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7-02-03

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啦啦啦2017-02-04 22:20:33

我認為這個問題非常有價值並且可以寫一本書。

所以謝謝邀請。

作為一個英專研究生,我甚至不能告訴你英美文學發展的脈絡,因為脈絡這個詞在我看來簡直是一副地圖,至於地圖範圍多大已難以想象。脈絡是一個低語境詞,它所包含的維度使我無法透徹理解你問題的終極目標和重點,所以抱歉。

ps:我也想看看誰能回答。

剛剛重新看了你的題目,我覺得只能談談個人感覺(連看法都不能算)。國外古典音樂如你所知他們歷史本身就不長,而且很快就有了rules,這種規則不僅體現了文化(我們可以用語言學家的觀點去討論,語言問題不要牽扯文化,音樂問題也暫且不談文化),也同時體現了一種受限於樂器的惰性。你想用壎吹尺八的曲子勉強可以,但是用古琴彈巴赫那簡直是不可能。由此我們可知道,難以整理脈絡,是因為樂器本身的表現力很少能遵循一定的規則。沒有人真正把哪一根弦的哪一個徽位全部是什麼音像字典一樣背下來吧?所以作曲人大部分想必不是按照這種規則作曲的。

第二是因為古琴歷史太長了,沒哪個作曲家可以稱得上是極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並且你能迅速判斷他的個人風格的。或者透過他的背景資訊分析他的作曲動機的。多的是作曲者不祥,有可能隋朝作卻盛行於明清的曲子。

第三是因為,每首曲子的獨立動機還比較明顯,有時候曲子部分動機和其他曲子類似,但是跟其他曲子又沒有表現意圖的類似。(你可以理解成旋律類似但是心理活動完全不相干),比如上面的答案說道哪首曲子和烏夜啼開頭類似,相信我,作曲者自己都不確定他自己是不是借鑑,他只是覺得這麼著好聽。

再說了,清兵入關之後連漢服脈絡都整不清楚了,古琴豈不是更難了。民族交替是個大事兒,就算換個民族他也會彈,但是斷層是難以彌補的。所以現在有的地方介紹古琴曲都會良心地加上一句這是漢族古琴曲。

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清秋2017-02-05 08:59:03

謝邀,寫的倉促。(我沒學過西樂,寫答案的時候審題不仔細,或許偏題要背摺疊了吧……)

提要:

西麓堂琴統是個轉折點,嚴天池是個重要的轉折點,開啟後世至今的古琴。(近六百年也不能一概而論)

朱權的《神奇秘譜》收錄的多是明以前的曲子(關於《秋鴻》,王風先生有篇論文。)

另外一個答案中提到古琴中曲子會有相似的。《神奇秘譜》在一組同調的曲子前會有調意,有的曲子末尾會有入本調泛的寫法。實際彈奏中也會發現,有時候曲子會運用一些約定俗成的樂段和其節奏,簡單的比如搯撮三聲、罨搯撮三聲等等。

對於樓主的問題,汪鐸先生編撰的琴道雜誌中有一篇文章《琴曲流變初考》(光瑜)

大致內容如下:(只列舉一例)

首先,有些琴曲不做研考:

1、異名同曲(龍翔操和神化引)

2、同一時代流派或琴人風格引起的不同

3、一曲多名(秋塞吟)

4、曲名變化(隱德和秋江夜泊)

5、碣石調幽蘭……(首先其為文字譜,本身就另為研究)【我認為廣陵散、胡笳系列等神奇秘譜中奇妙的曲子也在此列】

琴曲流變分類

1、發生根本變化(鷗鷺忘機,古鷗鷺(明汪芝西麓堂)和今鷗鷺忘機(清吳灴自遠堂))其文以白雪為例

2、某些樂段保留原先色彩,整體形態乃至調性發生變化(流水,神奇秘譜-德音堂-百瓶齋)其文以高山為例

3、琴曲整體形態、格調、內涵未鉅變,區域性數段或段數發生明顯變化(這個舉兩例:梅花三弄,山居吟(毛敏仲-神奇秘譜-廣陵蕉庵傳譜))其文以山居吟為例

4、未發生顯著流變,個別樂句變化或調性提法、曲名變化(秋江夜泊)

