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暗戀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節與整體脫節嗎?

作者:由 光磊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13-10-06

《暗戀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節與整體脫節嗎?魏嘉毅2013-10-06 22:31:33

暗戀桃花源確實是一部中國近30年來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同時成功的一部戲,沒有之一。它的文字,演出,以及其本身的戲劇美學價值都值得再三咀嚼。我上大學時候花了七個月研究並排演這部戲,前前後後看了大約十多遍,談談我的一些看法吧。

在最最開始,希望能和大家討論這部戲的關鍵詞。並不是諸如“感人””有趣““笑中有淚”這樣的主觀情感描述,而是一起來思考一下,暗戀桃花源的立意是——?

愚以為,無須繁複,只是“

追尋

”二字。

“暗戀”的“追尋”二字型現得再明白不過——江濱柳這跨越了半個世紀,跨越了臺灣海峽,幾乎是死不瞑目的這份執念;陪伴了江濱柳幾十年的江媽媽,傾其一生,只為獲得江濱柳哪怕一刻的真心;雲之凡在戰亂中等待,可終於“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她追求了平凡人的幸福,她做了外婆,她先生人很好,她的兒子送她來與五十年前的舊情人相見;病房裡天真的小護士也一樣,在自己的世界中,不斷去認識真實世界的相貌;就連只在對話中出現的老韓,在大陸開放後,不也忍不住常常跑回家鄉,吃那臺灣也有的大閘蟹嗎。

更為“暗戀”拔上一個高度的舞臺事實是:這其實只是導演自己的故事,而讓大家動容的演員們,在舞臺上的“導演”心中,也依舊只能是聊以自慰的幻象。

讓我們來看看“桃花源”吧。老陶袁老闆和春花的三角關係,並不只是為了追求觀眾呈現出的那樣——發笑。老陶愛著春花,愛到可以為她自殺,愛到可以為她去死,愛到哪怕成了仙人也要回去找她;袁老闆所做的事更是奉行自己的哲學——想要什麼,就闖進去,把她搶出來;春花的思路也很簡單,我要一個生活條件良好的家庭。

我們可以看到,“暗戀”和“桃花源”,所有角色的貫穿行動都是針對一個確定目標不變的

追尋

瘋女人這個角色自始至終只在做一件事——追尋劉子驥。劉子驥是誰?《桃花源記》最後一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還記得老陶划船去了哪裡嗎。

瘋女人這個角色的的存在,才是賴聲川和他的夥伴們埋得最深的那條線——

追尋

毫無疑問,“暗戀”和“桃花源”單獨拆解出來,都是一個良好的故事。而賴導這樣的“雙生子”般的設定,除了文字意義上的,更有戲劇形式上的追求。年輕人對於“暗戀”體會更深,是因為這樣的苦戀加上命運的離奇,更貼近年輕人的生活經驗。

很多人覺得“暗戀”是悲劇,因為它讓觀眾哭。而哭過之後,仔細想想,江濱柳見到了雲之凡;雲之凡繼續自己的美滿家庭,江媽媽被陷於崩潰的江濱柳召回,擁抱,不也是很幸福的一刻嗎。

“桃花源”大家覺得是喜劇,因為大家笑,可老陶春花袁老闆經歷了這般的年月和追求幸福的過程,仔細想來不如什麼都不做,命運的弔詭,難道不讓人唏噓嗎。

總結性地扯兩句。這樣“戲中戲”的結構,其實是傳統現實主義戲劇以後戲劇劇場為靈感的一種嘗試,在之後也有很多戲沿用了這樣的結構。它不斷破除觀眾的幻覺劇場結構,又看似隨意地不斷建立,觀眾的欣賞體驗比傳統劇場是要高上很多的。可以說,“舞臺上演繹劇場”這個結構就為暗戀桃花源這部戲提升了一個藝術檔次。暗戀桃花源在文字以及戲劇性上的成就,實在是巔峰之作了。

題外話,一般入門的話劇觀眾大多從戲劇文字的角度欣賞話劇,所以國內很多所謂“實驗劇”,其實大多是消解了文字的現代或者後現代主義戲劇,所以絕大多數人不太容易接受;進階一點的觀眾,會從情感體驗,演員表現,以及整部劇的立意來評價這部戲的好壞。作為有追求的話劇觀眾,很多人更期待從一部戲的戲劇性,舞臺技法以及藝術價值來評判,有機會的話,也蠻想寫東西聊聊這個的:)

