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人生終點,誰有資格死得體面?

作者:由 黑龍馬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2-11-07

跳孔雀舞的舞蹈家楊麗萍因為沒有生孩子,居然被“同情”上了熱搜。給楊麗萍打同情分的,大多是覺得她無依無靠,老了沒有子孫承歡膝下,再說白點,沒人給養老。

不惜說這些人了,上週她們也被罵上了熱搜,被很多網文形容為“只會下蛋的土雞居然會同情鳳凰”,只是對這些人的想法好奇,因為有孩子得來的優越感,在現實生活中,到底是不是真優越,或者說,有孩子就一定會頤養天年,擁有幸福的晚年嗎?

除了這個新聞,上個月還有兩個不是特別火的新聞,這兩個都和有子女的老人有關。

先是母親節前夕,陝西靖邊爆出埋母慘案,兒子因為不能忍受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的臭味,將母親活埋進一處廢棄墓坑內。好在兒媳發現老人不見報了警,警方調取監控錄影很快破案,79歲的老人被平安救出。

值得玩味的是,逮捕這個不孝子的時候,他的老母親還在各種求情,不讓帶走她的兒子。為什麼?因為兒子是她的依靠和活下去的基本保障。

沒過幾天又爆出了保姆悶死83歲老太太的案件,可怕的是,陽光底下沒新鮮事,保姆殺老人上新聞這都已經是第三次,前有何天帶(網傳至少殺害10個老人),後有陳宇萍,而且重點是,老人的家屬在家裡安裝監控畢竟是少數,監控器材都是近幾年才有,也並未全面普及,現有案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保姆行業的“行規”,對臨終老人的看護以月收費,如果不到一個月老人死亡,依然要按全月付費。像極了莫泊桑的小說《魔鬼》,只是職業的送終保姆比文中的老婦人更像魔鬼,不是為了老人儘快死去挖空心思,而是選擇直接“送”走老人,因此這樣下來就可以每個月賺上兩個月甚至更多的工錢。

這兩個案件中,老人都是有子女的,要麼就被親生兒子活埋,要麼就由親生孩子請來保姆送了老人的命。

更不用說,還那麼多令人唏噓的虐待老人的案例,養子女不一定防老,那,不生孩子多攢點錢來養老是不是好一些?

本文就探討一下,老人的生存狀況的好壞和什麼最有關係。鑑於年輕一些的、能扭秧歌跳廣場舞的老人不是真正意義上需要照管的老人,所以僅以高齡的、喪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的老人為分析物件。

我的二大爺二孃,86和84歲,年齡大身體不好,又無法與兒女同住,只好住進養老院,幾次探視後我對養老院這個機構有了點初步瞭解。

養老院此前只在電視新聞裡看到過,60多歲的大叔大嬸在養老院歡快地唱歌跳舞演節目,養老院食堂飯菜雖然說不上精美,貴在營養均衡,省去買菜做飯一通洗刷的麻煩,讓人對養老院的生活不禁很嚮往,在這個看起來只能和遲暮、夕陽聯絡起來的地方也能迸發出陣陣活力來。

可現實的養老院生態,和我想象的一點也不一樣,和新聞裡播的更不一樣。

先是老人的年齡,真正住進養老機構的老人(玩票老人和擺拍老人除外)都是高齡。考察了每個房間門外貼的資訊卡(上寫某某某老人的家,性別和年齡),發現住在養老院的老人,年齡絕大多數都在80歲以上,一小部分甚至在90歲以上,80歲以下的老人非常稀少。

所有的老人,幾乎都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或半不能自理,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老人,基本都在自己的家裡居住,哪怕是獨居,也是蜷縮在自己熟悉的老窩裡,有著全部的自由和自在。

一個快捷酒店標間那麼大的房間,放兩張床就沒什麼地方了,房間裡的電器只有電視,設施也基本和快捷酒店一致。

在這麼狹小的空間盤桓一天中的絕大部分時間,短期可以,長期對忍耐度的要求還是挺高的。

伙食,更是讓人吐槽。老人的餐食以套餐的形式提供,每人一份,吃不飽新增主食。菜量又少又沒有什麼葷菜,也沒有味道,白水煮菜可以想象一下。年輕人恐怕一頓也吃不下去就要點外賣了。在養老院,每餐如此。

