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作者:由 西樓飲月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1-07-04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

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

最無辜,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中原蹙;豈不念,徽欽辱。

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

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風波亭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的這一首《滿江紅》,說的是南宋朝廷的一樁公案。公元1142年初,南宋中興名將岳飛慘死於風波亭中。一同遇害的還有他的兒子岳雲和部將張憲。

岳飛被捕後將要問斬時,韓世忠問秦檜岳飛所犯何罪。秦檜說,岳雲鼓動張憲造反的信雖然找不到了,可“其事體莫須有”。

莫須有的意思是大概有吧。這樣模稜兩可的理由,能夠用來誅殺一代名將、抗金英雄,說明這裡面的水,是很深的。

關於岳飛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是因功高震主而死於趙構的猜忌的;有說是因戰力彪悍致金人畏懼而以內奸秦檜殺之的。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他究竟是死於何人之手呢?

秦檜殺岳飛?

對於秦檜殺岳飛之說,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金人忌憚岳飛,必欲除之而後快。因此逼迫秦檜殺掉岳飛。甚至說金人議和的前提條件就是必殺岳飛。實際上我以為,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秦檜跪像

其一

,岳飛及其麾下軍隊的戰鬥力確實不弱,但遠沒到令金人震恐的程度。既然雙方有心議和,岳飛的存在就不再對金人構成威脅了,除之何益? 如果說金人詐和以除岳飛,再圖攻宋。那麼岳飛死後金人應該馬上揮師南下,而不會有紹興和議後二十年的和平了。

事實上,金人慾除岳飛的說法並不見諸於正史,而是來自岳飛的孫子岳珂。他在自己編寫的《鄂工行實編年》中說金國大將金兀朮曾經寫信給秦檜(“兀朮遺檜書”)說,:“必殺飛,始可和”。我以為,這裡有拔高岳飛歷史形象之嫌。

岳珂在書中極力暗示,假如岳飛沒有冤死,他是可以直搗黃龍、恢復中原的。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歷史學家鄧廣銘早已指出,岳飛在朱仙鎮以500騎兵敗金軍10萬以及因12道金牌撤軍,以致功敗垂成等故事均非史實、純屬虛構。根據宋史的記載,公元1140年岳家軍的北伐的確取得了一些勝利,不過戰果其實頗為有限,並未對金軍造成根本性的打擊。不存在金人因懼怕而必欲除岳飛的可能。

反過來講,假定岳飛的確有直搗黃龍的實力。宋高宗又何必要聽金人擺佈? 就算擔心岳飛攻下金都,迎回徽、欽二宗。難道他就不知道以岳飛壓金人簽訂城下之盟(

趙構能在朱仙鎮召回岳飛,說明岳飛是挺聽招呼的,不會抗旨

)?明明具有壓倒性的優勢卻非要自毀長城向金人納貢稱臣,那隻能說趙構智商著急的程度堪比司馬衷了。所以,我以為,並不存在秦檜為金人殺岳飛的可能。實際上,如果沒有高宗的幕後支援,秦檜有沒有能力搞定岳飛這種級別的大將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岳飛手跡

其二

,不少人將殺岳飛之罪全部算到秦檜頭上,是因為他們認定秦檜是金人的內奸。這種說法的依據在於秦檜曾經做過金國的俘虜,最後逃回,許多人認為這個“逃回”是值得懷疑的。

應該說,這個懷疑是站得住腳的。

秦檜在金國的時候,曾經在權臣完顏昌手底下幹事。這個完顏昌在金國的上層中,屬於“主和“的那一部分人。當初正是在他的建議之下,金太宗才立了劉豫為帝。其目的是要在宋金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帶,由劉豫去對付宋人,避免大金直接與南宋發生衝突。

但此時的南宋正處於上升期,名將輩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等四人。這四人後來並稱”中興四將”,戰鬥力相當彪悍。

劉豫顯然無法抵擋宋軍的進攻,金國不得不屢次出手相救,早已不勝其煩。

劉豫這枚棋子失效,讓完顏昌陷入了被動,飽受政敵的攻擊。原本是想養一條看門狗,結果自己倒成了看家護院的,這樣的戰略就是一個笑話。

於是,完顏昌動起了廢掉劉豫的心思。

他打算將劉豫的地盤送給南宋,以此換取趙構的感激和承諾,停止雙方的征戰。

這個時候秦檜被金主送到完顏昌的賬下,令他心花怒放。二人雖然來自兩個敵對的國家,但卻“志同道合”,都主張以土地換和平,讓宋金止戰。

在這種情況下,

完顏昌安排秦檜“逃回”南宋,是非常有可能的

。從後來完顏亮把持金國朝政後宋金兩國的和平程序來看,

完顏昌與秦檜之間極有可能曾經達成過某種共識

但是在岳飛蒙冤之時,完顏昌早就做了金兀朮的刀下之鬼。而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金兀朮等人認為他與南宋所籤的和議“賣金”。

秦檜在“盟友”已經不在的情況下,實際上已經沒有通金的渠道和必要了。

高宗殺岳飛?

