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有部分人認為「元清亡國後漢族風骨盡失,而現在的風骨還要比民國更差」,現在和民國的差距在哪裡?

作者:由 繁星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3-11-15

有部分人認為「元清亡國後漢族風骨盡失,而現在的風骨還要比民國更差」,現在和民國的差距在哪裡?Arthur Wang2013-11-15 09:54:49

林則徐沒有風骨麼?鄧世昌沒有風骨麼?李鴻章沒有風骨麼?

有部分人認為「元清亡國後漢族風骨盡失,而現在的風骨還要比民國更差」,現在和民國的差距在哪裡?方罡2013-11-16 20:20:26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

埋頭苦幹

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

為民請命

的人,有

捨身求法

的人,……雖是等於為

帝王將相

家譜

的所謂“

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

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

前仆後繼

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

摧殘

,被

抹殺

,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

在表面的

自欺欺人

脂粉

誆騙

,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

元宰相的文章是

不足為據

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向魯迅先生致敬!這篇文章我想是為後人寫的嗎?魯迅先生不愧為預言帝,

有部分人認為「元清亡國後漢族風骨盡失,而現在的風骨還要比民國更差」,現在和民國的差距在哪裡?卡嘉的糖2013-11-19 11:10:10

細處缺少足夠事實來類比,說下整體感覺吧。

自華夏有文明,氣節就是屬於貴族、士們的文化,這些人不需要太多參與勞動,有文化有武力,所以活著可以有更高的人生追求。當一個人脫離了俗世趣味,甚至不懼生死,開始捍衛更高的榮譽時,就是有氣節了。而在傳統社會,文化基本是被高階階層壟斷的,所以士的文化和風氣就是全社會的風氣,全社會提倡氣節,就形成了良性迴圈。

春秋戰國,那些士們隨時可以慷慨赴死,他們追求大義輕視小利,視榮譽高於生命,最有名的就是“士可殺,不可辱”。晏子二桃可殺三士,就能看出當時人多重榮譽。

但縱然是這個時代,那些斗升小民、還有大量的奴隸的人生目標恐怕也就是“活著”吧,氣節對他們只是奢望。《詩三百》來自於民間,我沒見到一首是歌頌氣節的,因為它基本不是士人寫的。老百姓們希望的只是能安居樂業,有子可偕老。

漢時,國力強盛,民族自豪感鼎盛,尚武之風也鑄就士階層的風骨。

漢以後,至隋唐前,華夏族基本就是內亂,但文化不滅,甚至向心力更強,華夏士族風骨未減。

隋唐又是個文武並重,開疆擴土的年代,士族必然鼎盛,氣節也絕對是暢銷品。

五代不詳,宋代比較特殊,雖然尚武之風被大大削弱,使得社會偏向文弱,但天子尊敬士階層,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由文人組成計程車階層必然自覺地重造民族脊樑,所以看歷史,宋代是最有氣節的朝代,忠臣和佞臣出的都多。

元代不清楚,但據說元代並沒有對士階層實行大迫害,最多是不讓過多參與政治,蒙古人大概沒想過從文化上閹割一個民族。

卻是明代,皇帝對臣子用廷杖,用東西廠,實行白色恐怖。個人覺著那一廷杖下去,就把廟堂上計程車大夫的脊樑打斷了。但是民間仍有大量知識分子。

囉嗦這麼多,不過是想說看民族是否有氣節,就看士(知識分子和武士)是否昌盛,他們保有什麼樣的文化和信念。

所以清代不用說了,清末民國是一個特殊年代,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是文化將滅,國土將亡,這樣的時代背景,知識分子若再不奮起,再沒有民族氣節,就是文化種族滅亡,百姓再不奮起反抗精神,就是淪為奴隸。所以李鴻章、曾國藩等傳統士大夫傾畢生之力,扶大廈之傾危。多少書生投筆從戎,連蔡元培先生都要培訓恐怖分子,凡有熱血的青年無不做出種種過激的行為。社會風氣上更是提倡尚武、自強種種能塑造風骨氣節的文化。這時可以說是民族脊樑的重塑期。

所以民國是特殊時期,與現代社會沒有可比性。

說現代氣節不見,一是時代變了,太平之世,沒有刀槍相逼,天天硬著脖子幹嘛?能出個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事就算新時代的氣節了。

二是社會風氣變了,追求幸福生活才是全民目標,而不是士大夫階層的榮譽、儒家理想

三是士階層已經消失五六十年了,現在的社會主體是做《詩三百》的老百姓……

PS一點,現代社會,還是蠻需要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氣節,這種風骨的確在喪失。

標簽: 氣節  風骨  階層  文化  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