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道德經》第30章 “不”字的妙用——《老子》本章的:不(fǒu)、不(bù)、不(pǐ)

作者:由 詣心之煮茶品老子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12-04

上一章,《老子》講:身為君王,“將‘欲’取天下而為之”,是行不通的。因此,有道的君王在行使國家權力的時候會摒棄私慾。

那麼,夾雜著“欲”的君王,在行使國家權力的時候是怎麼做的呢?

本章就講到:君王欲彰顯自己有實力威振天下,不惜國力,動用武力到處征戰。長時間征戰,以至於大部隊回到駐地的時候,荊棘都長出來了。歷史的規律就是: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為了組建龐大的軍隊,須從民間抽調大量的青壯年男丁。這必然導致勞動力急劇下降。對於當時的農耕社會來說,喪失大量勞動力,必然導致大量農田荒蕪;長時間維繫一支龐大的軍隊四處征戰,須耗費大量糧食和財物,並增加運輸成本。這些無盡的軍費開支,又必然加重百姓負擔。

大量荒蕪的農田,次年必然沒有糧食收成。糧食減產,就意味著有人要捱餓。大軍持續征戰,百姓賦稅還會持續加重。老百姓捱餓、交不起賦稅、還要到戰場去送死(補充因死傷而短缺的兵力)。活不下去的人迫於生計,要麼為盜、為賊,要麼起來造反。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甚至流離失所、賣兒賣女,終有甚者不得不易子而食……

社會動盪,必然威脅到政權的穩定。

因此,《老子》講:“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在歷史的教科書中我們看到,戰國時期,擁有著名的魏武卒和龐涓、在位52年、四次稱王、歷盡興衰的那個魏惠王,他和他的魏國所經歷的,與本章《老子》所描述的情況就非常吻合。

因此,河上公將本章命題為《儉武》,概括了本章儘量少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中心思想。

讓我們一起來品讀原文:

附 【通行本】(河本)儉武

以道佐人,

主者

¹不(fǒu否)。以兵強天下,其事好²。

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者,

果而已³

,不(bù)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pǐ否)。道不道,早已。

注:通行本河本與王本同,不另做譯。

1。主者:作主的人、主事的人,專指一國之君

2。好:完成;完畢

3。果而已:有結果就罷了、達到目的就罷手

譯文:

用道來幫助人,被君主否決了。用軍隊在天下逞強,這件事辦完了。

軍隊回到駐紮的地方,荊棘已經都長出來了。龐大的軍隊走後,必有年成很壞莊稼欠收的果報。

高明的做法是,獲得稱霸天下的結果就行了,不冒險使用武力的方式獲取。獲得稱霸天下的結果卻不自大,獲得稱霸天下的結果卻不征伐、獲得稱霸天下的結果卻不自滿。得不到稱霸天下的結果就算了,獲得稱霸天下的結果卻不強求。

事物壯大就會衰老,這就是“否”(pǐ)的道理。走

“否”道

,趁早算了吧。

下面是王本。我們特意將王弼這個版本在斷句上與河本做了一些調整。供大家參考:

附 【通行本】(王本)

以道佐

人主¹

者,不(fǒu否)。以兵強天下,其

事²

好。

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qiǎng)。

物壯則老,是謂不(pǐ否)。道不(pǐ否)道,早已。

注:

1。人主:舊時專指一國之主,即帝王。

2。事:指事君者、為君王謀事的人

譯文:

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被君主否定了。用武力來強取天下,持這種觀點

事君的人

被君主認同。

征戰天下的軍隊回到駐紮的地方,荊棘已經都長出來了。大肆征伐之後,必定遭遇災年。

奉行善道的人,有取得天下這個結果就行了,不冒險使用武力的方式獲取。得到天下不必自大、得到天下不必征伐、得到天下不必自滿。如果不得不把天下收服,得到天下也不能是強迫的結果。

東西長大就開始衰老、走向死亡,這就是“否”(pǐ)的道理。沿著

“否”道

走,趁早停下來吧(行不通的)。

分析:

《老子》講:“物壯則老”。

我們都知道,事物強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衰亡。

其實,任何事物有生就必然有滅。從生到滅的過程,是自然規律,事物生滅的運動軌跡也合於道。

在整部《道德經》裡,反覆多次以不同的方式提到過這個道理。

那麼,《老子》把這個“物壯則老”的規律叫什麼呢?“否(pǐ)道”(“不道”)。

本章全文有三個“不”字,結合上下文意思,除了“不敢以取強”這句話中念“bù”以外,其他地方都應該寫作“否”。大家都知道,“否”是“不”的通賈字。

第一句“以道佐

人主

者,不”,這裡的“不”應該念“否”(fǒu),否決、否定的意思。

後面“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這句中,兩個“不”都念“pǐ”,否極泰來的那個“否”。文中是壞、變壞的意思。