最後以一個事實結尾吧,整部暗戀桃花源我們聽到的第一句臺詞,便是出自江濱柳之口,輕輕哼唱而出的上海老歌《追尋》,蔡琴演唱過,採拮歌詞在下面吧:

你是晴空的流雲

你是子夜的流星

一片深情 緊緊深鎖著我的心

一線光明 時時照耀著我的心

我 哪能忍得住喲 我 哪能再等待喲

我要我要追尋 我要我要追尋

追尋那無限的深情

追尋那遙遠的光明

PS:這部戲只有99版(蕭艾,金士傑,丁乃箏,馮翊綱,趙自強)是巔峰,大陸版簡直沒法看。

2016.7.6新增

我覺得臺灣的30週年紀念版比明星版好看,嗯。

2017.3.12新增

上劇場排了新的專屬版暗戀桃花源,閆楠的江濱柳在我眼裡與金士傑不相上下。

《暗戀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節與整體脫節嗎?銘蔚2014-04-22 18:14:40

作為愛好者與題主分享些東西。

99年那一版《暗戀桃花源》(蕭艾,金士傑,丁乃箏,馮翊綱,趙自強以及蔡燦得的那一版),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建築設計)以玩票的性質參演了五場,現在市面上的那一版的DVD就有我這位老師——扮演的是暗戀的導演這一角色——雖然和平時的氣場完全不一樣,但是以業餘身份同上面提到的幾位對戲,真是讓人羨慕的機會。

這位老師故事頗多,背景亦頗為複雜,所以平時一起喝酒聊天時,還真的沒有提過這一段。於是,當年知道這件事純屬偶然——在studio裡,另一個土包子 @潘凌飛 對我說:“你看老大的體恤好騷,上面寫著暗戀誒。” 帶我們兩個土貨指指點點被發現,老師才說這是他參加的一個話劇的宣傳服,很有意思,臺詞是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即興創作,那齣劇,同時有兩個獨立的劇演出,從中產生相互刺激。他參加的這邊叫《暗戀》,另外一邊是《桃花源》,下次穿來給你們看。

無臺詞,兩劇同演,99年的戲當時(05年)聽來非常特別,也勾起了我的好奇。

當時完全不知道這個話劇這麼紅。

後來看了很多表演工作坊的戲,才知道這又是老師個人經歷裡很值得臭屁的一件事。85年開始第一場演出的表演工作坊當年就登上了《時代》雜誌,被評價為“臺灣正在做東方文化的新嘗試,他們在創造全亞洲最大膽的中國藝術”。導演賴聲川的周圍集聚了一批優秀的工作者,而大部分的話劇更是即興情況下大家合作完成,往往得到的故事結構充滿了戲劇和矛盾。甚至多條線同時進展。如此,小小的舞臺彷彿是多維的空間,場感相互影響,交融,戲劇充滿力量,往往兩三小時的演出時間都會讓人不知不覺。

那麼,當你看過工作坊的《一僕二主》,《我和我和他和他》,《十三角關係》等等作品之後,你大概會明瞭這並置是同工作坊工作模式相輔相成的表現形式。

比如同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非正常死亡》,工作坊的《意外死亡(非常意外)》就和孟京輝的很是不同。

又比如《寶島一村》裡,平行於舞臺的模擬眷村的佈景很有些違背舞臺常識的意思,卻更貼切那齣劇和那些表演行為。

《暗戀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節與整體脫節嗎?

《暗戀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節與整體脫節嗎?

哪怕是金世傑獨創的劇本《永遠的微笑》也帶著表演工作坊濃濃的氣息:攝影師何來(趙自強飾)回憶中的媽媽一角由劇中另外三個女演員依次扮演。作為觀眾的體驗真的相當震撼,彷彿各色的女人宿命地匯成了一個“媽媽”,剛看到第二個扮演“媽媽”的lulu(酒店紅公關)出場,面對帶著原人物形象慣性的“媽媽”的出場,我差點哭出來。

所以,當你知道《暗戀桃花源》這齣劇的靈感來源恰恰是那個瘋顛顛的女人(蔡燦得)在排自己的兒童劇與別的劇團的撞車。也許你會理解表演工作坊的話劇總是想表達比講故事要更多一點什麼的訴求。兩局碰撞是這齣戲重要的部分,甚至在話劇海報設計時,最初的海報也是同體恤衫一樣,分開做兩張海報一同裱出。

