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為什麼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勞動者形象變少了?

作者:由 沓窪黎詩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21-12-19

為什麼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勞動者形象變少了?元錫損2021-12-19 19:04:56

我知道可能有人喜歡看到“因為資本”之類的答案,但我還是單從文學角度講一下吧。

敘事有兩個很基本的大方向:表現與再現。兩者都是對客觀世界的轉譯,但兩者還是有不同的。

再現屬於對實然的還原,而表現屬於對或然的編排。

完全的再現,就是紀實文學。完全的表現,就是荒誕文學。這是這兩個大方向上的極端。其它的作品都散佈在這條座標軸的不同位置。

19世紀的現實主義敘事,或是我國建國時的馬主義文學,總體來說再現的意義大於表現意義。但講再現不等於不講表現。現實主義的表現,就是所謂的典型人物與典型情節。但這種型別的作品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它的

現實性越強

,它的

侷限性就越強

,就越不容易被另一個時間、另一種思想、另一個階級……總之,“另一種身份”的人所接受。只有大師級別的作品才有跨越這種侷限的力量。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影視圈出現了一種新現實主義的思維。這種影視圈的新現實主義是承襲文學思想……但簡單地說,就是去追求一種

跨越身份

的,各種觀眾能夠共同感受的“真實”。

體現出這類現實主義思想的作品很多。比如關於人與人的依賴的《大路》,關於人與人之間壓迫的《falling down》之類的片子。拍攝者未必有清楚的遵循新現實主義的意圖,但他們所希望表達的東西,的確是

跨越了身份與階層的,所有人共同擁有的精神痛苦

而中國現在的影視劇,某種程度上說,也遵循了這種敘事方向——

這些影視作品中角色的

身份其實是無所謂的

,心理醫生,皇后娘娘,律師,打工仔,都一樣。對於他們的敘述,並不追求其身份的“再現”。對角色的敘述只不過是在“表現”不同階層觀眾們所共通的概念。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或是個人感情與社會現實的互斥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詬病它們“不管什麼都是談戀愛”的原因——因為它客觀上反映了當前的愛情焦慮。

本用於“再現”的“身份”,其實是它們希望剝離的東西

,只不過因為敘事習慣和觀眾的接受慣性才保留了而已。更進一步的做法就是向網文或日式輕小說靠攏,把

全部的現實因素廢除

,直接點明是“異世界”或“異空間”發生的事情。

這樣子反而更接近這類敘事的本質。

回到問題上來,就是:

因為“身份”不是這類作品的助力,而是限制。

而作為“勞動者”的身份限制,尤其大。不是很擅長戴著腳鐐跳舞的人,就很難駕馭這種做法。

為什麼現在的影視作品中勞動者形象變少了?小弟澤言2021-12-19 21:52:16

已經有大佬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說了這個問題,我就從其他的點聊一下吧

不太清楚你所說的勞動者具體是指哪些行業,其實現在影視作品裡有涉及到各種職業和行業(那種以職業為名,實則談戀愛的不算啊)而且數量並不是很少,同一行業裡有高階的也有很平常的,只不過甜寵劇比較搶你的視野

再有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腦力勞動及其職位的增加,這個“勞動者”的形象變化也很大,從最初的農民、工人到現在各種行業的從業者,我們可能很難說一個人都要有哪些特徵才算是勞動者,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和在CBD搞金融的公司普通職員在視覺上、經歷上差別很大,拍的影視作品的內容呈現也會差別很大,但是ta們都是普通大眾,拍的也都算是普通大眾的生活

題主所提到的霸道總裁、甜寵,以及商戰外衣下的這些劇,其實這些劇本來就不是講生活的,就是為了展現甜甜的戀愛,但戀愛的兩人也需要身份,那麼就套了各種各樣的職業,在情節框架上無非就是白雪公主、灰姑娘、各種賣火柴的小女孩版“武則天”,那麼一個正常人除了戀愛肯定要有其他事情,所以就加了各種“精彩”“跌宕起伏”的生活故事,但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是為了戀愛服務,讓他們看起來像是真實的生活,為他們的愛情增加趣味性

標簽: 身份  再現  現實主義  敘事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