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辛棄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翻譯與賞析

作者:由 為了明天的羊腿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5-28

【原文】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譯文】

月夜下的樓閣,飄滿秋天香味的院落,歡笑快樂的人們來來去去。是哪個人秋天一到就悲傷淒涼?當年的宋玉就悲傷到這樣。

吃飯喝酒要隨其自然,對歌舞享樂看得平常一般。問他有什麼可以悲傷之處?細細想想卻也有悲傷的時候:重陽節快到了,秋風秋雨使人感到格外淒涼。

【賞析一】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淳熙八年(1181年)冬,辛棄疾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間閒居,此詞便是作於其間。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篆岡喝酒賞月,成此佳作。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辛棄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原文翻譯與賞析

【賞析二】

北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四曾記潘大臨(鄰老)軼事一條日:

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日: “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日:‘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即聞者笑其迂闊。

辛棄疾用此事,變化了出處原意。潘詩以”風雨近重陽“為佳興,敗興者是催租人。辛詞以眼前晴明為樂事,聯想到不久將到來的重陽佳節,更宜登高飲酒,便憂愁風雨會敗興。這是兩者的不同。但在表達”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的意思上,又是彼此相合的。化用典故,極其靈活。因”中秋後二夕“而想到”重陽“;因”篆岡小酌“之樂而想到莫敗壞來日趁晴宴遊的興頭,扣題甚緊。清人黃仲則詩日。 ”中秋無月重陽雨,孤負人生一度秋。“(《午窗偶成》)現在,中秋是有月的,只是重陽的晴朗天氣還靠不住。在無足悲之中,總算也找出一點悲來。以只關心天氣好壞來表現塵雜之念全不繫心頭。這正是換一種說法來寫自己恬淡閒適的生活態度。

【賞析三】

詞先寫良宵小酌予篆岡的愉悅。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畫欄桂樹懸秋香。“正如題中所說,這一天是中秋過後的第二個夜晚,景物十分宜人:明月尚圓,輝映樓臺,桂花正開,香飄庭院。對景而坐,一杯在手,侍者笑顏往來,詞人心情很好。因而覺得歷來文人逢秋興悲實在大可不必。南宋愛國文人常愛藉此事譏諷當時政治上的軟弱者。現在,詞人表面上對宋玉有微詞,實質上也是有點瞧不起那些現實生活中多愁善感的弱者。陸游有詩云: ”宋玉悲秋千載後,詩人例有早秋詩。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風漫不知。“(《立秋後作》)與辛棄疾的思想感情十分相似,只是陸詩表現為痴頑,辛詞表現為放達而已。

詞下闋先說只是人能恬然自適,秋日裡亦自可樂,承上進一步說秋不足悲。”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杯盤“、”歌舞“,正面點到了題目中的”小酌“,但要表現的思想,重點則落在”隨分“、 ”等閒“幾個字上:杯盤何妨草草,只要有興致,不必非玉盤珍羞不可;歌舞儘可隨意,能自得其樂,不在乎鼓板絲竹有無。凡事隨分而安,等閒處之,則無往而不適,縱使老居山野,則不比悲傷。這幾句話,說得似乎很曠達,但仔細體會起來,卻有一點牢騷的味道。”問他有怎“是詰問,意思卻是確定無疑的:不足悲。既無問意,本不必作答,但為與上闋一問一答形式保持一致,還是作了回答:”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這一答,從不足悲轉出”也有悲“來,可謂”無中生有“。

【賞析四】

該詞透過時節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採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

【賞析五】

題目寫明,這首詞作於庚戌年,即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中秋後二夕,即中秋後二日之夜晚;帶湖篆岡,作者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的一處地名;小酌,小宴。就是說,這個作品是在1190年8月17日之夜帶湖別墅篆岡的一次小宴上寫成的。當時南宋的國力很弱,隨時面臨著金兵南進的威脅,特別是在秋高馬肥的季節;作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都沒有被採納;42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此時已年屆半百,憂國之心甚切,但在詞中卻表現得深沉含蓄,只是借寫節序來寄託自己對政局的憂慮,頗有一點”欲說還休“的味道;正因為如此,其情感更見沉鬱悲慨,以比興”風雨“一筆點出題旨,也格外撼人心絃。章法曲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搖曳生姿,於短小的篇幅中迴環反覆,不斷蓄勢,鋪墊反襯,到點睛處給人以石破天驚之感。筆重千鈞而氣度從容,非詞家老手斷難做到這樣一點。

作品先寫帶湖秋夜的景色:篆岡的樓臺為皎潔的明月所照亮,庭院裡散發出秋花秋果的清香,秋天的景色多麼美好啊。這就同歷來多愁善感地寫悲秋詞章的文人唱了反調,為下文鋪墊蓄勢。接著寫景中之人,”笑吟吟地人來去“,秋景是美好的,賞景的人來來往往,也都是”笑吟吟地“,縱情飲酒看月。情景歷歷,如在畫中。寫到這裡,自然要引出問題:”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前二層正面寫了賞秋和樂秋,作了足夠的鋪墊,這一層自然要詰難和否定悲秋的人:是什麼人一到秋季就感嘆時序由盛變衰,聯想到個人的不得志,從而淒涼感傷,大寫”悲哉秋之為氣也“?回答是:當年宋玉悲秋之詞就有如許之多,影響又有如許之廣(參見宋玉《九辯》)。當然,宋玉只不過是一個典型,歷代文人寫悲秋文章的還有許許多多,他們大多隻從”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自然景觀和”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個人身世出發,這就大可不必了。

換頭繼續反駁宋玉式的悲秋,說是秋天到來之後,照樣可以隨意飲酒,隨意吃菜,隨意欣賞歌舞,隨意觀看天上的秋月,欣享庭院中秋花秋果的清香,問他還有什麼值得悲傷的呢?到此鋪墊已經很多,蓄勢也已十分充足,該是開啟真情流瀉的閘門,讓思想的浪峰縱情奔流的時候了。於是,結末反跌下來:”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北宋詩人潘大臨就曾寫過”滿城風雨近重陽“的名句,稼軒詞暗中化用這個詩句,憂慮重陽節快到時,那多風多雨的天氣會給人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方便,更不用說看月賞花了。這是雙關,也是比興,”風雨“不僅是自然的,更多的還是暗喻南宋的政治形勢,擔心金兵於秋高馬肥之時前來進攻,他多年之前的詞作《水調歌頭》就曾寫到”落日塞塵起,騎獵清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常在秋高馬肥的時節犯擾中原,1161年秋季金主完顏亮率兵南侵一事,給稼軒留下極深的印象,他寫的”胡騎獵清秋“,即指此事而言。現在中秋又過,快近重陽,南宋朝廷風雨如磐,搖搖欲墜,如何能不憂慮悲愁呢?至此,我們知道詞人辛稼軒也是暗中悲秋的;不過,他一不是為節候的蕭疏而悲秋,二不是為個人身世的衰落而傷情,這二者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政治原因,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他是為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悲秋,他所抒寫的是對當時整個政治軍事形勢的憂慮。這首詞用比興手法,明寫對節序的態度,暗寫對政局的關注。

標簽: 悲秋  篆岡  中秋  帶湖  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