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

作者:由 知乎使用者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19-03-26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知乎使用者2019-03-26 16:44:31

2019。4。11

有答主提到“立牌坊”和“掙錢”二者的不相容性,這個確實存在,但我認為它們不是不可以相容。

現在為什麼不相容,因為知乎這種專業認可方式,顯得過於急躁和剛性了,這一步邁得過於“左”了。

知乎的專業人才儲備是不夠的,而且平均質量也達不到一個足夠的水準,所以沒有辦法支撐貨真價實的專業認可。但是知乎想做到這一點,而真的能做到這一點的話,知乎將在網際網路上傲視群雄,躺著掙錢、夢裡數錢,在社會知識體系中游牢牢佔據有利位置,承上啟下,便於上游對下游精準選擇,下游對上游精準投送。

知乎現在做不到。所以明智的做法是從一開始就回避“專業”二字,用輕度的、軟性的、模糊的標籤取代。只要這個模糊標籤大致能分出哪個回答認真和不認真,就可以了,認真的東西多了,再談內容深不深的問題。就像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步子不能邁得太大,一步一步來,避免超出政權的承受能力。過於理想主義是要不得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之前車之鑑猶在。

2019。4。9

同行評議是否有可操作性?我覺得是有的。

首先要把【專業】拆分成【學術專業】和【行業專業】。學術專業遵守學術規範,行業專業遵守行業規範。

兩種規範,一般情況下最好不要混到一起,因為後者有行業特殊性。

遵守各自共同的規範,就可稱為專業。

正因為對規範有著共同理解,所以即便不是嚴格意義的同道中人,也可以給出比較公允的評價。

而且,學術界要求創新性,知乎的專業回答不必。學術界要承擔培養合格科研人才的責任,知乎沒有這個責任。所以知乎不是要把豬爪伸向學術界、搶學術界飯碗(也根本伸不過去),而是要把學術界培養的人籠絡過來,給他們一個平臺,助力知識經濟建設。

一個不錯的嘗試,但是一開始問題極多,考慮得也不深。

首先專業認可這個名字就有問題,“認可”二字,姿態有點高了。而如果被“認可”的回答,答主的水平比認可人還高好幾倍,那這個“認可”就搞笑了。

所以我建議把“認可”換成“推薦”之類的詞。

然後就是跨行“認可”問題——或者跨行“推薦”問題。你一個外行去認可內行,不搞笑嗎?或者外行去認可外行為內行,這是民科行為。所以這種“推薦”,最好想辦法侷限在專業領域內。但是這個實現起來很難,想要讓它可操作,必須在

所謂“推薦”之前對回答進行定位,確定它到底是哪個領域的回答。

知乎系統演算法或許難以搞定,目前主要依靠授權給維護話題樹的少數比較懂業務的大V去操作。

專業認可功能出來之前,主要是靠知乎官方的機構去收錄好的回答,在頁面上顯現出來,讓使用者看到。應該說做得不錯,把一幫有戰鬥力的大V推到臺前。但是使用者在快速膨脹,對優質內容的管理沒有跟上,甚至在其它地方管理乏力,導致一批大V離開知乎。“收錄制”在這種形勢下,效率不足,無法高效發掘潛在的資源。所以依靠重度的、高價值的使用者區幫助發掘資源,似乎是唯一的道路,因為演算法不能包辦一切,必須靠人去甄別回答的價值——這就是網際網路知識傳播領域所面臨的問題。於是現在的“認可制”應運而生,但這種“認可”是粗糙的。知乎對於這些高價值使用者的素質和專業水平期望很高,所以用了認可二字,心情可以理解,不過還需要再斟酌一下。

假設這些問題處理得差不多了,推薦功能成熟了,假設每個使用者的首頁上佈滿了關注的大V所推薦認可的回答,時間一長,各行業一大批優秀的答主崛起,如同騎士冊封的騎士。這些答主會像滾雪球一樣吸引更多的人成為知乎使用者。那麼認可的授權勢必要再度放開一波。

