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作者:由 愛思索的阿樸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0-09-06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前言/

Hello,大家好,我是阿樸

今天想要和大家聊一聊的是《信條》這部電影

一些好朋友可能會問:“誒,怎麼不拍影片了,又回來更新文字了。”

因為最近真的忙,要做一期影片的話太耗時間了,但《信條》又真的刺激了我表達的慾望,所以飛速碼字再隨便配點圖片(?),來和大家聊一聊。

電影還在上映中

除了下一節“影評”誇讚的部分會提到基礎邏輯外

本文沒有任何劇情細節上的劇透

所以本文適合還未觀影的朋友,或許我的理解能夠幫助大家之後更輕易的理解

但也可能因此限制大家的想象

所以本文更適合已經觀影歸來的朋友

因為我更多的是想和大家交流我看完《信條》之後的一些腦洞或者說我理解《信條》的方式。

就像那句老話“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利波特哈姆雷特”,我的腦洞和理解可能根本不是諾蘭拍《信條》時的想法,也和其他觀眾的理解不一樣,但我覺得這其實不重要,因為透過《信條》,我們又一次開始了對於“逆轉時間”的思考,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趣的,而這場思考必然將和以前的每一次一樣,沒有結果。

至少在我的理解中,只有在“時間的盡頭”才能得出“時間的答案”,而時間,有沒有盡頭呢?

而很多人看了《信條》之後都會陷入一種糾結,這種糾結直接影響了觀眾理解影片,那就是:

既然XXX知道會發生XXX,為什麼他不做XXX來改變XXX。

等等,如果他改變了XXX,那麼過去沒有發生XXX,為什麼他會回來改變XXX

其實也就是祖父悖論的一般格式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信條》看似把這個問題“敷衍”過去了,但我認為那就是影片給出的答案,既“宿命論”,本文也就是想聊聊這些。

/表白諾蘭&《信條》影評/

首先挑明立場,我是諾蘭的忠實粉絲,不是很考據的那種,我沒有那個文化、藝術素養以及積累去完成考據,但是是很喜歡的那種,入坑作其實很晚,和很多人一樣是《盜夢空間》,後來才發現原來小時候很喜歡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也是諾蘭的作品,再後來才開始倒回去看《記憶碎片》《致命魔術》,才開始因為諾蘭,不加懷疑地走進影院看《星際穿越》《敦刻爾克》《信條》。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我真的很喜歡諾蘭講故事的方式,他根據不同的故事基礎會選擇不同的講述方式,主要的區別在於“玩弄”時間的程度,像《黑暗騎士》和《敦刻爾克》在時間上的花活就比較少,但也並不是沒有,多線敘事,插敘、倒敘是諾蘭信手拈來的基礎技巧,於是可以把一個直線的故事拍得更加精彩。

我真的很喜歡諾蘭講故事的方式,他根據不同的故事基礎會選擇不同的講述方式,主要的區別在於“玩弄”時間的程度,像《黑暗騎士》和《敦刻爾克》在時間上的花活就比較少,但也並不是沒有,多線敘事,插敘、倒敘是諾蘭信手拈來的基礎技巧,於是可以把一個直線的故事拍得更加精彩。

而《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一類,諾蘭就開始玩花活了,《記憶碎片》是打碎後穿插,把兩條時間像齒輪一下交合,《盜夢空間》是透過設定將時間一層層地拉長,《星際穿越》是從高維干涉低維的過去,“幫助”低維向一個結局發展。

而《信條》,表面上則是一個低維(指我們的這個維度)智慧(指我們自己)從未來干涉過去的故事,為什麼說是表面上,因為我認為當我們開始從未來干涉過去,我們就不再是這個低維的智慧了,這個邏輯是我理解《信條》的關鍵,也是我認為突破絕大多數人糾結點的關鍵。