對於戲劇本身的解讀,我想, @魏嘉毅的答案已經極為精彩了。而作為門外漢,我只能在門外自己的地盤補充一些些。

那麼我沿用之前提到的一句話,戲劇不滿足於敘述故事本身。在自己的專欄不是秀的錯/(送給知乎) - 無端端的歉意 - 知乎專欄裡,我由劇場建築設計回溯戲劇的原初,最後提到了古希臘時期戲劇對公民思想的助益。雅典的戲劇往往喜歡在劇終提出問題,拱觀眾討論:

那個時期的悲劇並非旨在交待一個悲慘結局,而是會在最後找觀眾要一個艱難的決定;悲劇的結尾表現的不是單純的因為A所以B的因果決定論,卻是扔給觀眾們一個兩難的問題,引發他們去思考:“換做是我,我會怎麼做?” 這樣的作品無疑擁有的不單單只是藝術張力,更重要的是,還引匯出觀眾之間的辯論。就像戰鬥隊需要以小隊形式參與戲劇表演有些額外的含義一樣,這樣的劇終討論環節也是很有意味的“開啟民智”的環節。

這樣提出問題,還有一個可能原因,那就是,當戲劇對映這個世界並表達出作者的認識時,

恰恰是因為探尋的深刻而導致人力不及,於是得不到那個答案。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該放棄這份煎熬,退而去求一個更簡單的故事。那大概是電視劇該乾的事情(請放過螢幕前穿著棉布拖鞋磕著瓜子的人兒)。

而對於戲劇,如果走上這條力圖解釋什麼的道路,傳遞一個供人思考和探索的途徑,也許比一個不負責任的答案要有用得多

。那麼,請不要急迫地希望解構和剖析這個過程,而是去開放地體驗也許更容易得到些什麼;更何況,像《暗戀桃花源》那樣的並置還帶著歡笑呢。

在我這位老師的studio裡,我們雖然是在做建築設計,但幹著與表演工作坊類似的事情,我想這是老師下意識地採用和改良了工作坊的戲劇工作模式給建築設計:比如在同一條商業街一個組的同學要做互動噴泉的景觀,另一個組卻是要做本地特色小吃的店鋪;同一個房子的改造,一組同學要設計農民工的宿舍,另一組同學要做建築系學生的專教;又或者一組同學做蜜月套房(基地不限),而另一組同學做墳墓(同樣基地不限)……

當每個人的設計放在一起評圖並需要相互給意見時(請想象下滿腦子蜜月裡如何浪漫嘿咻的人突然面對下葬掃墓等命題時腦子裡母豬撞樹上的趕腳),嗚呼,那種對比的衝擊力很容易讓你從自己的固定思維中跳出來。

收穫真的很多。

《暗戀桃花源》中的桃花源情節與整體脫節嗎?照心2015-05-08 23:32:40

不脫節。

不同於題主看法,我恰認為

《桃花源》本身是可以獨立成一出經典劇的,而《暗戀》是立不住的

,雖然我個人也非常喜歡《暗戀》。

第四幕末尾兩個劇組爭場地時,袁老闆對暗戀導演吐槽說:“我看你的悲劇我很想笑!”“你自己看看,一個快要死的病人,從床上爬起來,嘴裡哼著歌去盪鞦韆啊!這叫什麼玩意兒?還有山茶花,山茶花怎麼演?你演給我看,你演!你演!”

確實如此。“山茶花怎麼演”是賴聲川非常淘氣的自行解構和自我調侃,調戲觀眾的同時,賴導對《暗戀》部分(只是暗戀這齣戲中戲,不包括排演暗戀的部分)的認知也表達得很清晰了。

如果把《暗戀》單拎出來看,它簡直就是一部臺灣小言偶像劇:動盪的年代,西南聯大的畢業生在上海相愛,信件,贈圍巾,雨後,街燈,鞦韆……不幸的是,上海一別,就是四十餘年。痴心的老頭登報尋找自己一生的山茶花,等來的老太太竟也久居臺北,卻已經早已不是他心中的模樣。

這個故事,可以是一部小說,一篇散文,卻很難成為一出話劇。這樣的感情乾淨、純粹,美則美矣,卻一望到底。就算江濱柳的深情再深,該講的也都講到了,觀眾總能在第一時間把握和理解(不是僅是第一時間感受到)。之後的臺北病房,江媽媽的出現和雲之凡的迴歸豐富了劇作的層次,但整個劇總體來說還是流於常規的,流於概念化的,缺乏力量,不耐咀嚼,少了值得玩味的東西。

