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如何練就超強學習能力

作者:由 徐蓓蓓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1-10

很多人覺得學習單單就是接納新事物的能力,實則不然,

學習能力其實是各種能力綜合起來的一種體現

如何練就超強學習能力

理解能力

在課堂上老師講一遍就能聽懂並且還能夠應用起來的能力。

內化能力

理解並內化知識的能力確保你接收任何知識不會是走馬觀花,看過就過了,而是會轉化成為讓自己使用的知識。

分析解決能力

運用框架分析問題的能力則保證了你面對任何一個困難都能拿出一個“套路”來應對。

好的心理素質

能讓你從三分鐘熱度過渡到做完一整件事。

各種能力綜合起來才能讓你面對難題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練就超強的理解能力

這是美國的一位學者在1946年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

透過五花八門的方法學習後,一週後得出人對不同學習方法的知識留存率

如何練就超強學習能力

聽講效率最低

聽講是所有方式中效率最低的,然而是我們十幾年求學生涯中運用最多的。

主動學習更加有效

隨便一種主動學習的方式都比被動學習的任何方式來得有效

教授給別人這個留存率最高的方法

,被一個神人發揚光大了,那就是費曼,所以也稱作費曼學習法。

費曼小時候曾認為:思考不過是內心的自言自語。但是與朋友的一次對話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費曼的朋友問他“你知道汽車曲軸的形狀極其複雜吧?既然你覺得思考是自言自語,那你在自言自語的時候,是怎麼描述這形狀的?”

至此,費曼才發現,語言才是思想最強有力的表達,如果你描述不出來,那麼就是不懂,於是著名的“以教為學”法就誕生了。

要說“以教為學”法最鍛鍊的是哪一方面的學習能力,我認為是理解能力。費曼自己就是個例子:

據說他可以在短時間內理解任何一個他所不熟悉的領域中的概念。

費曼的超強理解力秘訣分4步:

① 找一個你需要理解的核心概念。

② 找一個對這個概念毫無基礎的人。

③ 用盡量最簡單的語言讓他聽懂。

④ 如果你講不通順,回頭重學,如果他聽不懂,說明你理解的不夠深。

遺憾的是,這個秘訣不太實用。比如有時候你需要掌握的東西不是一個概念這麼簡單,其次,這個毫無基礎還願意一直聽你說話的人也實在是不好找。

學習更多的時候是一個人孤獨的旅程,沒那麼好的條件有個人和你鑽研同樣的東西,兩人能時不時交流一下,更沒有誰身邊動不動就是各種學霸可以給你指點。

那麼以教為學法是不是就用不了了?自己一個人學習註定只能用那四種被動學習法嗎?有沒有簡單的,高效率的方法可以為我所用呢?

再仔細看看“學習金字塔”圖,發現了什麼?

上面的四種被動學習方式:聽講(耳朵)、閱讀(眼睛)、視聽(眼睛+耳朵)、演示(眼睛)全是眼睛和耳朵的工作,也就是純粹的資訊輸入。

而下面的三種主動學習方式:討論(嘴巴)、實踐(手)、教授給他人(嘴巴+手)則全部是嘴巴和手的工作。

討論意味著你首先能產生自己的想法,接著你能夠組織語言說出來,你還得有自己的觀點和理由反駁別人說得對不對。

實踐更明顯,你要讓手跟著自己的腦子一步步走。

教別人是最難的,你要嚴謹的邏輯,通順的表達,隨時準備答疑解惑……

這些全是將你腦袋裡的東西挖出來呈現給外界,也就是資訊的輸出,也就是“主動學習”。

這些方式都需要你主動參與思考。

眼睛+ 耳朵——資訊的輸入(被動)

嘴巴+ 手——資訊的輸出(主動)

所以說,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的過程,簡單點說就是看進去的能不能寫出來,聽的懂的能不能講出來。

很簡單,只需要兩個步驟

① 將你認為重要的知識,用你自己的話總結出來+把它們寫下來。

自己的話+不許用原材料的話

自己的話+不許用原材料的話

自己的話+不許用原材料的話

為什麼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的效果差異可以這麼大?雖然沒有人專門的研究過,但我個人認為,在於學習效果可否直接測量。填鴨式學習之所以低效,在於它的學習效果無法體現,不像你往一個空杯子裡注水,杯子裡的水有多高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你看的、聽的東西到底懂了多少,自己也不知道,老師也不知道。

但是主動學習就不一樣了,看過了聽過了不算,能不能寫出來,能不能講出來,幾斤幾兩馬上見分曉。

每晚睡前,把今天的筆記講給自己聽

可以很小聲,像是自言自語一般,但是你一定要開口發出聲音。什麼時候說話磕磕巴巴的,要停下來想一想才能接上,或者講著講著把自己講尷尬了,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多試幾次,你會愛上這種感覺。這是以教為學法的核心,敢於開口才能得到門道。

