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名詞

作者:由 何碧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2-09-15

精神分析

: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療方法及其理論;第二部分是關於人的心理過程的理解,研究人的潛意識。

力比多

:是英文libido的中文譯音,其基本含義是表示一種性力、性原欲,即性本能的一種內在的、原發的動能、力量。

潛意識

:是人類生命歷程中已經發生但目前未被覺察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已經發生但並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其與意識共同構成人類所有的心理活動/認知活動。

人格結構理論:

本我(Id):

位於無意識中的本能、衝動與慾望構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Ego):

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是一方面能使個體意識到其認識能力;另一方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則”。

神經症

:是一組精神障礙的總稱,包括神經衰弱、強迫症、焦慮症、恐怖症、軀體形式障礙等等,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礙心理功能或社會功能,但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基礎。病程大多持續遷延或呈發作性。

原欲

:意指一種與社會文明約定相牴觸的,本能的衝動。拉丁文作:

Libido

退行:

是指人們在受到挫折或面臨焦慮、應激等狀態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階段的某種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當前情景,來降低自己的焦慮。

防禦機制:

防禦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於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方法;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常在無意識狀態下使用,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壓抑、昇華、替代、拒絕、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

逃避機制

這是一種消極性的防衛,以逃避性和消極性的方法去減輕自己在挫折或衝突時感受的痛苦。比如假裝聽不見或看不見,假裝不知道,當做沒發生一樣。

壓抑 (repression)

壓抑是各種防衛機制中最基本的方法。此機制是指個體將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脅性、痛苦的經驗及衝動,在不知不覺中從個體的意識中排除抑制到潛意識裡去作用。

2. 否定

否定是一種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衛機制,其方法是藉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覺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將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根本沒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否定”與“壓抑”極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卻,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

3. 退行

退行是指個體在遭遇到挫折時,表現出其年齡所不應有之幼稚行為反應。是一種反成熟的倒退現象。例如,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兒童,因母親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變故,而表現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極端依賴等嬰幼兒時期的行為。

4. 潛抑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描述為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表現,是指個體把意識中對立的或不能接受的衝動、慾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經歷,不知不覺地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以至於當事人不能察覺或回憶,以避免痛苦。

比如“俄狄浦斯情結”、偷窺衝動等與意識層面(包括社會道德等約束和信條)決然衝突的心理力量,不被意識接受無法進入意識層面活動,但他們仍然在潛意識層面有力活躍著,只不過是已經不能被意識覺察而已。

自騙機制

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極端,邪派的會扮成極正派的,去瞞過自己和別人。合理化作用的,總會為自己找出些理由來自辯。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單獨用理論來自衛,而是加上具體的運用。隔離、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運用技巧的方法來欺騙自己或別人。以下六種,也是人們常運用的防衛方法。以下我們詳細闡明,明白了,可以協助我們瞭解自己或他人行為的背後動機。

反向

當個體的慾望和動機,不為自己的意識或社會所接受時,唯恐自己會做出,乃將其壓抑至潛意識,並再以相反的行為表現在外顯行為上稱為反向。換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現的外在行為,與其內在的動機是成反比的。在性質上,反向行為也是一種壓抑過程。例如:一位繼母根本不喜歡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議,乃以過分溺愛、放縱方式來表示自己很愛他。

2. 合理化

合理化,又稱文飾作用。是個體無意識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釋來為難以接受的情感,行為,動機辯護,以使其可以接受。這個理論有很著名的兩個案例,一個是酸葡萄心理——醜化失敗的動機。一個是甜檸檬心理——-美化被滿足的動機。

3. 儀式抵消

無論人有意或無意犯錯,都會感到不安,尤其是當事情牽連他人,令他人無辜受傷害和損失時,的確會很內疚和自責,倘若我們用象徵式的事情和行動來嘗試抵消已經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以減輕心理上的罪惡感,這種方式,稱為儀式與抵消。例如:一位有了外遇的丈夫,買轎車、送鑽戒給妻子來消除心中的罪惡感,並且以這個行動來證明他是個盡責的丈夫。

4。 隔離

所謂“隔離”是把部分的事實從意識境界中加以隔離,不讓自己意識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離的是與事實相關的個人感覺部分,因為此種感覺易引起焦慮與不安。如人死了,不說死掉而用“仙逝”、“長眠”、“歸天”,或“去蘇州賣鴨蛋”,個體在感覺上就不會因“死”的感覺而悲傷或有不祥的感覺。

5。 理想化

在理想化過程中,當事人往往對某些人或某些事與物作了過高的評價。這種高估的態度,很容易將事實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脫離了現實。

