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動漫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作者:由 老朱鐺鐺鐺 發表于 動漫時間:2017-09-11

人類的自戀會經歷從“自體滿足”到“物件選擇”的階段。

同性戀——就被弗洛伊德看作是人從客體獲得自戀的一個典型例子。

理由則是:“他以自己為模特兒,選擇與自己相像的作為他的新的愛慕物件。這樣他就變成了一個同性戀者。實際上他是悄悄溜回到自戀,待他長大成人以後,他現在愛的男孩是他自己兒童時代的替代性形象和復活。”

力比多投射到客體之上,而大多數的力比多則仍然聚積在自我之中——是弗洛伊德認為的自戀特徵。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就為我們展現了這樣的自戀形象。

亨利·沃頓勳爵在意外結識道林·格雷後,被他美貌所吸引,同時也用言語蠱惑和征服了他。

至此,道林·格雷開始瘋狂的迷戀自己英俊的外表,甚至嫉妒畫里美貌的自己。

變得狂妄又冷漠,拋棄了與自己相愛的女演員西比爾·雲妮,造成了她的輕生。

不過是因為少女在劇院的一次不在狀態的表演,道林便認為她不再能與自己相配。

然而,亨利對於道林的蠱惑卻並沒有停止,他給了道林格雷一本沉醉於上流社會的書。

信以為真的道林在被亨利帶領出席聚會後,開始勾引各種各樣貴婦,不再顧及道德地放縱自己,甚至開始吸食鴉片,直到最後醜陋地死去。

如果說故事中的美男子道林·格雷是明顯又膚淺的自戀主義者,那麼亨利勳爵的自戀顯然要深沉許多。

對於道林·格雷的過度呵護和朦朧的同性愛意更多是他對於自我的一種肯定,他無比相信自己的言論,也相信它們能輕易左右別人。

不禁讓人想起許晴姐姐的那句:我愛我自己,更愛我自己。

但亨利勳爵這個角色更有趣的地方在於,這樣魅力四射的自戀形象其實小說作者奧斯卡·王爾德 的自我影射。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和亨利勳爵一樣,撰寫小說的1890年,王爾德擁有令人羨豔的事業名望財富。

亨利勳爵認為美是天才的形式之一,極度地追求美的東西。而王爾德同樣,將“享樂主義“”唯美主義“作為自己的堅持。

更甚,王爾德曾經這樣毫不掩飾地表達過對於自戀的推崇:”一生的浪漫,從自戀開始。”

但王爾德卻並未像故事中的主角一樣,讓他的自戀誤入歧途。

王爾德聰明地將自戀寫進文字裡,描繪了富有魅力又充滿爭議的的角色,讓《道林格雷的畫像》成為了19世紀末唯美主義代表作,也被稱作是“為藝術而藝術”思潮在戲劇小說及繪畫方面的三絕。

回顧王爾德的一生,我們發現他的作品裡都被打下了王爾德特殊的自戀烙印。

甚至在因同性戀罪名遭受牢獄之災後,王爾德也並沒有放棄自戀的表達:“神祇幾乎將所有的東西都賜給了我。我有天才、名聲、社會地位、才氣、並富於挑戰知識。我讓藝術成為一種哲學,讓哲學成為一種藝術。我改變了人們的心靈與事物的色彩,我的一言一行無不讓人費思猜疑。”

而這些充斥著王爾德自戀且驕傲表達的作品無一不是流傳於今的佳作。

自戀在王爾德手中變成了成功的武器,而不是傷害旁人的利器。

這是王爾德老師的死性不改,也是一次成功的自戀示範。

更是王爾德對於自體心理學派創始人科胡特觀點的完美詮釋。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科胡特認為,自戀有自己的發展線,最終沒有一個個體能夠成為不依賴自體客體的人,因為,將終生需要一個對自體客體做出投情性反應的環境以便發揮自己的功能。