問題是,怎麼放開?新加入的答主,不像老一代一樣,人數較少、知乎對他們相對了解、能嚴格審慎地甄選。而且粗糙的推薦制僅能從認可數量角度劃分優秀回答的質量高低。

所以,有必要在推薦制基礎上發展業內同行評議制,用同行評議的手法,讓業內多位專家共同決定是否授予新答主以推薦、參與同行評議的權力。

同行評議確立之後,知乎行業自治的基礎就開始奠定了,但是大家用的都是知乎的平臺、知乎的演算法,再自治,也脫離不了知乎。

此時,能發掘的人、能發掘的回答基本上都發掘得差不多了,數量有了,關鍵是如何提升質量。此時民科的勢力也會壯大,甚至謀求各行業推薦權,有的人甚至可以囂張地去改百度百科。怎麼和他們鬥爭?放任民科無異於自掘墳墓。

所以同行評議要承擔更多責任,要涉及回答的技術性的問題。要授予同行評議機構成員以不推薦、反對的權力,給民科性質的回答進行標記,以正視聽。

民科回答和違法亂紀回答不一樣,前者有一個言論自由擋著,後者可以直接舉報。在言論自由背景下,只有依靠講理、守法的方式進行鬥爭。

但是這麼做之後,同行評議會不會變成輿論警察,揮舞著以科學為名義的大棒四處砸人?

所以同行評議和推薦反對行為必須涇渭分明地分開。同行評議是集體行為,推薦反對是個人行為。同行評議是被動行為,推薦反對是主動行為。

答主寫了回答,作者寫了文章,可以申請同行評議,也可以不申請。同行可以給出評議決定是否推薦,也可以不評。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確立一種業內民主規則。遇到民科內容,人們的反對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觸發同行評議,對該回答給出客觀公正的評述和反對標記。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不才不爭2019-04-09 00:17:26

「專業認可」的初衷是好的。

知乎也想透過這個方式將自己更加「百科化」。

但事實上,知乎如果想發展,想讓大眾來參與回答、增加知乎的熱度,那知乎只能是越來越「大眾化」的。

「大眾化」的結果就是這個軟體變成「社交平臺」。

而知乎這個時候出了一個「專業認可」功能,並且還沒有想好誰有資格在什麼領域給哪些人點「專業認可」的情況下,這個「專業認可」絕對是不專業的。

難道一個

美食優秀回答者

覺得

汽車優秀回答者

力學

問題下的答案很好,就能給他點「專業認可」了嗎?

這是絕對不行的。

不行的原因不是「汽車回答者」答不出「力學」問題下的專業內容,他是有可能答出專業內容的,

不行的原因是「美食回答者」沒資格在「力學」這個領域自稱「專業」

就像雲大

@雲舞空城

說的,不如把它改成「合理吹捧」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

就像雲大的這篇文章被點了個「專業認可」我覺得就屬於「合理吹捧」

我尋思這裡面也沒啥專業的內容。

如果知乎真的要做「專業認可」至少把所有優秀答主點認可的範圍確定好,

光學

就只能點

光學

的「認可」你別去管那些

核物理

在講什麼,

核物理

的「認可」就讓那一小撮人去點。如果你會得多,知乎把這兩個許可權都給你,但是你就是別管這以外的東西。

其實做這「專業認可」不如改成「專業反對」或者「實名加權反對」。

用這種方法把那些明顯事實錯誤、與現今主流不符的「民科」答案一踩到底,給更多知友討論空間其實更好。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北窗伏龍白忘機2019-04-09 07:12:14

“天下第一高手——遼寧省鐵嶺市蓮花鄉池水溝子村村委會大門對過小超市贈,老村長酒友情贊助”

首先一點,不能什麼答案都能讓人點“專業認證”,必須釋出者自己設定:這是一個XX相關的專業答案/文章。其次:必須實名認證確實屬於XX專業相關人士的,才可以為XX專業相關答案和文章認證。第三:專業答案/文章釋出之後,經過認證的相關專業賬號會收到推送。