6。 分裂

這個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分裂是不能整合的,綜合去看一個人。他要麼就好的,要麼就是壞的。在這一刻他只有一個屬性,要麼好要麼壞。當然是可以變化的,比如今天是好的,明天可能又變成壞人了。

攻擊機制

人心裡產生不愉快時,但又不能向物件直接發洩,便會利用轉移作用,向其他物件以直接或間接的攻擊方式發洩,或把自己的不是轉嫁到別人身上,並判斷他人的對錯。這類防衛機制有兩種方式——轉移和投射。

轉移

轉移是指原先對某些物件的情感、慾望或態度,因某種原因,(如不合社會規範或具有危險性或不為自我意識所允許等)無法向其物件直接表現,而把它轉移到一個較安全、較為大家所接受的物件身上,以減輕自己心理上的焦慮。例如:有位被上司責備的先生回家後因情緒不佳,就借題發揮罵了太太一頓,而做太太的莫名其妙捱了丈夫罵,心裡不愉快,剛好好小孩孩在旁邊吵,就順手給了他一巴掌,兒子平白無故捱了巴掌,滿腔怒火地走開,正好遇上家中小黑狗向他走來,就順勢踢了小黑狗一腳,這些都是轉移的例子。

2. 投射

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投射是個體自我對抗超我時,為減除內心罪惡感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所謂“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態度、動機或慾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有一首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及莊子與惠施《臨淵羨魚》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弗洛伊德於1894年提此概念,用以分析及瞭解“說者的內心世界”。著名的羅沙克人格測驗就是以墨汁投射圖來分析人的內心所思所想,其他投法如,主題統覺測驗、文章完成測驗、繪圖挫折測驗等皆屬之。

替代機制

代替性防衛機制是用另一樣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減輕缺陷的痛苦。這種代替物有時是一種幻想,因為現實上得不到實體的滿足,他便以幻想在想像世界中得到滿足,有時用另一種物件去補償他因缺陷而受到的挫折。這類防衛機制分幻想型和補償型兩種。

幻想

當人無法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或是無法忍受一些情緒的困擾時,將自己暫時離開現實,在幻想的世界中得到內心的平靜和達到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經歷的滿足,稱為“幻想”。與常說的“白日夢”相似,例如,工人柯金上班時,被領班無理地罵了一頓,十分憤怒,但位居人下,無法可施,同家途中,他買了一張愛國獎券,吃飯時與太太閒談時說:“如果中了獎,他要自己開間工廠,重金將領班請來,然後給他顏色看,令他受辱……”取代了實際的行動時)。幻想可以說是一種思維上的退化。因為在幻想世界中,可以不必按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與邏輯思維來處理問題。可依個體的需求,天馬行空,自行編撰。

幻想使人暫時脫離現實,使個人情緒獲得緩和,但幻想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人必須鼓起勇氣面對現實,並克服困難,才能解決問題。否則經常沉湎於幻想中,而使“現實”與“幻想”混淆不清時,會顯現出歇斯底里(hysterical neurosis)與誇大妄想(grandeur delusion)般的症狀。

2。 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

建設機制

在防衛機制中較好的一類,是向好的方面去做補償,是屬於建設性的,它可分為認同和昇華兩種型別。

認同

在人生中,每個人都有一些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完成,而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完成“認同”的歷程。“認同”始於兒童至青少年期成為主要發展任務。兒童用來學習社會團體態度與習慣,青少年用來找尋自我、肯定自我。因此心理學家們一致認為“認同”是協助人格發展的重要方法。

2。

內攝

把客體或者客體的一部分包含為主體的自我的過程。比如自己暗戀班上一位成績很好的女生,於是把她的勤奮轉化為自己的一部分,更加努力學習

3. 昇華

昇華一詞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認為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飢餓、性慾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範圍時,就是“昇華”。

昇華是一種很有建設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如果沒有它將一些本能衝動或生活挫折中的不滿怨憤轉化為有益世人的行動,這世界將增加許多不幸的人。

移情

:是精神分析的一個用語。來訪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療法和自由聯想法為主體的精神分析過程中,來訪者對分析者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感。是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會太多投射到諮詢者身上的過程。

反移情

:是與移情類似的一種情感或情緒反應,只不過它發生在諮詢師而不是來訪者身上,因此可以理解為諮詢師對來訪者的移情,又叫反向移情。反移情通常來源於諮詢師意識之外的無意識衝突、態度和動機,它是諮詢師對來訪者產生無意識期待和某些神經質需求的外在表現形式。

共情: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卻越來越出現在現代精神分析學者的著作中。不管是人性觀還是心理失調的理論及治療方法似乎都極為對立的兩個理論流派,卻在對共情的理解和應用上,逐步趨於一致。共情似乎為現代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的融合搭起了一所橋樑。

