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衡量一個人,從這八個方面觀察他

作者:由 江秀英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1-11-23

劉餘莉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其所行。近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這段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九《呂氏春秋》。

“凡論人,通則觀其所禮”。

大凡衡量一個人,當他顯達時,觀察他所禮遇的是哪些人,是禮遇有恩於自己的人?還是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還是禮遇達官貴人,在那裡攀龍附鳳?

這就顯示出一個人的德行的高低。

如果在顯達的時候,他禮遇的是那些有恩於自己的人、幫助過自己的人,說明這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是一個有情義、有恩義、有道義的人;如果他禮遇的是那些窮苦的、需要幫助的讀書人,那是為國求賢,一片公心。

為什麼這麼說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都很清高,清高在什麼地方?

那就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人到無求品自高,一個人不貪名、不貪利、不貪財,什麼都不貪著,一無所求,與世無爭,與人無求,自然就清高,顯得品格高尚。一個人既不為財又不為名利,他為什麼還要出來做官,出仕拜相?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報答知遇之恩,進而能夠兼濟天下。諸葛亮本來在南陽隱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為什麼出來幫助劉備?就是因為劉備有求賢、禮賢之心,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看到劉備的誠意,看到他那種仁愛天下的存心,所以才出來幫助他。如果在位者沒有這樣禮賢的恭敬之心,讀書人也不願意出來做官。

“致清白之士,修其禮”,對於那些很清高、道德純潔計程車人,領導者必須首先修明自己的禮義,要有禮敬之心。“致守節之士,修其道”,而要想招致那些堅守節操的人,領導者就要修明自己的道義。“而後士可致,而名可保”,這樣,真正的賢士才會被招來,自己的名聲也才可以保全。

周公所禮敬的是真正有道德學問的人,無論貧富貴賤,他都非常恭敬,甚至還以見師之禮去求見,這表現了周公一片公心。他禮賢下士,為國家求賢若渴,沒有半點私心。

“貴則觀其所進”。

當他榮貴時,觀察他所提拔和舉薦的是什麼樣的人,是任人唯賢?還是任人唯親?比如只舉薦和自己關係好的人,或者給自己送禮的人,還有諂媚巴結自己的人。如果他只任人唯親,很可能會結黨營私。

在《尚書·舜典》中記載,虞舜是一個非常愛才重賢的人,他顯貴之後所提拔和舉薦的也都是賢能有才的人,而且

他“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

對內推薦賢才不避諱自己的親屬,從外面選舉賢才也不迴避自己的仇人。這說明舜是一個非常賢善的人,對人沒有分別心,為國舉薦賢才而沒有自己的好惡之情,所以人們才對他愛戴不已。

堯帝曾經考察舜,問其治國之道,舜只回答了兩個字:“事天”,就是按照天地自然的規律去治國。後面舉例說,“平地而注水,水流溼”,在平地上澆水,水自自然然地就會朝著低窪潮溼的地方流去。“均薪而施火,火從燥。召之類也”,地上放著很多的柴火,你要去點燃它,火自自然然地會首先燒著那些乾燥的柴火。這都是自然感召的結果。

所以“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堯憑藉著自己美好的德行,感召而來的也都是賢良的臣子,還有人才;而桀的品行敗壞,自自然然招致的也是那些德行缺失、奸詐狡猾的人與他為伍。

“富則觀其所養”。

當他富有時,觀察他所供養、款待的是哪些人。一個人富有之後,供養的是父母,是賢德之人、貧苦的讀書人,為國家培養人才?還是養了一些倡優佞人,就是供自己遊戲、玩樂、開心的,或者巧言善辯的、諂媚巴結的人?