這三條要求可以……讓知乎乾脆利落的放棄專業認證系統。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螺旋真理2019-04-09 08:05:27

希望能有所限制。

就個人使用體驗來說,我發現我對我不熟悉的領域也可以使用“專業認可”,但是其實我並不具備那些領域的專業判斷能力。

甚至我有一朵“藝術”領域的優秀回答者小菊花,但其實我甚至不具備這個話題下所有問題的專業判斷能力。這會造成對這一權力的誤用,如果我有主觀惡意的話,甚至可能還會惡用。甚至從深層次的感覺來說,這其實還是在用紙媒的思維(有專業認可能力的賬號與紙媒的內容評審組無異)來運營新媒體產品。

我想知乎並不一定要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大V或者來提高對內容專業程度的辨識力,只要能留住高水準的使用者,內容好不好完全可以交給使用者自己判斷,雖然可能會出現不那麼好的答案傳播力高的情況,這也屬於“歷史階段的侷限”,而且遠遠不是一個專業認可功能能夠解決的問題。

如何看待知乎的「專業認可」功能?Tony Soup2019-04-09 10:28:40

我很理解知乎團隊自從 “開通非實名註冊”“默許使用者大眾化,輕鬆化”“為使用者提供變現渠道”“縮減編輯推薦的實際推送度”等等改動之後,還是想保持一定的專業程度,於是進一步增加了“加權反對”“鹽值機制”“知乎百科”,還有題主所提到的“專業認可”等等改進。

儘管我個人很理解這種做法,但是“大眾流行”和“嚴謹專業”兩者天然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使得以上做法都只是在平衡取捨,並沒有真的達到知乎團隊希望的和諧共存,相互交融的程度。我知道的不少專業答主抱怨的是“毫無乾貨的答案動輒上萬贊,我的答案沒人看”。

所以開通“專業認可”之後,先不討論“跨專業認可”是否妥當。單單就“專業認可”的標籤能不能得到更多關注,能不能搶佔“大眾化情緒化朋友圈化微博化(無貶義)”答案的一些份額來看,這個標籤吸引流量的能力依舊有限。

知乎做了很多其他網路平臺做過的東西,比如“挖掘培養大V和平臺代言人”,“熱榜熱點”,“鹽值機制和會員”,也做了很多其他平臺做不了的東西“live課堂”“知乎電子書”,甚至“付費諮詢”。這些都證明了知乎團隊是一群非常能謙遜學習,也非常能勇於創新的人。所以我對於他們還是頗為理解,並且從內心希望他們成功的。

就我個人來看,專業度的回升,必須犧牲掉一部分“大眾化,輕鬆化,快餐化”的內容。沒有其他選項,也不可能折中共存。甚至我說得極端一點,使用者數量多意味著知乎可以篩選使用者:增加編輯推薦內容(是“發現”下面的編輯推薦,而不是“推薦”下面的)的推送度和流量,留下能接受的使用者,放棄那些覺得乏味的使用者。(編輯推薦內容,雖然贊不多,但質量其實很不錯,85%嚴謹認真,95%言之有物,知乎好好打這張牌就行了)。另外必須得說,那個“推薦”內容隨便看看就行了,三分之一是引戰,三分之一是騙贊,最後剩的三分之一還行。

我是2015年註冊知乎的,一路以來專業度都在為平臺擴張做犧牲。而在2013年時知乎實行邀請註冊制,其專業程度令人咂舌,有個2013年的問題可以參考一下:

為什麼知乎上的問題我一個都回答不了,都那麼專業?

回到這樣的專業度,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目前的專業度和氛圍,真正專業的人都在逐漸失望和離開,而目前的措施,大多是隔靴搔癢。

所以,如果知乎團隊真的想要重新提升專業度,很難有特別好的措施,我的建議只有一個,調整推送內容和推送度!

標簽: 知乎  專業  認可  評議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