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時光不負有心人: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作者:由 學思觀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2-10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丘

珍惜時光,與時俱進,自強不息,乃是中華優秀文化的強大價值基因,貫注於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成為中國人生命意義的一種偉大精神體驗。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

在時光之逝中,懂得歲月不等人的彌足珍貴;在光陰不捨中,體驗生命精彩的無愧無憾。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這一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追尋孔子的論說,我們就可從中感受到這一珍惜光陰、與時偕行而奮進不止的真知灼見,就會在其人生的體驗中感悟到生命不已的可貴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價值。

孔子的這一論說,出自《論語·子罕》,原文是: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由此,可以衍生出“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以及“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等思想主張。

孔子在簡略的言語中,透露出對生命意義的深切感悟,彰顯了珍惜時光、珍重生命莊嚴意義的價值領悟和人生體會。

它旨在告訴和啟迪我們:人生旅程短暫,是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匆匆過客,還是惜時如金讓生命綻放精彩的絢麗?這是一道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人生課題,需要儘早做出慎重的思考和價值抉擇。

觸景生情:川流之逝,不捨晝夜,往而不可反。

水之流逝,猶如天地之生化、變化一樣,是往者過,來者續,而無一息之停,無一瞬之止。人生光陰之流逝,又何嘗不是如此?觀水之流而知時光的流逝,豈非人間萬物無非學問的學無常師?對於人生來說,萬物之道無不可為師資以自得。

孔子以此“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千古名句,既在警醒、勉勵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論語·述而》),又在勸勉有志於道的學者,要時時省察人生之修為,珍惜短暫易逝的生命,有所作為而無留遺憾。

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論說中,我們既可感悟到歲不我與、惜時如金的人生體驗,又可領悟到“純亦不已”(《中庸》)的修為之誠。人的一生,只有修為心性而誠其意,做到好善如好色,惡惡如惡臭,方能有至誠不已之人生境界。

孔子見水之流逝,非只是陶冶情趣、心境,更在領悟和體會其人格性之品德,而反鑑自己內心的堅守。從心與萬物為一體的心學上言,天下無性外之物,“不捨晝夜”者豈必川哉!積善成德鍥而不捨的修為之功,就如川流的不捨晝夜。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來,“‘君子以自強不息’,是用天德,不是法水。水之‘不捨晝夜’,是他得天德一分剛健處。逝者,天德之化跡也,於水亦有,於人亦有。到水上,只做得個‘不捨晝夜’。於人,更覺光輝發越,一倍日新。”(《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子罕》)萬物一體,基於人為天地立心。天地萬物之德,即是人的心性。

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語境中,天為萬物之總名,萬物體現天道之精髓。察識於水之流,可以知天之化;知天之化,則可以知人生生不息之性,“天命之謂性”(《中庸》)。見水之“不捨晝夜”,實是見人之心的“純亦不已”。

人生感悟:為仁弘道的使命在己,當自強不息。

在“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感悟、領悟中,可以體察到人生當自強不息、珍惜時光,而不可蹉跎歲月的人生意義。人生修為,就如川流一樣,只有日積月累,不斷進步,方能達致士君子的人格理想和聖賢的功德境界。

人生修為的“不捨晝夜”,便是自強不息的奮進精神。“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人生修為的主動權和決定權,在於我的心思主意,而不在於人的強加。止是我的價值選擇,進也是我的價值選擇。

人的一生,只有自強不息,修為不止,功為不怠,方能積少成多,而積善成德。人生進德修為的功夫,若為山九仞,而功虧就在一簣,失之一簣則不就;又若平整土地,貴在勞作不已,有志者事竟成。“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孟子·盡心上》)中道而止,半途而廢,則將前功盡棄。

聖人的精神之運,就在“至誠無息”(《中庸》)之中。對於人來說,既往之不息者容易做到,而方來之不息者則難以達致,因為這需要日日新的拼搏精神;久而不息者容易做到,而愈久愈不息者則難以達遂,因為這需要功成不居、功為不貳的德真修為。

人的一生中,若無有至誠不息之純心,則必是乍勤乍怠,乍作乍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和一曝十寒的成語,便是對此的形象譬喻。只有不息於內心而真誠,方能不息於外而進德修業不止,日新而富有。

聖賢之心,或如天之運,“純亦不已”;或如川之逝,“不捨晝夜”。此兩者的價值意旨,皆是進取精神上的奮鬥不息和恆一無間。人生雖有精力盛衰之時,然若能壯志堅毅而始終勿貳,則何嘗有老少之銳惰、窮達之榮悴?時光不負有心人。收穫的成功、成就,便是對珍惜時光、勤奮趕路的最好報答。

生命領悟:學不可已,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人生的自強不息,在於有志氣。氣稟於志,志立於學。先有堅忍不拔之志氣,方有學而不已的進學精神。有進學不已的精神,方能在學習的陶冶心靈和拓展心境中,堅定人生奮鬥不止的信念。

在學習的進取上,孔子以自身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自強不息精神,以及“學而不厭”(《論語·述而》)和“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的高雅樂趣,深刻詮釋了至誠不息的價值意蘊。只有對好學樂學的生命切身體驗,方能有“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人生感悟。

人生修為的“不捨晝夜”,體現在學問之道上,乃是日日新的進學不已。“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論語·子罕》)孔子最得意弟子顏回(顏淵),之所以能夠在進學上“不惰”,就在於心悟而力行,日新不輟。對此,孔子稱讚其是“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進學而不止,乃能積德無疆。

在人生的自我勉勵上,孔子又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的論說,道出了拼搏進取的生命價值和意義。在這一論說中,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谷曰實。以此為喻,足見人生的修為,貴在自勉自強,不可懈怠有間。

在孔子看來,“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對於人的一生來說,只有自少年而進學,及時勉學不輟,方可達至品學兼優的地步。後生之可畏,乃緣於其能夠珍惜時光,而奮進不息。若是荒廢光陰,虛度年華,則四、五十歲必是無所立、無成名,令人失望。

每個人,當你全身心投入事業和工作,希望有所建樹時,便會油然而生出時間過得真快而壯志未酬的感覺;當你焦急想做好一件事和完成一項任務時,就會驀然而有時光流逝太快而總覺時間不夠用之喟嘆。當你蹉跎歲月而渾然不覺,逮至回顧和總結自己匆匆過客的經歷,難免會有惋惜和遺憾之情。

對歲月和時光的珍惜,或者說惜時如金、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念,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關注和探究的重點話題。文人墨客更是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讓人警醒和深思:

比如,“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杜秋娘《金縷衣》)

又如,“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歌》)

再如,“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長恨離亭,淚滴春衫酒易醒。”(宋代晏殊的《採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

時光不負有心人,而有心人也定不要負時光的彌足珍貴。“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人生意義,就在於此……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