這一切讓我們開始正視一個事實:王爾德創作了自戀,而自戀也成就了王爾德本人。

同時,這也應驗了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在一百多年前留下的預言:

“當超群的才智和精神變態的性格同時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就極有可能造就一個偉人。”

康德是威廉口中的偉人,但又和王爾德的表現迥然不同。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1724年出生於哥尼斯堡的康德,是後來少有的平民哲學家。

一直以來,康德的強迫症形象都備受關注:每天早上五點準時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煙,下午三點準時散步,連和友人打牌都會準時赴約。

但這樣自律的好男人康德卻一生未與人結為伴侶。

而康德本人卻對此表示:“當我需要女人的時候,我卻無力供養她;而當我能供養她時,我卻不再需要她了。“

彷彿和那個寫著”我尋求愛情,首先是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她如此強烈,以至我經常願意為了小時的歡愉犧牲掉生活中的其他一起”的康德不是一個人。

於是我們才讀出前一句話裡的康德,自戀中帶著一絲絲單身狗的落寞。

和王爾德狂妄的自戀不同,康德的自戀究竟來自哪裡?

這一切恐怕還是要從康德來不及開花結果的愛情說起。

為了維持生計,兼職私人教師的康德,千里姻緣來相會的結識並愛慕上了學生的母親——中年喪偶的凱瑟琳伯爵夫人。

然而被貴族扶持才能得以繼續哲學創作的康德,因為財力和地位的懸殊,無力去表明和承受這段感情。

更讓康德備受打擊的則是:1763年,伯爵夫人再婚,嫁給了另外一個貴族。

康德只好辭去私人教師的工作,同時也關上了他這一扇中年男子的心門,往後的日子也不再與女性有過多接觸。

鬱鬱寡歡的康德此後更加專注於哲學的研究,更是在哲學領域大放異彩,完成了構成了他的偉大哲學體系康德“三大批判”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從康德到王爾德,為什麼自戀的人更容易被銘記?

在愛情上的失意被康德巧妙地化解為一股對於學術研究的狂熱。康德用對事業的自戀感將愛情裡自卑的自己解放出來,贏得了屬於他的成功。

這是來自康德的自戀解答:解救了洶湧襲來的自卑,源於長期以來的羞恥,又始於狂熱。

自戀在王爾德和康德這裡,發揮了最大的價值,而不是最壞的價值。

但長期以來,自戀在眾人眼裡,都被淪為一種壞價值的心理,也常常被有心之人用來錯誤揮霍。

2005年起,來自英國薩里大學的研究者貝琳達·博德和卡特琳娜·弗裡岑的一項研究表明:

有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的人,在高層行政管理人員中出現的機率,都比在布羅德莫精神病院裡精神失常的刑事罪犯要高。

於是他們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根深蒂固、可能不適應社會的人格特徵,常常反而會使人受益。例如,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可能雄心勃勃、自信滿滿、專注於自我,並且能夠充分利用周圍的人和環境來扎得最大收益。

聰明如王爾德,將快要衝破螢幕的自戀寫進傳奇的故事裡。努力如康德,將情場失意的自卑閉口不提,化作平和的學術自戀一頭扎進哲學的世界裡。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化解自戀的難題,得到最好的自戀公式。

而現代人對於自戀的解釋大多是:自戀是一種糖,甜到憂傷。

古希臘神話裡那喀索斯在自戀中死去,在對自我的迷戀中滅亡的故事在人們心裡留下的癥結揮之不去。

而諾曼梅勒則告訴我們:

在現實生活中,自戀者更容易成為領袖。另一位大咖弗洛姆則在《佔有還是生存》中,用商品銷售性格一詞來形容現代社會的某種性格屬性。一個人是否成功,取決於他在市場上好不好賣,看他能否在競爭中獲得優勢以及他的個人裝潢是否受歡迎。

而自戀者,好像更容易獲得這些。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標簽: 自戀  王爾德  康德  格雷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