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小朋友學習英語的意義-客觀性思維

作者:由 Chen Sijia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9-05-24

上海的小孩報英語課外班似乎成了一件必選項,周圍的虎爸虎媽們天天焦慮小孩應該多早開始學習,去哪個機構學習以及學習英語的竅門。但是如果問他們最後學到了什麼,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的回答出來。一方面,家長本身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另一方面,對於少兒英語,不像託福、SAT這種,有一個客觀的、可量化的評價標準,學習效果基本由培訓機構說了算。花了大量的精力、財力之後,小朋友的英語成績不能說完全沒進步,但是進步幅度的大小,真的很難評估。

那麼,小朋友從小學習英語的意義究竟在哪兒呢?

——這是由英語這門語言的本質所決定的:

英語是我們學習西方的思維方式的一種載體,這些西方的思維方式才是學習英語的本質並且能夠讓孩子在學習、考試、面試中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今天分享英語中的三種思維方式:客觀性思維、“先拋結論”式思維、“場景化表述”式思維

1、客觀性思維

老外寫文章的時候會客觀的從讀者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是否表述清晰,而不是主觀臆斷,自說自話。

因此只要他認為你對一個句子中某個詞不太明白,會立馬在這個詞語後面加上一個“定語從句”,從而讓你的疑惑立馬得到解決。比如,美國的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閱讀中的句子:

小朋友學習英語的意義-客觀性思維

當作者寫到 History of Impressionism這個詞的時候,會考慮到讀者不太理解(這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因此後面緊接著加上了一個從句來進行解釋:“這部作品主要強調了印象派畫家對於繪畫形式的創新”。當寫到到後面的Ideological battlefiled時,讀者也一定會有疑問(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意識形態的鬥爭呢?)作者立馬用從句進行說明:大家現在更加關心繪畫反映的現實意義、社會以及道德問題,而不單單是繪畫的形式。

透過這種方式,作者很容易就把複雜的資訊給表達清楚了。

客觀性思維對於孩子的面試、考試有什麼意義呢?

教會了孩子在遣詞造句時,要尊重讀者,多考慮:這麼說對方能否理解?是否有必要對背景知識進一步講解說明?

——許多小朋友在面試時的回答非常主觀,導致老師聽不懂他在講什麼。比如老師問:你身邊最好的朋友是誰,為什麼他是你最好的朋友呀?很多小朋友會這樣回答:“我最好的朋友是陳思嘉,因為他上週送了我一駕直升飛機。”

這個回答是不合格的。因為給面試的老師留了太多的疑問:陳思嘉是誰?男的女的?是同齡的小夥伴嗎?為什麼送飛機這麼貴重的禮物?真的還是假的飛機?等等等等。

正確的方式應該這樣回答:我最好的朋友是陳思嘉(他和我一樣是個男孩,他比我大一歲,經常照顧我),(上週是我的生日)他送了我一駕(玩具)直升飛機,我很喜歡,我覺得他是我最好的朋友。

括號中的內容,雖然存在於孩子主觀思維中,但是在表述時,

孩子要能意識到

老師並不瞭解這些資訊,需要孩子自己客觀地表達出來。因此,小朋友表達時,需要多從對方角度思考,自己這麼說,能否讓對方聽明白,而不是一味地自說自話。

訓練方法:

告訴孩子,講每一個詞語前,都要假設對方毫無背景知識。家長平時聽到孩子在表述一件事物時,即使自己已經瞭解一定背景,也需要“假裝”什麼都不知道。多問問孩子,剛剛講的那個詞語A,能否教教我具體啥意思呢?

我們都說孩子是家長最好的老師,當我們要求孩子培養客觀性思維時,家長在工作中也應該將客觀性思維運用起來。

例如向領導彙報過程中,多思考下我這麼說領導會產生哪些疑問,這些疑問我如何立馬幫領導消除。(這部分因為涉及商學院的理念,我就不展開寫了)。

最後,英語最基礎的東西是西方的思維邏輯,這套底層邏輯決定了單詞的、語法、句法等英語表現形式。可惜目前國內各個培訓機構只講表現形式,從來沒有講過底層思維邏輯,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需要大量記憶背誦,但不知道背後的原理與規則是什麼,完全本末導致了。

許多家長反饋小孩一旦回到了家裡,失去了英語環境,就沒法說英語了。殊不知,說英語不是學習目的,而英語背後的思維邏輯才是值得學習的東西,並且能立馬運用到日常的溝通、學習、面試中。

後續,我會從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LSAT)+商學院入學考試(GMAT)+研究生入學考試(GRE)的原題,梳理出需要掌握的思維方式,孩子可以從小進行訓練。僅僅做到這一步,就能和同齡的孩子拉開差距。

下一篇文章,我講下老外的“先拋結論”式思維,敬請期待吧!

任何問題,歡迎加微信:csj360627899 交流。

小朋友學習英語的意義-客觀性思維

標簽: 思維  英語  孩子  學習  入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