宋高宗殺岳飛的理由,大體上有四種說法:

一、殺岳飛以促和

如前所述,

這一點是不成立的。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岳飛塑像

實際上,殺岳飛之時宋金和議已經基本達成。而這其實也是高宗敢於向岳飛動手的原因。有了外部的和平才有可能著手解決內患。要知道處死岳飛是可能引發兵變的。趙構應該不會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冒此風險。

實際上,岳飛也並非和平的障礙,他沒有抗命伐金的歷史記錄。與堅持到最後無奈撤軍的故事不同的是,實際上岳飛撤軍的確切時間是紹興十年(公元1840)年七月二十一日,而此時其他諸大將中只有張俊已經回師。其他如韓世忠、劉琦都在奮戰之中,楊沂中甚至尚有進軍計劃,只是在宿州(今安徽宿縣)受挫後才渡淮南歸。如果撤軍是趙構的意思的話,說明岳飛還是聽招呼的,儘管內心不一定認同。

總體上來講,紹興十年南宋將領們的軍事行動是在執行趙構以戰促和的戰略構想,也就是在談判時能有個籌碼在。但是議和本身是必然的,不存在殺掉主戰派以尋求和談的需要。

二、害怕岳飛北伐成功,迎回徽欽二宗(事實上此時徽宗已死,只剩下欽宗一人),是以殺之。

文徵明在其詞作《滿江紅》中所表達的正是這一觀點。

這是一個聽起來很有道理實際上全無可能的臆測

前文說到岳飛並沒有抗命伐金的記錄。紹興十年的北伐,高宗的目標是以戰促和,即便是最為激進的岳飛,目標也止於恢復故都汴梁,直搗黃龍從來都沒有提上日程。更何況,如果沒有高宗的首肯,其他如韓世忠等將領是不會配合岳飛的。就算他不顧高宗的反對出兵、孤軍北伐,別說黃龍,連汴梁的影都摸不到。

試問高宗怎麼會為了子虛烏有的事殺掉手下的重臣?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岳飛坐像

就算岳飛北伐成功迎回欽宗,對於趙構來講也頂多只能算是一個“麻煩”,而不是致命的威脅。

要知道,趙構南渡之時,身邊僅有親兵一千餘人,最後能夠守住半壁江山,實非易事。說他是開國之君也不為過。在南宋內部,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全部都是趙構自己的班底。而他的父親和哥哥不過是南人心目中的兩個熊包而已,與後世上演奪門之變的明英宗不可同日而語,沒有可能威脅到趙構的地位。

可以斷定,如果欽宗被送到臨安,他命運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結局只能是被軟禁終老。

趙構不可能為此殺掉岳飛,以絕“後患”。

三、岳飛干預立儲犯了君忌招致殺身之禍

這一點同樣不能成立。

關於岳飛干預立儲一事,大體經過是這樣的:紹興七年(公元1137)秋,岳飛獲悉金人要將欽宗的兒子趙諶送到京闕(這個京闕一說是故都汴京,一說是當時南宋朝廷所在地建康),這個趙諶曾在靖康元年被冊封為太子,是個正經百八的皇位繼承人。如果此時回來,確實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因此當岳飛奉詔到建康見駕時,給高宗上了一個密奏,強調要“正國本以安人心”。高宗聽後很不高興,沉著臉對岳飛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這話說得比較重,敲打的意味很濃,岳飛未敢再復多言、戰戰而退。但是從公開的史料來看,此事並未在兩者之間形成芥蒂。其後二人的書札往來頻仍(

趙構一共寫過數百封親筆信給岳飛,1137年後的信件也不少

)、君臣知遇的味道仍然很濃。事實上,岳飛上奏建議立儲的第二年(1138年),趙構還曾讓他入宮面見皇養子趙瑗(也就是後來的宋孝宗趙昚),足見他對岳飛並未產生擁立新主之類的猜忌。