練就超強的內化能力

要學的、想學的知識太多了,

如果學習就像不停補鈣但身體卻無法吸收一樣,那麼付出的精力和時間就會與收穫不成正比,那麼你的時間就會白白浪費。

如何練就超強學習能力

學習新東西固然重要,但是內化知識、記憶它們顯然更加重要。

這裡安利幾個記憶的技巧: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在第一部分練就超強的理解力裡面說了,將每天所學知識提煉出來、寫出來、講出來是種很高效的學習方法,至於什麼時間完成這項任務就很講究了。

我們幾乎每個人都聽過艾斯賓浩遺忘曲線,這是我們記憶效率最直觀的展現,但很多人嫌麻煩寧願不用。推薦一個記憶App艾賓浩斯複習筆記。

自行建立筆記,可以是每天的學習內容

。然後根據軟體提供的艾賓浩斯複習模式來複習。

選擇睡前這個節點

我們人類有兩種思考模式,

一種是專注模式,一種是發散模式

專注模式屬於死盯某個點絞盡腦汁地運用嚴謹的邏輯來思考,發散模式則是大腦各個部分神遊、串門,孕育某一刻的靈光乍現

。所以專注模式像是一塊一塊地壘磚頭,發散模式則像磚與磚之間的水泥。

睡眠對於學習的影響是巨大的。

白天大腦會不停地產生毒素,夜晚身體則會沖刷大腦的毒素,並且強化重要的資訊,清除不必要的垃圾資訊。所以睡前鞏固一遍知識,雖然你沒有察覺,但是大腦會幫你回顧白天所學的知識。不妨試試將複習的時間調整到晚上

晚上在腦海中給自己“放場電影”,讓發散模式在睡夢中幫你鞏固。

視覺想象記憶法

記憶的方法有很多,比喻法、口訣法、編故事法等等,不勝列舉。

但是這些方法並不實用,因為每個都需要很巧妙的聯絡,並不是所有知識都可以找到這麼巧的記憶方法,也不可能專門去給每一個知識點單獨設計。

要求不那麼高的,還有一種視覺想象記憶法。就是把你整理的知識,以“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形象的圖示、發散式的圖畫結構、豐富的色彩可以更加刺激我們的大腦。會畫簡筆畫的那當然是天時地利人和,不會畫簡筆畫的,畫思維導圖也是可以的。

要知道,內容相同的兩本書,一本純用文字寫,和一本視覺效果更好的漫畫書,絕對是漫畫書讓你看得更津津有味。所以嘗試一下把你每天的精簡知識點由字改為“畫”。

練就超強的分析解決能力

如何練就超強學習能力

掌握事物的系統,瞭解它的規律,就可以借用這些規律解決問題。比如你瞭解人體系統的規律,可以對症下藥來治療。

① 界定問題

俗話說,能把自己的問題描述出來,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如鯁在喉又不知道自己在急什麼,比如說總覺得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不足,又無從下手,很容易憋出內傷。要想彌補自己不足的部分,首先要清晰的定位出自己不足的部分。

比如:

我看書太慢,一小時只能看5頁。

我現在還不能達到脫稿演講的水平

……

準確地描述自己的問題,才能有處發力。

秘訣:將非量化、模糊化、有歧義的問題描述轉化為可量化、可例證、清晰化的問題描述。

② 分析問題

任務類問題——屬性上入手

你揀到一個裝備,是不是頭一眼就是看它的各種屬性?如果遇到一個問題的第一想法也是看它的屬性,很多事情在一開始就簡單了。

舉個例子,我這一次月考要進入班級前10名。

開始分析你的問題屬性

Why —為什麼我可以進入班級前10?

What— 我現在學習成績怎麼樣?

When— 什麼時候月考?

Who —前幾次考試班級前10名都是誰?

How —離目標還差多少,怎麼制定學習計劃?

How much— 我要花費多少時間進行復習?

這就是5W2H框架法,很多職場人使用,放在學習也適用

經常練習分析法,可以慢慢練就縝密的邏輯思維,從開始就可以比別人想得深。

現象類問題——找原因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找原因方法叫做5why分析法:針對一個問題點連續以5個“為什麼”自問,探究問題的根本原因。但不規定一定是5個,可以是三個,也可以是7個,問到無可再問為止。

舉個例子,自習課上玩手機,用5Why法如何找到根源?最後總結髮現是在家環境太安逸,無法專心,所以一放假就會到附近圖書館自習。

如何練就超強學習能力

最先想到的原因往往是最治標不治本的。所以先列舉多幾個,針對一個很小的問題點,打破沙鍋問到底,才能找到關鍵所在。

③ 解決問題——框架法

情況一:如果你正在做某件事,需要各種能力的組合。比如你要準備一場演講,需要你的口頭表達能力,需要你的文筆能力,需要你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你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你想從各個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但是一下子又想不全具體有哪些方面可以著手。

表達能力好像要提高啊?文筆能力也要提高啊?臨場反應能力也該具備一點吧?知識積累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這麼多方面都有待加強,到底從哪開始呢?

情況二:英語是你的短板,長期困擾你,現在已經高三了應該如何提高英語成績?