5、孤本,只在明代琴譜出現過一次(西麓堂秋宵步月)

古琴一般認為在

先秦

就起源了(曾侯乙十絃琴,戰國七絃琴),西漢文物中有七絃琴,且形制有些類似(琴足、嶽山、軫池等)。

大量的琴學資料從

東漢

開始產生(揚雄、蔡邕、桓譚)。

魏晉南北朝

應當是琴器的定型時代(琴賦、壁畫、北齊校書圖可以為證)。且產生了文字譜(文字譜絕對對減字譜有巨大的影響)。產生琴曲《碣石調幽蘭》。至此古曲五曲九引十二操外加蔡氏五弄、嵇氏四弄的典故皆已形成。

到了

隋唐

,產生了斫琴名家(雷氏、張越)。皇室會召見這些名家,在登基的時候做一批琴。

產生了一大批彈琴名家(賀若弼、陳康士、董庭蘭、薛易簡、陳拙、曹柔等)。

《大胡笳》應當於此時形成(其指法與後代琴曲迥異)。(《醉漁唱晚》等託唐人的琴曲,雖為查老認定唐大麴遺風,但右手指法並不是那麼複雜,且傳承有序,我還是認為它在嚴天池之後)

記譜方法趨於成熟(依明代琴譜所載手勢圖、指法、曹柔減字等),但是於今天的減字譜相比,更為繁複,右手指法(齪、圓婁、全扶、半扶)在後世琴曲中已然少見。

北宋

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宮琴,北宋初期的宮琴承襲晚唐,但不太像……。宋徽宗立百琴堂,收集唐琴。這時開始有作偽(人們對唐琴推崇備至,見蘇軾、歐陽修所述)。斫琴名家有馬氏

北宋有幾位著名琴僧,寫了新的琴論(則全和尚寫義海和尚的節奏指法)。朱長文作《琴史》

南宋

官琴繼續,野斫也繼續,瓦灰應當在此時產生(王世襄舊藏中高山流水琴)。

南宋有了我們真正能追溯的曲譜:《黃鶯吟》、

《古怨》(姜夔!)

。可以看出這時候琴歌依然盛行。但是這些琴曲的指法簡約,和胡笳之類不同,或許琴歌的路子如此。古怨尤其能見古琴徽法律的時代

宋末之時則不然,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等為紫霞浙操之源頭(或曰霞外二字源於此)。這時也產生了很多新的琴曲,如《山居吟》、《樵歌》、《瀟湘水雲》、《泛滄浪》、《秋鴻》(《飛鳥吟》存疑)。

饒宗頤先生有《 宋季金元琴史考述》可參考。

元代

也有統治者好琴,浙派諸公也有入朝彈琴, 春雷復出。斫琴名家朱致遠

明代

不能統一而論,資料多了,內容也就細緻了。

從琴律來看,西麓堂琴統為徽法(姜夔所述)向準法的轉折。

明代宗室好琴,有四王琴(寧、衡、益、潞,潞王琴在潞王死後也有製作,依照潞王的形制和款號,但是工藝、用料不如前)、崇昭王妃、宮琴(弘治、崇禎)等。明末也有張氏五兄弟造琴

明初產生了第一部琴譜單行本《神奇秘譜》。個人傾向於認為它收錄過去琴曲。

幾個小專題:

徐門發展:

浙派徐門傳承至此,歷經天民、秋山、德符、和仲(永樂時期),再往後惟謙、守真、暘(大抵活到天順二年、有墓誌銘為證)。其後徐門式微(天順四年召見了非徐姓者彈琴,據《梧岡琴譜》其中有徐門後人),原先浙操為徐門之壟斷也隨之終結,即有外姓學生標榜徐門正傳如蕭鸞、黃獻。