“是謂否”,“否”形容詞活用成動詞。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這就叫做(東西)漸漸變壞(的道理)”,換句話說,“這就叫做走向滅亡”。

“道否道”,即:遵循變壞的軌跡、在變壞的軌跡上執行、走在走向滅亡的道路上,也就是走“否”這條路,或者說沿著“否的軌跡”走。這兩個“道”,第一個理解為“走…道路”,或者說“沿著…走”。第二個“否道”,是指“否”的軌跡、“否”的路線、“否”的路徑。《周易》第十二卦為“否”卦。“天地否”,意即天地之氣不交不通。這個“否”,是指“閉塞;阻隔不通”。

“物壯則老”。因為“壯”和“老”,都是這個“物”自己的發展過程。成熟、壯大的進度越快,到達巔峰就越早,一旦到頂、不能到達新的高度,就開始走下坡路、開始衰變了。因此,《老子》說:“是謂不”。即:“物”的這個成長衰亡的過程,也可以說是這個“物”自己要走“否”道,是“物”走在自取滅亡的道路上。

“物壯則老”,事物壯大就會衰老。言下之意就是,到達巔峰以後,能走的路只有下坡路。也就是說,要麼停滯不前,要麼就只能走下坡路。

因此,《老子》叫停,“早已”,即趁早還是算了吧、早點停下來吧,也可以譯成“死得早”。

因此“道否道,早已”,也譯作“走不通的路,趁早算了吧”。

讓我們來看看更早一些的版本:

附 【帛書。甲本道經】

以道佐人主,不(fǒu否)。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

還師之】所居,楚朸(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

得已居,是胃(謂)【果】而

強。

物壯

老,是胃(謂)之不。道不道,

(早)已。

注:帛書甲本殘缺較多。僅作為參照用。

附 【帛書。乙本道經】

以道佐人主,不(fǒu否)。以兵強

天下,其事好。

還師之所處,荊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勿矜,果而

伐。果而

得已居,是胃(謂)果而強。

物壯

老,胃(謂)之不(pǐ否)。道不(pǐ否)道,

(早)已。

注:帛書乙僅作為參照用。譯文同帛書修訂版。

【帛書本(修訂版)】

以道佐人主,

(fǒu否)。以兵強

天下,其事好。

還師之所

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

毋以取強焉

。果而

驕、果而勿矜、果而毋(勿)伐。果而勿得已居,是謂果而

強(qiǎng)。

物壯

老,是謂

不(pǐ否)。道不(pǐ否)道,早已。

譯文:

以“道”輔佐君主的人,被君主否決了。用軍隊到天下逞強,持這種觀點

事君的人

被君主認同。

在天下到處征戰的軍隊回到駐紮的地方,荊棘都長出來了。

奉行善道的人,“天下”是結果罷了,決不用武力的方式獲取。得到天下決不自大、得到天下不要自滿、得到天下決不要武力征伐。平定天下出於不得已、才讓自己居於那個位置,這就是所謂得到天下卻不是強迫得來的。

事物壯大了就開始衰老、走向死亡,這就是“否”的道理。沿著“否”道走,趁早算了吧。

附 【簡本。甲】

以道佐人主者,不(fǒu否);欲以兵強於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譯文:

以“道”輔佐君主的人,被君主否決了;私下裡想用軍隊到天下逞強。

奉行善道的人,“天下”是結果罷了,不必以武力的方式獲取。得天下而不征伐、得天下而不自滿、得天下而不自大,這樣做叫做把天下收入囊中卻不強迫,這樣為君主謀事的人才好。

小結:

我們看到,從簡本到帛書,最後到通行本,本章的內容有一個逐漸遞增的過程,語氣也有變化。

簡本中,我們只看到懇切地規勸(“善者…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帛書中,我們已經讀到窮兵黷武以後慘絕人寰的描寫(“還師之所

,楚棘生之”)。語氣也有了“拼死諫言”的意味(“物壯

老,是謂

不),還放出了“道不(pǐ否)道,早已”這樣的狠話。要知道,在《老子》帛書問世的那個年代,咒君王早死(“早已”),那是死多少遍都不為過的。即使不追究“早已”之罪,敢說君王所作所為是“道不(pǐ否)道”也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啊!

因此,智慧如《老子》,就把要說的話講給有道的君王聽、講給能懂他的君王聽。因此,才有了帛書和通行本當中《老子》的“不(fǒu)、不(bù)、不(pǐ)”,在有意無意之間,把最直白的話埋在這個“不”字下面。也正是這個原因,一輩輩人口口相傳的誦讀中,才有了所謂“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這種不背離原意、又不痛不癢的版本。

呵呵……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老子》,在憂國憂民之餘,還不忘殷切地注視著歷史長河中的我們,然後,突然一隻眼睛對我們眨了眨,露出一絲狡黠的笑容,說:“你懂的…”

標簽: 果而  天下  物壯  帛書  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