共情_百度百科

自由聯想法:

是弗洛伊德進行精神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布樓勒是著名的瑞士精神病學家與精神分裂症的命名人;他發現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理核心為聯想障礙,並從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特殊病理聯想方面歸納出診斷該病的主要標準,後人亦稱謂“聯想心理學”。

自由聯想法_百度百科

自體心理學

:精神分析理論技術的一種,源自海因茲·科胡特對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研究,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自體心理學主張三極自體結構,以及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

強迫性重複:

一種盲目的衝動,重複早期的經驗與情境,無關乎能否得利,也不管引起的是快樂或痛苦。不管這種行為危害多大,或多麼具有毀滅性,個體總是被迫一再重複它,而自己的意志根本無能為力,控制不了這種強迫性。

客體

:一個被愛著或恨著的人物、地方、東西或幻想,一個被賦予情感的物件。

自我:

自我(ego)無法被我們主觀地經驗到,自我深植於人格之中,但自我可以去感受、思考、整合和行動。

當我們思索著有關自我的主觀經驗(subjective experiences)時,其實正在使用的是自體表象或自體影像,但這並不是自我。

自我是一個代表著一組功能和心理過程的抽象概念。

自我有許多特性和功能,其中有兩個是最基本的:

1、自體:人本身存在(one‘s own being)的許多面向,主要有身體影像(body image)、主觀感受(subjective sense of self)、意識和潛意識的自覺。

2、一個有條理的組織結構者(a coherent organization-organizer):它平衡、整合並穩住各種知覺、衝動、情感及道德良心的要求。

自我有用,但不帶熱情。

自體:

一個人真正的自體難以定義,自體的概念比客體的概念來的落後:小孩子先能分辨出陌生人和母親的不同,才有辦法分清楚自己與母親的不同。自體是私密的。

自體指的是屬於一個人自己的,包括意識和潛意識的心理表象,自體所指的總是一個內在影像,“那是我”。

自體與客體、客體關係

鏡映(Mirroring)

理論思考- 南島精神分析 解密夢語 心理專家 心理諮詢 四川南島心理諮詢研究所

鏡映(Mirroring)

鏡映(Mirroring)一詞用於描述父母與嬰兒之間的積極的情感迴應與互動,它指父母作為自體客體對嬰兒誇大的、展示性自我的正向響應或欣喜反應,這種響應會給嬰兒一種全能操控感和某種誇大的自我體驗。父母對於嬰兒活動的鏡映對於自體的發展是基本的,也是必須的。鏡映促使兒童能夠發展並維持一種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負與雄心。嬰兒對鏡映的需求也被稱為“誇大表現癖”需求,因為它們支援孩童關於“我是完美的,且這就是你愛我的原因!”這樣的全能自我概念。鏡映作為來自自體客體(父母)的一種情感迴應,確認了兒童在活力、偉大與完美上的天生意識。

理想化(Idealization)的父母影像

理想化(Idealization)是指將積極正向的特質(卓越、美麗,完美、全能、全知、永不失敗、神入、不離不棄的愛、無比的勝任)賦予另一個人、客體或自體表象。理想化的基礎是個體需要與人融合或接近,以獲取安全、舒適、保護、平靜體驗。孩童會本能地將父母理想化,並從理想化中攝入力量和舒適的感受,並由此發展出自體的方向感,以及一種去設定具有挑戰性、現實性的目標的能力。

原始的誇大自體需要得到愛和滿足,並降低面對自體客體(父母)時的焦慮不安,因此覺得:“我定完美的,而且你愛我!”。在早期母嬰關係裡,嬰兒投射自身的誇大性到父母身上,父母因而被理想化,即科胡特所說的理想化的雙親影像(Idealizedparentalimago)。最初,兒童希望與父母這個全能的自體客體融合:“你是完美的,而且我是你的一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想要融合的期望導致產生想要靠近這力量泉源的渴望,並最終被內化為自體的能力。

理想化的雙親影像,並不是一個事實,而是一個原始表象。它指一個讓孩童能尊敬並將其看作一個平靜、無誤且全知全能的影像而與之融合的物件。但因母親或父母雙親事實上無可避免此不完美,於是,嬰兒時期的自戀平衡狀態在被邁向成熟的壓力與痛苦的精神張力的干擾下,註定要失去平衡。這種情況下,孩童會設法建構一個關於“完美”的新系統,以維持這種早期自戀狀態。

另我(Alter-ego),亦即孿生(twin ship)

另我(Alter-ego)用來描述某種類似於“孿生”(twin ship)的體驗,而不同於在“映象”中發現了另一個我。它不是一個視覺上的相似,而是指在彼此的關係中“對方有如自己”,雙方都經驗對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科胡特在其最後一本著作《精神分析的治癒之道》裡提出第三個針對“自體客體”的自戀性移情關係就是孿生。從科胡特最初將“孿生移情關係”包括在鏡映移情關係之下來看,將其單列出來,這是個重要改變。

