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量化收入低的原因在於招人太多而規模太小

作者:由 babyquant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7-07-15

最近有一些美國的朋友問我國內做量化的工作情況,比如在矽谷當碼農,10-15完美元年薪,還有股票,回國能不能拿到50-60萬人民幣稅前,或者紐約做諮詢,也是10-15萬美元的收入,工作輕鬆,但晉升有點困難,問回國有沒有好的機會;還有在國外做指數增強的,問回國去公募好還是私募好,等等。

美國做量化一般都比較高大上的,比如Two Sigma,博士進去第一年估計就有30萬美元,過幾年升個svp估計就有100萬美元以上,這些都是比較正常的路徑,我還沒把升MD的算進來呢。

人家為啥錢多,貌似收益也不咋的,比如據報道,雖然規模擴張迅速,對沖基金在2016年的收益相對卻並沒有多麼令人眼前一亮。追蹤對沖基金收益表現的HFRI對沖基金加權綜合指數在2016年上漲5。57%,未能跑贏同期標普指數12%的漲幅。就連LCH Investments榜單列出的前20強對沖基金,也有不少在2016年未取得正收益。如著名的索羅斯基金就虧損了10億美元,另一位對沖基金大佬John Paulson的 Paulson &;Co更是虧損高達30億美元。彭博分析,這20家對沖基金在2016年的平均收益率僅有2。6%。

為啥收益跟國內銀行存款利率相當的對沖基金,裡面做量化收入會這麼高?其實關鍵在於這些公司管理規模很大,而核心人員卻並不多。

比如Two Sigma,管理規模470億美金,裡面的quant只有60-70人,雖然還有很多其他人員,但量化是核心職位,跟業績直接掛鉤的,其他更多是拿市場化的薪酬,跟業績無關,其實裡面的quant類似於國內的投資經理的角色。470億美金分到60多人,每人也有7、8億美金,相當於國內管理50億人民幣的規模,光是管理費就有不少了。

如果國內一傢俬募的量化能管理50億人民幣,我們計算一下他能獲得多少收入:能募集50億的大機率是銀行的錢,銀行客戶風險偏好極低,年收益算10%吧,回撤2%-3%;這樣是50億×10%=5億的收益;然後銀行的議價能力高,只分15%給私募,那就是5億×15%=7500萬;然後私募分到個人是20%,就是7500萬×20%=1500萬,有些公司還有管理費提成,但很多公司沒有,就先不算了。因此,如果一個國內的量化,他有圖西格瑪的量化相當的管理規模的話,他的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

問題是國內很多老闆,自己募集資金的能力很差,卻很喜歡招人。沒多大的規模招一大幫人,每人給很低的工資,廣州估計才幾千塊錢,深圳一萬塊錢,這種私募挺多的;好一點的私募,可能也才兩三萬的月薪,卻招了很多人,為啥不能3個人的工資合到一個人身上呢?這樣可以招更牛逼的人,產出遠在原來3個之上。

高頻也一樣,像著名的virtu financial,184個人管世界兩百多個市場,國內期貨就4個交易所,最多配4個人了不起,很多公司卻幾十號人,很多人一年的pnl也才兩百來萬人民幣,雞肋啊。。。

所以說,下次你領導跟你說要招人的時候,直接跟他說,“不要招新人了,有這錢給我加工資吧,這樣我工作更有動力”。

有時間可以聽聽我的高頻交易知乎live,7月26日星期三晚上9點:

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標簽: 50  量化  對沖  2016  私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