四、殺岳飛是政治需要

在我看來,這個判斷是很靠譜的。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宋肇始於唐末五代之亂,自太祖起就對武人極為戒備,規定直接領兵的將帥不得參與軍政大計。武將雖然待遇優渥但地位較低,需要受主管軍政的文官節制。這種以文制武的傳統無疑深深植根於趙構的心中。南宋初期,軍隊大多數是在戰爭中崛起的私人武裝,常以X家軍之名為世人所知。它們有相對獨立的財政系統,效忠的物件往往是軍隊主帥而非皇帝本人。因此有不少將領擁兵自重,不聽指揮,甚至存在反叛的可能。建炎年間的“苗劉兵變”和紹興年間的“淮西軍變”就是此例。

苗劉兵變: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趙構率領群臣一路南逃至杭州。此時苗傅、劉正彥二將因為不滿趙構的兩個寵臣康履和王淵,發動兵變逼迫高宗退位,立其幼子趙旉為帝,由隆祐太后垂簾聽政。兵變一個月後被平息。

淮西軍變: 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八月八日,南宋軍隊原隸屬劉光世所部的統制官酈瓊、王世忠、靳賽等發動叛亂,殺死監軍官呂祉等人,帶領全軍四萬餘人,並裹脅百姓十餘萬投降金人傀儡偽齊。

面對不受皇權節制的軍隊,高宗肯定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同時,各自為政的地方武裝也造成了軍令不一、協同不力的狀況,甚至出現過由於將領之間不和導致戰鬥失利的情況。例如紹興四年,金與偽齊聯合攻宋,高宗急令張俊與劉光世援助韓世忠。可張、劉二人卻徘徊不前,導致滁州失陷。後來高宗親自為三人說和,曉以國家大義,仍然無濟於事。如果說此次事件只是讓高宗有了整軍的緊迫感的話,紹興十一年的淮西之戰則讓高宗真正動了殺機。當時正值金兀朮大舉進兵,前線告急。高宗幾乎把全部家底都擺到了淮西戰場,以求阻擋金人南下。高宗連發十七道詔令,要岳飛即刻增援(“帝凡十七札,趣飛進兵”),可岳飛遲遲未曾發兵。不管有什麼樣的理由,在趙構看來岳飛拒絕執行自己的命令,三個月沒有做出任何動作,都有坐收漁利的嫌疑。而這個“漁利”很可能是趙構本人的性命。故此參知政事王次翁才會說:淮西之戰後,“上始有誅飛意”。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岳家軍泥塑群像

因此,一旦和平在望、有了喘息之機,高宗就可以騰出手來進行內部整頓。而當務之急就是要將兵權收歸中央。他採取的第一步是先將幾支軍隊進行整合,建立以皇帝為核心的行營護軍體制。再借柘皋之戰勝利的契機,任命張俊、韓世忠、岳飛為樞密使,樞密副使,明升暗降,上演南宋版的杯酒釋兵權。再將三人麾下的部隊分而化之,由偏、裨將統領,直接聽命於皇帝,成為朝廷的禁軍。

這個時候三大將作何感想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作為曾經獨霸一方的諸侯,內心的不甘肯定是有的。因此,我以為

岳雲授意張憲假託金人南侵,意圖讓他父親重掌軍權的舉動,很有可能確有其事(

此事在朝廷看來多少有點宋太祖陳橋兵變的影子

因此成了處死岳飛的檯面上的原因

。當然,無論此事是否為真,高宗此時都有殺一儆百的需要,以保證徹底掌握軍隊。而岳飛無疑是最合適的物件,因為他名氣最大而根基最淺。所以在分化了王貴等人後,高宗將岳飛以及岳家軍的核心骨幹岳雲與張憲一併拿下。最後羅織罪名將他們處死。此時岳飛的軍隊群龍無首,自然也翻不起大浪了。

所以, 真正要置岳飛於死地的, 是宋高宗趙構。秦檜只不過是充當打手,迎合他的意圖罷了。

金兀朮說“必殺飛,始可和”?岳飛之死原因可能與你的想象不同

公元1162年,剛剛登基的宋孝宗趙昚為岳飛平反。此時離他慘死風波亭已經過去了二十又一年。

江山依舊,英雄寥落……

標簽: 岳飛  趙構  高宗  秦檜  完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