江浙之爭:

江操多為民間,指法簡單,愛好琴歌,正文對音,多於樂工相聯絡,活動在南京。

重修真傳,楊表正

綠綺新聲,徐時琪

楊掄太古遺音、伯牙心法,楊掄

楊掄理性元雅,張廷玉

陶氏琴譜,陶鴻逵

浙派譜:(紫霞洞琴譜)梧岡琴譜,黃獻

杏莊太音,蕭鸞

絲桐編外編,劉珠

藏春塢琴譜,郝寧

太古正音,張大鳴(書中提出琴聲十六法)

義軒琴譜,張一亨

張岱和絲社:

或曰紹興派,但我以為不足為派。是尹爾韜一路,張岱與之有關。張岱從王本吾、王侶鵝學。查先生說:徽言秘旨尹曄是浙派的基礎,虞山的表面,縱橫兩者之間,大有統吳浙一體的情勢。後來又有徽言秘旨訂孫詮

虞山派:

嚴天池倡清微淡遠,不收快曲,貶斥琴歌。又有徐青山等從遊。我認為民國所見的傳承古琴,基本皆本於此(查老的前幾位老師或許不)。琴到嚴天池,在徽分、右手取聲、左手用韻都已經與神奇秘譜時代迥異,已經形成了新的傳統,確立了聲少韻多,以韻勝的格局。而嚴天池學生廣佈,廣陵、淮揚、諸城、梅庵、嶺南、浦城、九嶷、泛川都多多少少出於虞山(五知齋在曲子下的標註、喬子衡的師傅、王溥長的說辭、王燕卿的傳承、黃景星及祝桐君的譜子、楊時百的師承、張合修的經歷皆可為證)。

另外明代太監對古琴的影響也不能忽視(近的來看,從徐青山琴譜序中可見)

清代

明琴很多,所以清琴多不堪用(也有好的,曾見過一些)

清代古琴更能夠敘述,星羅棋佈,可以分地點論說,可以分派別談,可以和琴譜緊密結合,有的琴曲也有傳承的節奏可考。

清代琴譜很多、琴人很多、也有新湧現的琴曲(莊臻鳳)

待更

民國

這時候有錄音了

廣陵:細化吟猱,暢快跌宕,模進變化

九嶷:一板一眼,力求方剛

管老:不留指甲,隱忍清剛

諸城:直白剛勁

梅庵:新增輪指,提升速度

待更

建國

有古琴改革的嘗試(見觸控琴史)

待更

想棄坑了

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揚清琴韻2017-02-06 23:28:53

望指正

歷史串聯:

遠古:桓(huãn)潭:東漢琴家,哲學家,經學家。認為:伏羲帝(其實是多個祖先的合一)制琴

但依據最多的為舜帝:1,實有其人,是夏部落的大巫,2,諸多文獻記載 3。虞舜時期已有祭祀,禮聘等較為頻繁的社交活動。4,虞舜時期開始養蠶5。出土實物-獨腳琴

但是由於後人將偉人神化,所以極有可能古琴為舜的’巫’-夔(kuí)所制

周代:制禮作樂-樂教更為嚴謹,琴為自然的一項內容

春秋戰國:‘士無故不撤琴瑟’ 琴家有:孔子,莊子,伯牙

漢代:古琴的形制基本定型,文人墨客寫下了大量的琴賦,琴贊,琴論等。 主要名家有:桓潭,揚雄,蔡邕,傅毅。

出現四大名琴:焦尾;號鍾(周代);繞樑(年代不詳);綠綺

琴曲:《蔡氏五弄》《胡笳十八拍》

魏晉南北朝:琴家:阮籍,阮咸,陶淵明等

琴曲:嵇康:《嵇氏四弄》《廣陵散》

發現: 最早的古琴文字譜《竭石調-幽 蘭》

隋唐:出現斫琴以蜀人雷威為代表的一大批斫琴家

琴譜:曹柔發明了’減字譜’