圈裡或群裡有時能看到機關食堂的盛況,工作原因也有幸偶爾蹭過,我只想說,養老院套餐的食品成本恐怕不足五分之一。

這可是北京的養老院,居住環境已經遠超我所在城市的養老院,其他地區沒有考察過,想來一線城市的養老院條件才能和北京相仿,二三線城市會更差,農村,不太敢想。

吃住環境以外,是精神層面的問題。

我二大爺二孃所居住的北京養老院,硬體已經算不錯,有活動中心,活動中心裡甚至還有鋼琴。只是,沒有人彈。先不論那個年代有多少人學過彈鋼琴(甚至見過鋼琴),到了進養老院的時候,老人們已大多沒有了能靈活使用的手指。

再就是老人之間關係不睦的問題。這個很簡單,住同一個宿舍的人都有矛盾,憑啥老人就沒權利看對方不順眼。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鄙視鏈,養老院也不例外。

子女有出息的離退休老幹部鄙視子女沒出息的離退休老幹部,子女沒出息的離退休老幹部鄙視沒子女的離退休老幹部。

子女有出息的普通老人鄙視子女沒出息的普通老人,子女沒出息的普通老人鄙視沒子女的普通老人。

無論是哪條鄙視鏈,最末端都是沒有子女的老人。

對,即使是住養老院,沒有子女老人的生存狀況也非常悽慘,平日無人探望,節假日無法被接回家過節。當然,有的老人,有子女也像沒有子女,沒出息的就不用說了,有出息的也沒見好多少,有出息的子女大多在國外,怎麼可能時時探望。

再有,就是護理問題。完全可以想象,護理人員中,沒有一個北京本地人,更沒有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護理人員,目測中等教育都很難。這和普遍的保姆市場的人員組成結構一致。正常,工作累、待遇低、更談不上體面,有其他轍的人誰會幹這個!

最後,費用問題。以這個中等條件的北京養老院為例,全護理的老人(無自理能力)床位費+全護理費+餐費每月1萬出點頭,半護理的老人(可以自主吃喝拉撒,每晚有人洗腳,每週有人洗一次澡)每月床位費+全護理費+餐費每月6000多。

想住條件還算過得去的養老院的各位,先算一下退休金有多少吧。

說完養老院,再說說家庭養老。說家庭養老之前,必須先說下人口結構。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均壽命顯著提升,目前一線城市的人均壽命已經超過80歲,甚至90歲以上長壽老人的比例也大幅提升。

這就造成一個特殊的社會現象,自己已經是60多甚至70歲以上的老人,可能還肩負著沉重的照顧高齡父母的責任。身體能力的退化、不再旺盛的精力,自身的各種急慢性病,自己都恨不得有人照顧,再去照顧個超高齡的老人,其難度可想而知。

子女是40~50歲中年人的老人的狀況會好些嗎?中年人不僅上有老,下還有小,下一代的各種教育升學壓力,不僅耗時間精力,還巨燒錢,不然怎麼會出現孩子是“四腳吞金獸”、“行走的碎鈔機”的說法。

中年人要工作賺錢,因為養育子女要花很多錢。這就造成,無論時間還是金錢,中年人能給自己父母的支援,會非常有限。這是現實難題,著實難解決。

當然,目前這個矛盾還不太突出,第一批已經中年的獨生子女們,更多的是啃老,老人還出力出錢呢,當然和諧。我們討論的重點是老到或病到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顧的老人。

最需要人照顧的老人,是幾乎不能自理的老人,分為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

先看看什麼叫“失能”:

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稱為“失能老人”。搜狗百科

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指標,一到兩項“做不了”的,定義為“輕度失能”,三到四項“做不了”的定義為“中度失能”,五到六項“做不了”的定義為“重度失能”。國際通行標準

據新華社北京2016年10月9日電(這個資料有點老,沒有找到新的,根據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目前失能老人的佔比恐怕更高),全國老齡辦、民政部、財政部9日在京共同釋出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結果。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萬人,佔老年人口18。3%。

4千多萬,多麼龐大、可怖的數字,這背後是4千多萬個痛苦的家庭。

再看“失智”:

專業不看版:

失智症是一種臨床綜合徵,是後天智力功能的持續性障礙,是在無意識障礙的情況下,按記憶、言語、視空間功能、認知(抽象思維、計算、判斷和執行能力等)和人格等五項心理活動中,至少有記憶、認知和另一項明顯缺損,且已持續6個月以上者為痴呆。

養老機構護理人員評述版:

本人也是從事相關工作的,很多老年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患者會剪電線,亂吃藥,各種走失,做特別危險的行為。一個失智老人相當於一群熊孩子,破壞力特別大(頻發的暴力行為、危險行為會讓老人過於激動,更容易突發腦梗、中風、腦卒,情況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因為認知障礙導致老人分辨不了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所以失智老人一定要專門看護。作者:波旬,來源:知乎,原文連結: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139