面對複雜的問題,如果覺得這方面好像有點靈感,又有一點想法,但想做又不知道從哪方向著手,可以用框架法來分析。也就是將所有可能的情況都梳理出來,逐條分析。

從已知的框架中選擇套用

其實很很多事情已經有了完整的框架,比如英語高考大綱,英語高考範圍已經圈定了,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對照著高考全方位檢查自己的能力跟考綱還差多遠。

自創一個框架

如果你面對的問題沒有一個很好的框架可以現成套用,那麼就必須自己創造一個。

若非不得已,最好不要自己創造框架。因為框架的每一條路徑都是由你自己創造,受限於自己的知識廣度,很可能你提供的可能性不全,或者某一條分支是錯誤的但是你沒能力檢查出來。

所以創造自己的框架千萬要謹慎。

第一步:將你可以想到的所有解決辦法列出來

列方法的時候千萬不要考慮可行性或者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過天馬行空,如果限制自己的想象力,所列的方法在心裡有所保留,就無法面面俱到地看待一個問題,這些被否認的想法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又繞出來,擾亂你的思路。

第二步:將這些方法按照某種邏輯進行歸類

將一組可能性劃分在同一類的時候,一定是按照某種邏輯。比如你將閱讀、聽講、記筆記、討論和跳舞歸為“資訊的輸入和輸出”一類明顯是不合邏輯的,因為跳舞太牽強。

邏輯關係很重要,如果不同枝幹上的元素重複了,那麼你在按照框架思考時就會出現理不清的情況,越想越亂。

歸類要遵循兩個重要原則:

① 分類依據必須是某種經得起推敲的邏輯。

② 分類必須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能用現成的就用現成的,實在沒有現成的再去自己動手構建,但是一定要謹慎。

練就超強的心理素質

其實每個人都有成為學霸的潛質,只是……大部分人面對學習時的心理都太過脆弱。比起智商上的較量,很多人其實敗在一些與智商無關的心理戰上。

有的人有了目標直接開始,有的人一拖再拖,這無關智商。

有的人遇到挫折擦擦眼淚從頭再來,有的人遇到挫折沉浸在沮喪中無法自拔,這無關智商。

有的人面對寂寞孤單可以咬牙忍受,有的人覺得無法忍受寒窗苦讀,這無關智商。

……

學習永遠伴隨著一場又一場的心理攻堅戰。

直面恐懼,戰勝拖延

拖延大都是被恐懼絆住了腳:

找一件你一直想做,但是一直都沒開始做的事,最好是你潛意識裡很懼怕的事(沒人會偷窺到你最害怕什麼,誠實地亮出你心底最慫的那件事吧),隨便舉幾個例子:不敢碰的五三練習冊、不敢碰的學習計劃、不敢開始的長跑……

接著誠實地問自己,為什麼你遲遲不敢開始,是否是你心底隱隱約約覺得這件事將會很難或者很花時間?

寫完這些理由後給自己一個25分鐘的番茄鍾,做事。

透過短短的25分鐘你就會發現,當自己的大腦開始運轉的那一刻,懼怕的感覺好像全都不見了。那些預期的困難,好像根本沒有出現或者也沒那麼不可解決。

實際上,絕大多數你想象中的困難,真的就只是你想象中的而已。恐懼所消耗的精力,往往比實際做一件事消耗的精力多得多。你的恐懼和壓力,在你開始做的那一瞬間,就會被擠出腦子外。

把“反拖延”變成一種新習慣:

每個喜歡拖延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劑解藥。可能是吃雞擼啊擼,可能是刷劇看電影,可能是抱著手機各種刷。

“想到學習”是一個紅燈訊號,每次出現想學習的念頭,大腦中感受恐懼和痛苦的部分就開始躁動起來。為了平息這種痛苦,大腦開始暗示你:我現在很難受,快做一些你平時會做的,馬上讓你轉移注意力的事!否則我會崩潰!然後你看似只是一時貪懶實則必然地走向玩樂。遊戲、短影片、快資訊,帶給大腦一波又一波的刺激,獎勵機制被啟用,你整個人都開心放鬆起來。

這就是拖延這個習慣的一整條迴路。

要硬生生地改掉一個壞習慣很難,非常難,它已經成為一種類似成癮的存在。但是在這條壞習慣的迴路中穿插一個環節,將壞的變成好的則簡單得多。

就像前面描述的,習慣分三步:

① 訊號:“開始學習”的想法

② 反應過程:享樂

③ 獎勵機制:感受到愉悅,逃避了壓力

培養新習慣非常簡單,就是在“反應過程:享樂”前加一步:先學一個小時。

有人會覺得這不是廢話嗎?我要是有這種覺悟就不會拖延了,關鍵是我就是沒辦法坐下來學一個小時啊!這是最簡單的辦法了,這你都沒辦法做,那你沒救了啊。

廢除一個重複了千萬遍的習慣需要鋼鐵般的意志力,換句話說,戰勝拖延需要鋼鐵般的意志力。不會給你找到一種只需稍微用點力,稍微掙扎一下人就脫胎換骨的方法(請讀三遍)。

治療拖延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個折衷的辦法:付出不那麼大的意志力,換一個不完全好的新習慣。

也就是你每次想嗨皮之前,就強迫自己學一會兒。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成本最低的,讓你馬上行動起來的辦法。

標簽: 學習  自己  能力  知識  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