歷史上有很多讀書人,都有這樣的志向,自己一旦富有之後要利益他人、造福國家。譬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的心願,就是他希望有很多的房子,讓天下有志氣、貧窮的讀書人都能夠接受他的照顧,讓他們好好讀書,最後成就功名,為國家服務。

再譬如范仲淹,本來他買了蘇州的南園想作為自己的住宅,但是聽風水家說這個南園的風水非常好,後代會非常地發達,結果他馬上就把這個南園捐了出來,作為培養讀書人的場所、作為學堂。結果確實培養出很多貧窮的讀書人,最後能夠做官,為國家服務。

在《大學》中說“仁者以財發身”,有仁德之心的人,他有了財富之後,會把財富捐獻出來興辦教育,救濟窮苦,結果不僅幫助了別人,也為自己贏得了好的名聲、好的身份,受到大家的尊重。這就叫“仁者以財發身”。

“不仁者以身發財”,沒有仁德之心的人、沒有智慧的人恰恰相反,他有了錢之後,就會過上驕奢淫逸的生活,結果不僅會很快把錢財給敗散掉,還會給自己招來身體的不健康,甚至身份、名聲的敗壞。這就是“不仁者以身發財”,他不惜用自己健康的身體,好的身份、地位、名聲去發財,求得財富的增長。譬如有些官員拿著自己的官位去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結果損害了國家的利益,也敗壞了自己的名聲,鋃鐺入獄。這都是不明理所導致的結果。

“聽則觀其所行”,

這一句話有兩種解釋。聽一個人講話,要觀察他的言行是不是一致,這是一種講法。像《論語》中也講,“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另一層意思,就是當他受到君主聽信時,觀察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比如領導者很聽信下屬的話,那就要看看下屬有沒有得意忘形,有沒有藉著這個機會謀取自己的名利;還是領導愈是信任他,他愈是抓住這個機會成就領導的德行,推展利益百姓的政策,後者就是行仁。

“近則觀其所好”。

這個“近”也是有兩種解法:一種是,你平常接近他,瞭解他的生活狀況,觀察他的喜好、嗜好;另一種是,他閒居在家的時候,觀察他的嗜好是否正當合法。有些人喜好賭博、喝酒、女色,這樣的嗜好遲早都會給自己招致禍患。

在《群書治要·尚書》中就講到,

觀察一個人他有沒有發展前途,就看六件事情。哪六件事情?

“內作色荒”,對內興起了迷戀女色之風;“外作禽荒”,對外喜歡打獵、遊戲,沒有節制;“甘酒嗜音”,喜好飲酒,沉溺於靡靡之音;“峻宇雕牆”,住的房屋又高又大,牆上還雕刻著花紋,雕樑畫棟,可以說是極盡奢侈。“有一於此,未或弗亡”,以上這幾件事情,只要有一件事做得太過分了,那就沒有不滅亡的。

所以我們平時跟人聊天,我們看一看他聊什麼。“言為心聲”,他跟你聊吃喝玩樂,聊名車、名牌這樣的東西,這樣的人成不了大器。《論語》中孔子就教導我們,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還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讀書人志向在求道,但是還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為恥,說明沒有把心思放在求道上,還是很關注世間的名聞利養、吃喝玩樂、享受等等,那就不足與他多談了。

“習則觀其所言”

,“習”,就是當他能夠親近君主時,觀察他的言談是否與正道相應。如果一個人沒有去掉名利心,一旦跟領導者接近,他就會講好聽話,諂媚巴結的話,而不是引導領導者走在正道上。這種習氣有的時候是不知不覺,這都是一種追名逐利的反映。

“窮則觀其所不受”

,當他困苦時,觀察他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對不義之財、非分之財,要見利思義。當利益現前的時候,想它符不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道義,給我們,我們也不能夠接受。

在古代,即使沒有讀過聖賢書的人,也都知道財富有兩種,一種叫吉財,一種叫兇財。

吉財,就是我們透過正當的手段獲得的財富;而另一種財富,就是透過非法的手段,不道義的、不正當的手段獲得的不義之財,它會為我們帶來不盡的麻煩,甚至是兇災。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能夠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就是因為他讀書明理、深知因果,所以對於不義之財、非分之財都不敢去接受。

“賤則觀其所不為”

,當他處於卑賤時,觀察他是否能對非義之事有所不為。一個人不愛慕虛榮,才能夠做到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透過這八項觀察,就知道這個人是不是人才了。

標簽: 觀其  讀書人  自己  觀察  道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