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企業家的冒險,成也是它,敗也是它

作者:由 正潔財稅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3-24

做企業肯定是要冒險的,因為沒什麼生意篤定賺錢。再就是,一個人放棄穩定的工作去創業,本身就充滿了不確定性,這也是需要勇氣的。但商場上的冒險絕不等於賭博,這種冒險是基於一定的認知與推理所做出的理性選擇。創業者們的冒險一定是充滿智慧的,他們對時事的判斷、對未來的判斷需要有過人之處,否則他們所做的決策就會出錯。沒有自己的分析判斷,一味誤打誤撞,拍腦袋做決策即便可以僥倖成功一兩次,終究會因押錯寶而一敗塗地。從這個角度說,成功的創業者都是睿智的冒險家。

相對而言,企業小的時候,創業者更樂意冒險,

原因有二:一是企業資源有限,等不起、耗不起,只能博一把,爭取在資源耗盡前把企業做起來,行就行,不行拉倒;二是企業體量小,輸了,損失也不大,輸得起。

以研發為例,小企業的創業者只能賭某項技術未來會成為市場寵兒,基於這一判斷,他必須讓自己的成果快人一步出來。為此,他必須心無旁騖、全力以赴地鑽研這項技術,做成了,企業就成了,做失敗了,企業就此關門。專注是一種可貴的品質,很多時候專注是因為別無選擇,企業小的時候,創業者專注一點、冒險一搏是迫不得已的。

待到企業做大了,資源更充足了,企業家們反倒不敢冒險了。以前總有人講,大企業應對市場變化反應遲鈍、活力不夠,問題出在哪呢?根本原因就在於經營大企業的企業家不復當年創業的闖勁和冒險精神了。大企業有成熟的盈利模式,有穩定的市場,守住已有的更為重要。再像做小企業時那樣,把寶押到一個未知領域,賭上企業的前程,這麼做無疑是不理性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有個現象很值得我們思考,近年來出現的新技術很多都發軔於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企業做大後,大多數企業家寧可降低一點利益率,也不願劍走偏鋒博高收益。大企業強調內控,“不犯錯”是它經營的核心信條。其實這不難理解,大企業體量大,它沒有小企業“船小好掉頭”的靈活性。大企業一旦決策錯了,經營慣性就能讓它積重難返。

不可否認,大企業也會冒險,做研發就可算冒險之一端。但大企業的研發不同於小企業的研發,大企業很少只聚焦一個技術方向努力。即使大企業研發確定了主航道,但它還會同時允許在眾多支流發力。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讓企業根據市場變化隨時切換航道,大企業研發謀求的是“東方不亮西方亮”。

與其說大企業的研發是在冒險,還不如說它是在分散風險。道理講明白了,再來說一說特例。確實也存在一些有頭有臉的企業家,他們似乎始終是冒險家,他們經營企業時一直抱有機會主義思想,迷信“富貴險中求”,他們願意投機做高風險的生意,甚至願意在法律紅線邊緣尋覓商機。在市場快速發展期,這些企業家會因膽大而獲成功,甚至會取得極大的成功。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於是他們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真正掌握了商海搏擊的要領,並準備靠這一要領一路成功下去。舉個例子來說,誰都知道企業利用槓桿可以借雞生蛋,實現快速擴張;誰都知道,槓桿用過頭了,一旦趕上市場寒潮,企業將面臨巨大的債務風險。事實上,大多數企業家使用槓桿都是有節制的,是心存敬畏的。可就有這麼一位房地產大佬,他敢豪賭,敢把自己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拉昇到近100%,他敢負債到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他之所以“敢”,因為他深度迷信“囤地”“賣期房”這些曾經讓他賺得盆滿缽滿的套路,畢竟過去20年他的企業走得很順。可房地產市場終究沒有再次垂青他,這位大佬的企業目前正遭遇嚴重的債務危機。

可以這麼說,一個人沒有冒險精神,是不適合創業的;創業成功後,如果他不知道收斂自己的冒險精神,這企業大概很難做長久。冒險如同走鋼絲,需要技術,也需要運氣。長期走鋼絲,技術再好,也會有失足的一天,誰敢保證運氣會一直眷顧自己呢?上文提到的那位房地產大佬的境遇就深刻地反映了這一道理。

指尖上的會計

免責宣告:本文僅供交流學習,版權歸屬原作者,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謝謝。

標簽: 企業  冒險  研發  企業家  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