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雪球上的人怎麼越來越少了?

作者:由 chenmeixiang258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6-01-20

雪球上的人怎麼越來越少了?小魚2016-01-20 17:25:24

本人新韭菜,我因為看知乎股市討論躲過了15年6月大跌,因為逛雪球結果16年1月被套。

雪球上的人怎麼越來越少了?劉月月2016-01-21 19:10:49

行情不好了吧,我記得當初不少人在雪球做廣告推銷自己的文章,市場經濟麼,無可厚非。但是股災一來,貌似不少人銷聲匿跡了,也很少有小白分享自己的學習路程,不少大神狀態下的評論都充滿著刻薄。只能說,一地雞毛吧,忽然想起來雪球當年看投資組合要花紅包錢的事,哈哈,真是一地雞毛。

雪球上的人怎麼越來越少了?看看2018-11-04 09:18:22

股市這玩意,系統性的周性風險不可避免。這點在中國股市特別顯著。牛短熊長。牛市股神誕生,80%股票都會大漲。但熊市真的不能做,80%股票會大跌。當一年大神,當三年傻逼。

雪球上的人怎麼越來越少了?夜露死苦2021-04-30 03:25:05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雪球的存在和知乎有異同。上面的芸芸眾生,不過是韭菜的一種形式。炒股也罷,基金也好,雪球組合,比特幣,本質上對他們都沒有區別。不過現代人的普遍性就在於高估自己作為劇本中心的程度,例如所有炒股的人都覺得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他們既沒有在證券研究、投行螺絲釘、買方機構中,看過足夠多的樣本,也沒有親自賭上吃飯的錢去做過交易員,他們甚至連萬里挑一的清華北大都沒考上過,憑什麼認為自己能夠在股市中賺錢呢?僅憑初中生都看得懂的那些書和口號式的“原則”,就想成為百萬裡挑一的股市中精英?雪球上充斥著各種模樣,只做某類的偏執狂,每月換口號的程式設計師,毫無成績的指點江山人,滿嘴巴菲特的自閉者,滿眼k線的自欺欺人款,桶底有洞的投行從業人員。我時常想,如果放在戰場,這批人應該能很快知道他們是否是主角吧。但生活的殘酷和溫柔就在於,它是潛移默化,慢慢漸進的。對於30歲的他們而言,一兩次的失敗根本不算事,因為放在這麼長的人生確實不算什麼,但當他們漸漸老去,是否會有一天突然意識到呢?

雪球本質上是一個情緒宣洩的場所,但我偶爾會把它當作一個人性的觀測地。雪球上的人連知識和成功的充分必要條件關係都沒搞明白,就和券商營業部裡那些高中畢業的老師一樣,20年的營業部經歷就會認為自己很厲害。也有一部分只以收益率說話,只可惜他們沒有足夠的統計和機率論知識來幫助他們從自己的收益率曲線來分析自己的真實水平,錯把運氣當實力。巴菲特也好,原則也罷,這種書並不是必要的,但教科書卻是實實在在必要的,然而科班無用論的這種反智主義,造成雪球上幾乎沒有玩量化交易的,只剩下幾個不入流投研體系中的小丑。連完整一個三張表估值模型都手寫不出的人,滿嘴的估值。連完整金融市場體系和上市價值鏈都不知道的人,滿嘴的資產重組。連經濟學供需模型,增長模型都搞不明白的人,滿嘴的宏觀經濟。總共只叫得出100只股票名字的人,敢說他推薦的股票是8000支裡最好的。一個初中畢業的能在上面招搖撞騙,以徐翔來說事,卻完全不知道徐翔研究過什麼,吃過什麼樣的苦。他們可以把巴菲特、馮柳之流奉為神明,但學又學不像,只能用來吹牛壓別人。他們迫切找到一套簡單的方法,用中文,大白話,能夠說清楚,能夠賺錢。看來看去,還是巴菲特的書寫得最簡單,如果換一本波動率與定價,他們寧願去看k線大法。對於他們中的人而言,看過席勒書的已經算是佼佼者了,看過西格爾書的必須是大v,但他們不知道這些書只是研究材料而不是研究結論,根本不是給他們這種層次看的,實則他們連門都沒入。

因為基礎的缺失,本質上信與不信賣方研報對他們來說都意義不大。李迅雷,高善文,趙曉光,董廣陽,對他們提供的價值還只能是口號。他們的接受能力不是取決於正確性,而只取決於可理解性,那重陽發的軟文當然需要被討論。而至於黃燕銘這種人,對他們而言僅有吹牛的價值,原則上對炒股沒有幫助,申萬研究所和長城證券研究部的水平差不多。巴菲特的東西被反覆翻出來,但他們並沒有實際行動,對巴菲特字面意思的分析也沒有達到闡釋學的標準,但卻是自我催眠安慰的萬能藥。

看一個人是否適合做交易員只要2個月,看一個人是否適合炒股只要3個月。百萬分之一的機率還沒寬裕到給每一個人幾年的時間去試。

雪球對我唯一的價值是模擬盤,可以給我的客戶參考,沒有惠及他人的意思。畢竟你們只有被收割的價值,沒有被教育的必要。

雪球上的人怎麼越來越少了?理財顧問2021-12-15 17:39:18

因為知乎才是各位百萬年薪大佬的選擇!

標簽: 雪球  他們  巴菲特  滿嘴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