50807/answer/615916476

無論是失能還是失智的老人,護理的難度和工作量無疑是巨大的,護理失能老人要給一個一百多斤完全不能配合的人清洗身體、每天翻身幾十次、清理大小便,沒接觸過的人恐怕不能想象;失智老人更累心,一眼看不到就惹禍,時不時地就走失。

這種工作量,就算對多子女家庭都是極大的挑戰,我的親屬中有兩個家庭都是4個子女,幾年間共同照顧1個失能老人,其中一個家庭請保姆,一個家庭沒有請保姆。無論是否請保姆協助,他們都在照顧老人的問題上付出了太多,年齡也已經不輕的子女在身體、精神和經濟上,遭受了極大的衝擊。

這還是多子女家庭,2個年輕人4個老人的模式到了那一天,又一個不敢想。

可再不敢想,這種生活場景將在10~20年間,會真實地來到80後的身邊。對這些第一批獨生子女來說,到時顧父母、顧孩子、還是顧工作,恐怕會成為極大的道德難題,也必然會引發巨大的社會性矛盾。

甚至再過幾十年,躺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這種可怕、沒有尊嚴的生活,就會真實地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

錢能解決養老問題嗎?

錢當然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比如在更有效的醫療、老人失能和失智以前的生活質量提高上,起很大作用。但有錢不見得完全等同於有一個質量更高的人生最後一程的機會。

還是講一個案例吧。一個90多歲的離休老太太,4個子女,離休金每月1萬3(令很多有工作的人汗顏吧),存款100萬,有房產,生病直接入住老幹部病房,100%報銷。

看起來她應該生活無虞了吧,離休金無論是住全護理養老院還是請保姆都是夠的,不用擔心大病醫療,多子女可以擔負日常的近身照顧和精神慰籍。

可事實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可能是因為老太太的經濟條件太好,子女們在誰照顧老人,誰掌握老人的退休金賬戶上有了很大爭議,造成了老人(人和錢)被把控在一個兒子手中,這個兒子不允許其他子女與老人有任何接觸。後來這個兒子,不知用了什麼方法,把老人的房子還過戶到自己名下。

其他子女找律師諮詢的問題是,如何透過法律程式,取得探視權,只有先弄清楚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贈與房子是不是老太太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談到是否有效的問題。現在,別說證據,啥情況都不清楚。

如果是老人在完全清醒的情況下,把錢和房子贈給這個兒子了,合法。如果老人已經沒有辨別能力,兒子就是侵權。

讓人不禁聯想到年前北京朝陽醫院的殺醫案,95歲的老太太入住醫院因床位等問題,老太太的小兒子揮刀給醫生割喉的慘劇,就是因為這個老太太也有高額退休金,如果老太太沒有搶救過來,小兒子每月上萬的“收入”就沒了。醫院不救老孃事小,砸了自己的“飯碗”就必須拼命。

看到沒,還算有錢的老人,老到不能自理的程度,自己的錢就不是自己能支配的,而是自己在誰手裡,自己和錢由誰支配。

被支配的過程,無論是被控制的老人,還是被經濟依賴的老人,他們真正的需求(心事或想法),還會被看見嗎?還會被尊重嗎?

現實是,他們的存在更像是工具,獲得收益的工具。

說到這裡,基本可以看出,有子女的老人在居家養老中並不一定好過,無論有錢沒錢。

當然,普通人誰能達到《紅樓夢》中賈母的養老高度?再說賈母到臨終也沒有失能或失智,是在元春之死的巨大打擊下,急火攻心,驟然撒手人寰離開人世的,萬一賈母也大小便失禁,哪個太太、奶奶,甚或是哪個勢利婆子,能鞠躬盡瘁的?怕是懸。

所以目前普通老人的居家養老效果,主要還是拼身體,拼自己一直可以自理。一旦沒有自理能力,悲慘是可以預見的,有時不僅自己悲慘,還會連帶一代甚至二代的後代也經歷若干年的悲慘人生。

僱保姆?即使文章開頭的保姆殺老人畢竟是小機率事件,僅從陌生人是否會對和自己沒有半點血緣關係的別人家的無知無覺的老人的角度,指望保姆產生多大的愛心和同理心?