琴曲:題材多變,突破了傳統的暢(美暢其道)操(堅守節操),印(進德修業),弄(抒情寫意),

唐代已有《流水》

琴人:不勝列舉

琴派:兩大琴派:祝家派,沈家派

宋代:第一部琴史《琴史》作者 朱長文

琴派:廣陵派,虞山派

出現琴僧體統,構成琴學的一大奇觀

南宋末年:琴派:浙派(郭楚望-瀟湘水雲)

京師派:閣譜

江西派:民間派

宋季金元:琴學著作:《琴辨》苗秀實

《琴統》《奧音玉譜》徐理

《琴言十則》吳澄

明清:琴學這一專稱得以確立

曲集《神奇秘譜》《西麓堂琴譜《五知齋琴譜》《谿山琴況》

琴曲《秋鴻》《平沙》《漁樵問答》《良宵引》《鷗鷺忘機》

民國:琴學《琴學叢書》《今虞琴刊》

琴人:吳景略,張子謙,顧梅羹

但文革之後,逐漸不為後人所知

當今:中國琴會成立

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愛音樂史的小宇2019-04-17 06:22:16

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其實挺清楚的,因為古琴具有3000年不墜的歷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按朝代劃分

遠古夏商時期:這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古琴的傳說,但是至今還沒有出土的實物,所以只能存疑(古琴不易儲存主要是因為它是絲類樂器,器體主由木質組成,所以難以保留下來)

周代時期:這時期的古琴最早出土的實物就是戰國出土的古琴,主要呈現出“一足,無徽,半體式”的形式,音量小,音質差,弦長長短不一,型制尚未定型。演奏家主要有孔子,伯牙,師曠,師襄,雁門周等人,給古琴賦予了崇高的文化品格。當時的作品有《獲麟操》,《清徵》,《清商》、《清角》等等。這時的古琴在禮樂的影響下,也被賦予了禮樂功能,認為古琴是人們修生養性的樂器,如文獻記載:“君子近琴瑟,以禮儀也,非慆心也”。

秦漢南北朝時期:這個時期的古琴發展主要得益於中國古代的文人,如嵇康,阮咸,蔡邕等人,這個時期由於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又由於禮樂的衰弱,燕樂的興起,使得古琴慢慢擺脫了禮的桎梏,主要是表達自我的情感,如阮咸的《酒狂》,採用罕見的三拍子,來描繪了醉意朦朧的醉酒者,表現出了當時他對於黑暗統治的不滿;又如嵇康的《廣陵散》,該曲取材於《聶政刺韓王》,反射出了當時的專治統治。除此之外,在古琴的型制上面,從“一足,半箱,分體式”向“兩足,全箱,整體式”的轉變了,特別是古琴的十三個徽位的確定,如嵇康的《琴賦》中就記載“徽以鐘山之玉”,大大的推動了古琴的發展。

隋唐時期:隋唐時期雖然胡樂大量傳入,但是中國的古琴仍然穩步發展。如當時的琴家主要有趙耶律,董庭蘭,等人,在創作方面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如琴曲《離騷》《梅花三弄》琴歌《胡笳十八拍》等等,在斫琴的技術上,出現了四川的雷氏,江南的張氏等等。在記譜法上完成了質的飛躍,從文字譜向減字譜的轉變,推動了古琴的傳承與發展。

宋元明清:這個時期的古琴蓬勃發展,出現了許多的學派,如浙派,浙操徐門,廣陵派,虞山派等等,樂譜有《神奇秘譜》等樂譜,創有《瀟湘水雲》《秋鴻》《良宵引》等曲目。(由於這些曲目極其人物都十分好查詢,就不再贅述了)這時期的古琴由於當時的藝樂的興起,古琴開始形成流派,專業化發展,而琴家也有了社會獨立地位,已經明顯區別於了前期的古琴的功能。

中國古琴音樂的發展脈絡是怎樣的?小哥ouY2021-10-30 13:30:08

標簽: 古琴  琴曲  琴譜  曲子  秘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