孿生(與自體客體)關係的本質是在興趣與才能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形象上的相似,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個像自己一樣的他者所瞭解一般。恰如:科胡特所說的悲劇人(tragicman)相對於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神經症個案中的負罪人(guiltyman)在過去曾處於無反應的環境的危險中,如今被提供了透過與他人的關係去了解其核心自體的殘存潛力的機會。

心理動力學

:(psychodynamic),又稱精神動力學或精神分析學。根據心理動力學的觀點,行為是由強大的內部力量驅使或激發的。

人格:

指人類心理特徵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並在不同時間、區域下影響著人的內隱和外顯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

還有一些常見的神經症或者人格障礙

疑病

:疑病症(Hypochondriasis)又稱疑病性神經症(Hypochondriacal neurosis)。指對自身感覺或徵象作出患有不切實際的病態解釋,致使整個心身因此產生的疑慮、煩惱和恐懼所佔據的一種神經症。以對自身健康的過分關心和持難以消除的成見為特點。

抑鬱症:

抑鬱症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疾病,以連續且長期的心情不好為主要的臨床特徵,是現代人心理疾病最重要的型別。

焦慮症:

焦慮症(anxiety),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可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兩種形式。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物件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注意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

恐懼症:

恐懼症原稱恐怖性神經症,是指患者對外界某些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與緊張不安,可致臉紅、氣促、出汗、心悸、血壓變化、噁心、無力甚至昏厥等症狀,因而出現迴避反應。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覆出現,難以控制,於是極力避免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因而影響其正常活動。

強迫症:

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型別,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雖體驗到這些想法或衝動是來源於自身,極力抵抗,但始終無法控制,二者強烈的衝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慮和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自戀型人格障礙_百度百科

自戀型人格障礙

:是一種常被誤解的複雜人格障礙,基本特徵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自相矛盾的是,在這種自大之下,自戀者往往長期體驗著一種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於自戀者的自大總是無處不在,使我們更傾向於將其非人化看待。

邊緣型人格障礙_百度百科

邊緣性人格障礙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縮寫:BPD)也稱為

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 (EUPD)

,簡稱

邊緣人格

(ICD-10),是一種B型人格疾患,以長期不穩定的人際關係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強烈的情緒反應為主要特徵。它的另一個主要特徵是精神上和行為上的極端對立且互動並存,並作出自我傷害等破壞性的行為,且這些行為會反覆出現。

癔症型人格障礙_百度百科

癔症型人格障礙

:又稱表演型人格或歇斯底里人格,其典型的特徵表現為心理發育的不成熟性,特別是情感過程的不成熟性。具有這種人格的人的最大特點是做作、情緒表露過分,總希望引起他人注意。此型別人格障礙多見於女性,各種年齡層次都有,尤以中青年女性為常見,一般年齡都在25歲以下。

強迫型人格障礙

強迫型人格障礙

:患者主要表現為工作狂。注重工作效率和程式遠勝於情感表達和人際交往。患者往往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反覆思索、按部就班,希望所有事都能按照既定的程式發展,以保證自己對外界及自身的控制從而緩解內心因不確定而帶來的不安全感,在另一方面這也造成了患者不喜歡變化、難以適應新環境的特點。同事往往會覺得他們在工作上是值得信賴的,但是由於他們對己對人要求苛刻,喜歡控制他人,要求他人嚴格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同時又不善於情感表達,因而難以找到知心的朋友。

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障礙

:表現固執,敏感多疑,過分警覺,心胸狹隘,好嫉妒;自我評價過高,體驗到自己過分重要,傾向推諉客觀,拒絕接受批評,對挫折和失敗過分敏感,如受到質疑則出現爭論,詭辯,甚至衝動攻擊和好鬥;常有某些超價觀念和不安全、不愉快、缺乏幽默感;這類人經常處於戒備和緊張狀態之中,尋找懷疑偏見的根據,對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動作歪曲而採取敵意和藐視,對事態的前後關係缺乏正確評價;容易發生病理性嫉妒。此類人一般是自我和諧的,不會主動或被動尋求醫生幫助。他們通常出現於信訪部門或司法精神病鑑定場合。

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主要涉及一些慢性症狀,其中包括判斷質量低下、思維混亂、情緒不穩定、社會關係糟糕以及沒有控制衝動的能力。關鍵在於這種障礙來源於長期存在的人格特徵,讓這類患者無法完成正常的社交和工作

標簽: 自體  人格障礙  自我  焦慮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