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我的家風:“孝”和“儉”

作者:由 企媒創氪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2-11

古語云:“家風正,則後代正,則源頭正,則國正。”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做人準則和做事作風。“中華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一生修家書1500封,反覆告誡後人“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幾百年來,曾國藩後代有名望者多達百人,讓曾氏家族成為了聲名遠播的名門望族。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一生家國夢,幾代赤子心”,留下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美名。可見好的家風能夠樹人品、立志向、修身心,讓家族不斷傳承、興旺昌盛。

我們家的家風就是兩個字“孝”和“儉”。孩提時代,家裡的長輩就教導我;“百善孝為先”和“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務維艱”。這兩句話,伴隨著我的成長,教導我在人生道路上不要迷失方向。

奶奶出生在解放前,她用一輩子的時間撫養自己的兒女成長,先後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大革命的艱苦歲月,這些歲月讓奶奶成為了一個性格剛毅、吃苦耐勞的人,也給她的身體留下了嚴重的傷害。2013年以後,奶奶的身體不斷變差,先後經歷了腸梗阻、股骨頭置換等幾個手術,最後更是癱瘓在床。長期臥床和疼痛讓奶奶的精神逐漸萎靡,不能進食,大小便都無法自理。這時姑姑主動承擔起照顧奶奶的責任,全身心的陪護著病重的奶奶。不能進食,就把飯煮稀,再用吸管一點點往奶奶嘴裡喂;大小便不便,就用成人尿片,每兩小時就給奶奶更換;怕生褥瘡,就定時給奶奶按摩翻身;奶奶愛乾淨,就天天就給她洗澡……為了方便照顧奶奶,姑姑更是直接在奶奶床邊放了張躺椅,幾乎24小時不離開奶奶身邊。奶奶是2016年去世的,走得很安詳。整整3年,姑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日常交際,每天就是重複著繁瑣的護理工作。姑姑用她滿滿的真情和實際的行動向我詮釋了什麼叫孝。

小時候,媽媽時常說:“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那時家裡條件一般,吃完的西瓜皮會切成絲做成菜;冬天,夜晚暖水袋裡的水,早上用來洗臉後,還會再拿來拖地……後來生活條件好了,魚肉也成了桌上的“常客”,但西瓜皮絲還是會在夏天準時出現在家裡的餐桌上,洗完衣服的水依然會留著拖地,問媽媽為什麼還要這麼節約?她總是笑眯眯的說:“家有餘糧,心裡不慌”。媽媽的言行也直接影響著我:吃飯,我不會讓碗裡剩一粒米;出行,能步行的絕不坐公汽,能坐公汽的絕不打車;我,也養成了節省的好習慣。

現在我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從小我就告訴他們要孝敬老人和勤儉節約,我給他們定下了四個“規矩”。一、無論課業多麼繁忙,每天給老爺爺打一個電話。二、每週主動做一次家務活動。三、吃飯不允許剩菜飯。四、節約學習用具。我希望孩子們以後都能成為人中龍鳳,也可能他們的一生會很平凡,但有一點可以確信,“孝”和“儉”的家風會深深的印在他們的心上,陪伴著他們成長,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和前進路標。(通訊員 章欣)

標簽: 奶奶  家風  姑姑  公汽  西瓜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