沒有子女的老人,僱保姆居家養老?誰來僱是個問題,誰來管是個更大的問題。機構養老則更是可能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比如其他老人的歧視,以及護理人員的更不精心、更不用心,不會有人追責嘛。畢竟,在現在養老機構的人員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還遠達不到普遍專業、高素質的情況下,靠從業人員的道德和良心發現去妥善照管沒有家人的老人,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啥人性?懶惰、貪婪、利己唄)。

說到這可以做個小結論,按照目前的現狀,無論有沒有子女,無論有沒有夠用的錢,在失能和失智面前,幾乎沒有人可以有尊嚴、不受嫌棄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本文不能像其他雞湯文章給出諸如多存點錢、儘量保持身體健康等的建議,因為即使有錢有房,誰也擋不住健康和生命慢慢地流逝,直到對外界的人和事喪失抵禦能力。

能有尊嚴地去死,我們最缺的是什麼?

缺的是專業的養老機構和臨終關懷機構,缺少的是大批專業高素質的養老產業的從業人員。

比普通養老更緊要的是臨終關懷問題。在搜尋引擎上搜索臨終關懷,定義是:

臨終關懷(英文:hospice care)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臨終關懷目標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透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症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同時,臨終關懷還能夠幫助病患家人承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同一個百科詞條下,後面的闡述就相當沒有價值了,論述我國開展臨終關懷的機構、事例都是上世紀90年代的,從第一家臨終關懷醫院始建於1988年,經歷了“9年的歷程”。就連國內現狀分析,也用的都是千禧年以前的資料。近些年來,經濟飛速增長,觀念突飛猛進,但對沒有網路發聲能力甚至根本沒有行為能力的老人如何走好人生最後一程的問題上,實在缺乏關注,實在沒有存在感!

索引擎上關於

臨終關懷機構最新的官方文章是2年多以前發表在《中國婦女報》上的一篇文章《臨終關懷:給生命最後的安詳》。記者採訪了目前臨終關懷走在前列的北京松堂關懷醫

院的院長,記錄了因罹患惡性腫瘤類疾病各類患者的情況。

難得的難得的是這個醫院還有一間被命名為“雛菊之家”的病房,專為無法治癒惡性腫瘤的兒童提供的一個“社會子宮”——以舒緩病痛為目的病房,旨在解決兒童面臨生命終點的時候,這些孩子的病痛和心理問題,以及家長的心理問題,目的是在專業醫生的幫助下,在家人的陪伴下,罹患絕症的孩子們帶著愛少些痛苦地離開。

雖然在大眾點評上查了一下這個醫院的評價並不高,主要集中在護理人員數量不足、不專業、對老人看護不夠、費用太高等問題上,但這樣的機構出現已有象徵性的意義,後面要做的,是不斷去完善,設立更多的臨終關懷機構,讓更多的老人有機會更有尊嚴地走。

怎麼完善?

筆者只是個一線律師,對這個涉及其他多門類社會科學的大課題沒有什麼研究,只談幾個粗淺認識,希望拋磚引玉,能引起更多的思考和討論。

第一、《民法典》已經透過並將於明年正式實施,在監護、繼承問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指定監護,比如遺囑執行人和遺產管理人,意義重大,為當事人以自己的意志處理自己身前身後事的問題上提供了理論依據。後面就是儘快出臺實施細則和完善的遺產管理制度體系。

第二、各高校增加開設養老產業的專業,讓養老、臨終關懷走上科學化的道路,大量增加高素質專業人員。同時理工科專業加大養老裝置的開發,讓給老人洗澡的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儘快面世,承擔給失能老人洗澡、翻身(現在已有可遙控床墊)、大小便處理這類又髒又累又要消耗大量人力的工作。

第三、國家和地方出臺利好政策或補貼鼓勵機構和個人設立專業養老機構和臨終關懷機構,讓養老、臨終關懷真正發展成產業並可獲利,再將成功的運營管理模式變為可複製模式給投資人(類似品牌酒店),以期儘快取得收益吸引更多的資本投入。

第四、推行義工制度,比如義工在相應機構參與勞動或服務可累積相應積分,到自己年老或需要照管可以優先收治,或用積分抵掉部分治療費用(類似獻血的人在使用血液問題上可有優待),吸引大量的人參與到社會養老體系中來。

寫在最後

在老齡化逐漸加深且短期不可能改變的當下,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養老事業的發展,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對弱勢群體的應有之義,更因為關注老年事業,就是關注我們未來的自己,當我們失能、臨終的時候,能否體面、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全都仰仗我們現在做出的努力。

這篇6600+字的長文是我長久以來的困擾,希望引起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思考。

更多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黑龍馬。

標簽: 老人  子女  養老院  失能  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