《信條》整個故事框架是未來人為了消滅過去人,透過逆熵的方式聯絡上了一個過去人,送來了戰鬥的資源,然後從小戰場到大戰場,從小迴圈到影片大迴圈,一場關於逆熵和時間的較量。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從小細節到大框架我認為都是非常完美的,看完全片,我第一個感受是“怎麼拍的啊”。

這個問題不是在問特效是怎麼做的,而是想感嘆“如何組織這樣一個影片的拍攝”,《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同樣是玩時間花活,但在劇本設計完成後,完全可以用最普通的方式組織拍攝,所有的花活都是在拍攝後來玩。

但《信條》的故事結構註定了花活要從拍攝時乃至更早開始,說得沒有這麼浮誇的話,就是拍攝時場景的複雜度更高,要做的事更多,可能有人覺得“拍好了倒放不就好了嗎?”

關鍵就在於此,過去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如此大規模的設計“倒放”鏡頭,同時其中許多的“倒放”還得正著先放一次,同時這些鏡頭中本身就還存在正放和倒放交叉的人事物,也就是說從鏡頭、場景設計開始,導演就要從兩個時間視角、多個空間視角去設計,最後才能實現觀眾所見效果,這其中所體現的導演擁有的鏡頭感,時空感,真的是令我歎為觀止。

所以,就算拋棄《信條》更深層的時間邏輯不談,就衝幾次包含正逆的衝突,我已經十分喜愛這部電影了,而不僅於此,《信條》在視聽效果、美學上我認為至少保持了一貫的歐美電影中上層水平,綜合這些,《信條》帶給我的“爽”,比單純刺激感官的“爽”還要再高一層。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然後聊到電影整體的邏輯上,網上很多圖透都已經表明了,本片的時間線還是比較複雜的,因為存在逆轉,同一個時間段同一個角色很可能存在3個或更多,但諾蘭真的已經做到了足夠清晰,用了很多合理化後小技巧來,比如紅藍色、氧氣面罩,來把複雜的故事講清楚,雖然仍然要求觀眾需要有一定的基礎就是了。

這裡的基礎,不是說真的物理學基礎,是習慣於快速接受一個影片設定,習慣於看時間作品的基礎,是看過一些其他作品而形成的一種“直覺”,有這種“直覺”之後,其實《信條》的大框架並不難理解。

然後就是捕獲細節的問題,諾蘭是一個細節控,影片中確實存在大量值得探索的內容,沒有任何一個人可能看一遍就探索全的,但基本上認真看完的話,在不交流的情況下能做到第一遍覺得歷害,回味時逐漸清晰,第二遍足夠將大框架理得非常清晰,開始捕獲大量細節,往後每一遍就是捕獲更多細節。

如果算上交流,不太考究得觀眾,一般看了一遍和朋友聊聊,也基本可以把大框架理清並交流出很多有趣的值得擺談個大半天的細節了;這麼複雜的一個故事,能講得這麼清晰,天下無雙了。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而除了上文說的這些引人入勝的東西,我覺得從《信條》的邏輯出發,還有很多值得聊的東西,這是下一節我想聊的,也會涉及更多對影片討論,就影片的表現而言,總的,我很推薦《信條》這部影片就是了。

/我對《信條》的理解,關於“高維”、“因果”與“宿命論”/

本文開頭我說了,其實阻礙觀眾理解《信條》的關鍵就在於“祖父悖論”,對“祖父悖論”的糾結其實是人之常性,因為這是人們討論時間時最容易感受到違和感的一點,如果不突破這個違和感,就會阻礙人們直覺的延續,而在看一部內容要素很緊湊的影片時,直覺沒有跟上,就很難理解影片的表達。

《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用了很露骨的方式去解釋影片中阻礙直覺發展的矛盾,比如《盜夢空間》在小李子招募隊員的時候,借給新成員畫圖解釋的同時,也把畫的圖給觀眾看了,一下子幫助觀眾的直覺向前走了一大步,而《星際穿越》則是將高維世界非常藝術的具象化展示出來,所以《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會感覺比《信條》更“流暢”,但《盜夢空間》那種解釋方式,其實也是被很多人吐槽的,《信條》沒有再採用這種方式。

當主角聊到悖論問題時。

A:你知道祖父悖論嗎

B:啥?