而且,《暗戀》這一半,是極安靜的,極慢的,舞臺上缺乏動作,和《桃花源》拆開一段演還好,單獨成劇不免又悶又長。

更要命的一點是,它還多少有點矯情,有點過於理想化,有點不接地氣兒……尤其體現在前一半上海街燈下那個部分。不信?我們摘出一些段落來看看。

雲之凡:好安靜的上海呀!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安靜的上海。好像整個上海就只剩下我們兩個人了。剛才的那場雨下得真舒服,空氣裡有種說不出來的味道。濱柳,你看,那水裡的燈,好像……

江濱柳:好像夢中的場景。

雲之凡:好像一切都停止了。

江濱柳:一切是都停止了。這夜晚停止了,那月亮停止了,那街燈,這個鞦韆,你和我,一切都停止了。

然後雲之凡做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狀,江濱柳見狀將外衣披在雲之凡身上。“啊!綠茶X!”若真見此景,恐怕腹黑黨已經罵起來了。生活中如果有人跟我這樣說話,我內心一定想呼死他,對,沒錯,男朋友也不行。

雲之凡:如果,我們在上海也不認識的話,那不曉得會怎樣呢,呵。

江濱柳:不會,我們在上海一定會認識!

雲之凡:這麼肯定?

江濱柳:當然!我沒有辦法想象,如果我們在上海不認識,那生活會變得多麼空虛。

我莫名想起了一位廣為人知的名字很好聽的臺灣阿姨……

“導演,你老是說白色的山茶花,這很難演吶!”

“難演?那我從隔壁瓊瑤劇組借他們的女主角來演好了!”(╯‵□′)╯︵┻━┻

那為什麼在《暗戀桃花源》中,《暗戀》部分並不如上文所說的那麼違和,反而還能帶給觀眾感動,甚至是震動呢?

個人認為原因有三:

暗戀劇組“導演”的狀態

暗戀劇組的導演這一角色,是《暗戀》這個情節段落的靈魂。《暗戀》這齣戲是不真實的,導演的狀態才是真實的。他對排練的打斷,他導戲的過程中非常不專業的陷入了過多的個人感情,他的苦痛而又迷茫的狀態,都讓觀眾意識到,這其中一定有導演自己真實的故事,是導演的回憶。

回憶必須是美的,而真實發生過的那個故事,會有更曲折更世俗的過程,會有更深更痛苦的東西埋藏著。《暗戀》的過分純潔乾淨不接地氣,都是導演追憶中的淨化,是對往事的自我修飾,甚至有可能是在自我麻痺,來逃脫一些他不願深想的東西。導演心中這個故事纏繞了他一輩子。如此一來,《暗戀》的“zuo”就顯得意味深長。

在一定意義上說,導演就是江濱柳,他對飾演江濱柳的演員講戲:“江濱柳,我告訴你,這場戲你不好好演,到了下場戲,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你就沒有回憶了你懂不懂?!”

這個時候的導演自己,已經老了。

金世傑等演員自身對人物的成功塑造

我看的版本是金世傑版(的錄影╮(╯_╰)╭),啥也不說了。戲劇這種舞臺藝術,真的是表演第一。

《桃花源》對《暗戀》的豐富

《桃花源》對《暗戀》的打破拯救了暗戀的節奏,且還對《暗戀》有更深層的豐富。

《暗戀桃花源》到底在講什麼,樓上答主已經闡述得很好了。

《桃花源》比《暗戀》更為血骨豐滿,它極鬧,又有比《暗戀》更深的悲。暗戀在講求而不得,桃花源是在講你以為你求得了,你放下和拾起,到了終了,才發現,一開始不得的你還是永遠都不得。“桃花源”,世人都尋不到的好地方,你尋到了,但又有什麼用呢?

《暗戀》增加了《桃花源》中渴望的美和悲劇的感染力,《桃花源》增加了《暗戀》世事弄人的荒誕和無法可救的悲涼無力。兩個戲的情感交織、延續,互相豐富其主題和內涵。兩相映照,只覺到導演洞徹世事,滿懷悲憫,歡歡喜喜笑鬧著嘆息:“眾生皆苦”。

兩個戲的互相打破,互相干擾也形成了表意的一部分。一般而言,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而這部戲中,結構和形式本身亦是內容。

標簽: 暗戀  桃花源  江濱  戲劇  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