布什的陰謀。

可事實上的情況是什麼呢?2019 年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一位教授,寫過一篇研究報告,他透過調研訪談,包括去採訪像拉姆斯菲爾德,像卡根這樣新保守主義派的人,以及當時比較活躍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米爾斯海默,最後形成了一篇文章。

文章認為從表面上看有若干個理由,解除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要推翻薩達姆政權,把薩達姆趕下臺,為伊拉克人民送去民主與和平,在當地實現民主化。這些都是表面上的理由。

而核心的理由只有一個,現在想來讓人有點不寒而慄。

以拉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美國核心決策者,在 9·11 襲擊發生以前,2001 年 6 月份的時候,已經在有些場合說過這樣的話:

美國需要向世界展示一下自己的霸權,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

讓所有的人對美國的實力產生某種直觀的認識,然後能夠再一次確認美國當之無愧的霸主地位,繼而在全球推行「新保」。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老布什提出了冷戰結束以後美國主導下的以美國霸權為核心的世界新秩序。

為了這件事情,美國要進行一次表演性的干涉,或者說是表演性的軍事行動。這種表演性的軍事行動。要展示美國軍事的肌肉,要讓各方感到震懾。

而像拉姆斯菲爾德這樣的人,堅定地相信透過和平談判,甚至是所謂非對稱的不對等談判,即使是美國把伊拉克摁在地上,然後提出一堆條件,伊拉克接受美國所有條件的談判,都達不到一次表演性軍事行動所能達到的效果。

美國一定要把伊拉克揍一頓,展示一下肌肉,讓全世界感知一下。也就是說這場仗勢在必行,非打不可。

值得深思的是,這種想法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恐怖襲擊事件之前就已經產生,完善和固化下來了。之後 9·11 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了。相關調查和研究都顯示,9·11 恐怖襲擊的發生,給了上述想法兩個合理的支撐。

第一,美國民眾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懼。這個時候美國民眾壓倒性的需求是安全。根據蓋洛普的報告,大體上從 2001 年開始一直持續到 2006 年,美國民眾在五年左右的時間裡面,對政府的態度有一個重大的轉變。他們願意為了國家安全去犧牲個人的隱私和自由,來交換政府對他的保護。如果這個時候煽動和塑造一個有效的威脅來源,政府的行動自由會有一個重大的躍升。

第二,本·拉登領導的恐怖主義組織,在美國炸了一下,給美國要展示肌肉的邏輯一個完美的補充。俗話說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 Hello Kitty。這麼一個不知道從哪蹦出來的傢伙,居然能跑到美國本土殺了三千多人,這是美國不能忍受的。

美國要證明自己是一個超級霸權,是一個超級大國,是一個霸主。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不去打阿富汗?

不,美國人認為阿富汗是隻是一次自衛行動,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實際上,國際社會也很有意思。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美國到阿富汗去採取行動的時候,聯合國安理會批准了嗎?有授權嗎?沒有。

美國沒有跑到安理會去要授權,其他人尤其是常任理事國,也沒有正式地在聯合國或者在安理會站出來對世界說,美國到阿富汗這麼去幹是違法的,是非法使用武力。

大家都把這個東西看成是美國在行使它的自衛權。所以對於新保守主義來說,它認為阿富汗不夠。在這之外還要拿出來一個東西做樣子,來展示一下我們的肌肉,否則阿貓阿狗都蹦到我們頭上去了。

這個邏輯出來之後,伊拉克戰爭就進入了加速的過程。這個加速表現在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媒體上造勢。

第一,出現了大量的叛逃者和伊拉克內部真真假假的訊息源。這些訊息源在美國和英國,整個西方的情報體系當中進行了一輪篩選,但是在篩選操作層面就出現了問題。

原先,做情報的人要客觀地採集情報,然後進行評估。

當你帶著一個目標,比如說你認為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然後去搜集有關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你特別要重視那些證明伊拉克其實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這些挑戰你預設的反面材料,如果被人為地忽視掉,其實就變成了帶著一個觀點,找一堆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

在論證方法上,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是會寫出問題的,這樣做出的決策也是同理。因為等於是戴著有色眼鏡去世界,然後堅定地相信,世界本源就是這個樣子。

情報機構以一種取悅領導人、肯定其觀點的方式去搜集情報,後來甚至出了不少笑話。一些根本不入流的材料,只是因其內容非常吸引人就變成了情報。

裡面有一條非常著名的情報,說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即使它沒有,伊拉克也可能在四十五分鐘之內就把它造出來。這些事情當時傳得沸沸揚揚。當時認為這一定是來自絕密的情報來源。