A:就是你回倒過去殺了你的祖父,但如果你的祖父被殺了,就沒有你了,你又怎麼回去殺他呢?

B:啥?你在說啥?

A:理解理解

B:理解不了

A:那睡吧。

B:別睡啊,再說說。

A:也有人相信平行時空就是了,但不見得。

(以上和原片有出入,大概是這個表現)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看似是一種非常逃避的方式,會覺得諾蘭講不清楚這個事情了,放棄了。

但我覺得。

(以下開始,是我理解的關鍵,如果你覺得是我想多了,就算我想多了吧)

但我覺得,諾蘭沒必要把一個自己放棄了的事情拍出來,而且表現得極為放棄,故意把自己的放棄拍出來找罵嗎?既然解釋不了不如不解釋,如果真想要解釋,起碼會像《復聯四》一樣真的用平行時空來解釋一通(雖然他們不承認),把接近於“放棄”的片段拍出來,不像他的習慣,這裡需要注意,雖然影片提到過平行時空,但是沒有肯定平行時空的說法。

所以我理解的,“那睡吧”其實就是一種解釋。

“那睡吧”代表了什麼呢?

代表無法解決,代表對這個問題不作為

影片除了在此處還多次表達了

“發生的已經發生,過去無法改變”

“無知是利器”

“不用理解,要去感受”

這些相對消極的說法,而在一小句臺詞中還提到了“命運”

我認為這些東西的結合,就是《信條》回答“祖父悖論”的答案。

“宿命論”

簡單說來就是命中註定,比如我現在敲打這段文字,你現在閱讀這段文字,這個事情其實在這個宇宙,時間誕生之初就是決定好了的,我們以為是自己的意志,但其實是宇宙的、時間的“意志”,在最開始就是決定好了的。

“宿命論”還繼續延申到了對於這種既定的宿命,是否“可知”的兩個方向的討論,其中“可知”是一種用通俗理解來看,非常消極的結果,我們知道未來會發生的一切,但我們還是按找既定的做法去做。

這個邏輯是如何解決“祖父悖論”的呢,“祖父悖論”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認為殺了祖父這件事是可能發生的,所以可能引發矛盾,但是如果這件事本身是不可能發生的呢?

就像影片中,未來人想要消滅過去人,這裡會引發一個祖父悖論,如果過去人被消滅,那麼未來人就不會存在了,又怎麼消滅過去人呢,這個問題的核心其實誕生於,過去人可不可能被未來人消滅,如果不可能,那這個悖論本身就不存在。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如果未來人知道殺死過去人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還要做出殺死過去人的嘗試?

影片中,過去人猜測未來人給自己的解釋是存在平行時空,所以有嘗試的價值,但我認為,這只是屈服於宇宙和時間“意志”下,低維智慧自己找的合理化解釋而已,所有這一切都是“必須”發生的。

這裡就想跟大家推薦另一部電影,2016年的《降臨》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大概說的是,不知道來自於哪裡的,可能是外星也可能是高維的生物造訪地球,和地球上語言學家們交流的故事,影片中外來生物最開始表現出一個特點,他們的語言沒有順序。

比如,朋友們你們現在閱讀這一篇文章,雖然文字是一次性呈現在你們面前的,但是每一個字都是有序的,我們之間的交流基於一種先後順序形成的邏輯,拓展來說也就是“因果”。

而《降臨》中外來生物的語言是沒有序的,是一次性表達全部的,而片中的主角學會了這種語言之後發現,外來生物不僅語言是沒有序的,他們也沒有時間的序,因為主角學會了這種語言後,自己能夠看見未來,未來對於她來說已經發生了,主角的世界失去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東西——因果。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如果我們一定要用因果去理解外來生物為什麼來到地球教人類他們的語言,一定要用因果去理解女主的行為邏輯,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因果對於他們已經不存在了,他們就是在一個固定的點做固定的事,這件事和其他任何一件事之間都既是因也是果。

我們再換個別的理解方式

大家可以找一張紙,撕一個紙條下來。

是的,我要讓大家折一個莫比烏斯環。

我們定義從左至右是順序

需要想象的是,紙上的線不是我們畫出來的,是他們有“意志”,自己發展的。

定義從A到B時,A是B的因,B是A的果。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再次注意,想象這是線自己發展的結果,不是我們畫的。

所以,當一條線慢慢向前的時候,它不斷地在由因生果。

但如果,我們把紙的一端反過來和另一端連起來,形成一個莫比烏斯環。

然後筆直的繼續畫線,也就是,線繼續以自己的“意志”發展。

最終,它成為了一條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線。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當這時,我們作為更高維的生物去看,還如何看待AB的關係呢。

兩者之間沒有因果了。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既定的“結局”,一個沒有因果的“結局”。

而如果這一切不是我們畫的,紙也不是我們折的。

而是這條擁有“智慧”的線,自己發展的,連摺紙的技術也是他們自己開發出來的。

從他們應用摺紙技術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喪失了因果,一切都既定了,從一開始就既定了。

可不可以理解為,應用摺紙技術的那一刻起,那條線就把自己的命運鎖死了呢?

那如果我們是那條線,是不是從我們應用時間逆轉技術的那一瞬起,從高維來看,我們的命運就從一開始就鎖死了呢?

那面對這樣一個被鎖死的命運,作為命運中的生命,我們能做什麼呢?

難道不是不作為嗎?

也就是睡覺咯。

其實不僅《信條》和《降臨》,就我有限的喜好而言,《進擊的巨人》《JOJO》之中都有類似的表達。

我對《信條》的理解,有關“因果”和“宿命”

所以,我認為《信條》所表達的消極本身就是對悖論的回答,因為未來應用了時間逆轉,人類就鎖死了自己的命運,觀眾相對於電影角色是更高維的存在,一切呈現在觀眾眼前的,都是既定的結局,是不會因為角色的意志而改變的,因為角色們已經不再擁有“因果”了。

而那些參與了時間逆轉的人,他們其實已經到達了高維,在低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只是例行在某個時點做某個事而已,未來人和信條組織的存在和他們之間的鬥爭只是基於宇宙和時間“意志”的發展,所有的一切都因為時間逆轉的發生已經不擁有因果了。

因為沒有因果,也就沒有了既然知道XXX,為什麼不XXX的矛盾,都沒有“因為所以”了,又怎麼回答“為什麼”呢,只能消極的隨著更高的“意志”發展,雖然自以為是有意志的就是了,比如未來人可能自以為是的解釋為相信“平行宇宙”,但其實他們相信這件事,本身就是既定的。

所以,對於這些悖論的回答是:

睡覺吧。

以上,便是我突破在《信條》這個故事中突破“祖父悖論”,讓“直覺”繼續前進,於是更好的享受《信條》的理解方式,需要強調的是,不論我,還是《信條》都沒有說就認可這個說法是“對”的,只是說提供這樣的一個“想法”去更“舒服”地看完這部電影。

/One more/

最後,基於上面的想法,我還有一個腦洞。

我們至今沒有觀察到未來對過去的干涉。

或許是這個宇宙中的任何智慧都永遠無法掌握逆轉時間的技術,或者說就算掌握了也無法使用,因為一旦有智慧應用了逆轉時間的技術,這個時間上就不再擁有因果,一切都被固定下來,走進一條“死路”。

好了,本文就到這裡為止了。

久違地碼了這麼多字,能夠看到這裡的朋友,真的非常感謝!

再次有求生欲地說一聲:

這只是我的一種理解,當然不是唯一的,它也談不上正不正確,交流而已。

標簽: 信條  諾蘭  理解  悖論  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