後來美國人進入伊拉克沒有找到來源,就開始查。美國人問是誰給的情報,伊拉克說英國人給的。英國人去查誰給的,後來發現這個「情報」來自於一個英國研究生在網上公開發表的論文。情報機構拿過來之後就變成了一個笑話。

第二部分,就是圍繞薩達姆的「暴君」人設,用不良的歷史記錄去炒作。

20 世紀八十年代,伊拉克境內庫爾德人起義,薩達姆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對本國民眾使用了化學武器,有很多慘烈的照片記錄。

但其實,化學武器是美國人送給薩達姆,不是他自己發明的事實都已經混淆了。媒體直接把照片拿過來,構建了這樣一個人設。

在此過程中,有一股非常特殊的力量參與進來。伊拉克內部是有反對派的,有些在國內,有些在國外。這些反對派是在跟薩達姆爭鬥的時候,基於各種原因失敗的那些人。這些人看到了機會,美國想要把薩達姆幹掉,幹掉了以後我有可能得利,那我就給你材料,因為我打不過薩達姆。

這在傳播上最重要的效果,就是有一部分伊拉克內部的所謂線人,或者所謂的叛變者出來了以後,利用了 9·11 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民眾和各界,對於所謂恐怖主義的恐慌,講了這麼個故事,就是伊拉克支援恐怖分子,甚至是伊拉克支援以本。拉登為代表的基地組織。

媒體的大量報道就形成了一種影射,說他們兩者之間有關係。《紐約時報》在 2004 年的反思文章當中列舉了幾篇報道,稱伊拉克境內有各種各樣的恐怖分子營地。伊拉克是專制獨裁國家,沒有薩達姆的授意,這個營地不可能建起來的,所以薩達姆支援恐怖分子。

殘暴,專治獨裁,恐怖分子,這幾個東西在薩達姆身上,媒體覺得完全可以自洽。

但事實上可能恰恰相反,薩達姆是嚴厲打擊基地組織的,他的理念跟基地組織不相容。薩達姆雖然是專制和獨裁的,但是在中東地區,像薩達姆這一類的專制獨裁者,有一個很特別的屬性:他們都是走世俗化路線的。

直白地講,在兩伊戰爭之前,伊拉克是屬於中東地區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個。這也是為什麼 80 年代的時候,美國跟伊拉克的關係其實挺不錯的。

但是媒體的影射在傳播過程當中是很成功的,美國決策者也樂見其成。

第一,讓美國民眾對伊拉克產生恐懼。9·11 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樓塌了是恐怖主義乾的。現在恐怖分子有可能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像伊拉克這種敗類,這種殘暴的獨裁國家,也許在某種情況下會把這種武器直接給恐怖分子。或者他們造出了以後自己沒管好,不小心流失出去給了恐怖分子。想想他們用飛機都把美國炸成這樣,要是有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肯定更恐怖。

我記得當時像美國科學家聯合會(FAS)那些網站上,甚至都評估過恐怖分子最嚇人的武器是什麼。

不是核武器,他們叫髒彈,鈷 60。20 世紀 80 年代,日本電視連續劇《血疑》中,有一個情節是女主角到醫院去的時候出了事故,在放射間裡面有一個放射核心鈷 60。她在那裡遭遇了過量的輻射,得了白血病。

第二是在薩達姆和恐怖分子之間建立隱約的聯絡。讓人覺得薩達姆支援恐怖分子,他們兩個壞人會扎堆兒來反對美國政府。政府為了保護民眾,把其中一個壞人幹掉。聽起來好像有道理。

順著這個邏輯,有人事後統計,在 2003 年戰爭爆發之前,美國媒體當中,主戰派媒體佔的比例是 70%,反戰的大概是 10% 到 15%。當然其他剩下一些是態度比較中立的。

在全球的媒體當中,主戰派媒體要低一點,大概是 60%,反戰的媒體也大概是 10% 到 15%。主戰派有壓倒性的優勢,就是要開戰,就是要懲戒,就是要在這個地區搞民主。

幾種複雜的情緒,包括民眾對於恐怖主義襲擊的焦慮,對於恐怖主義獲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焦慮,對於薩達姆和恐怖分子勾結的這種憤怒,想要推動民主正義,把更多的伊拉克民眾從水深火熱當中解救出來,然後去享受民主的衝動,成功地被煽動起來。

這樣複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消除了美國在走向戰爭過程當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障礙,尤其是美國民眾支援度的問題,然後小布什就意氣風發地往前推進了。

在推進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使用 App 檢視完整內容

目前,該付費內容的完整版僅支援在 App 中檢視

App 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