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馬家窯彩陶的紋飾特點及文化內涵是什麼?

作者:由 藼妳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18-06-28

馬家窯文化的分類和特點

馬家窯文化是以首先發現於甘肅臨洮的馬家窯而得名,年代為公元前3190年到公元前1715年。它與仰韶文化相近似,是仰韶文化在甘青地區的延續與蛻變。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一般分為四種類型:石嶺下型、馬家窯型別、半山型別和馬廠型別。

石嶺下型彩陶有罐、壺、瓶等,器形比較單純。其裝飾與仰韶文化廟底溝型別類似,紋樣主要有簡化鳥紋、弧線紋等,構圖疏朗,風格簡潔明快,具有明顯的廟底溝遺風。此後相繼出現的馬家窯型、半山型和馬廠型三個型別中,器形增多,出現了雙耳罐、缸、甕等體積較大的器物,造型也有明顯變化。裝飾紋樣多以黑彩繪制,常見有旋渦紋、波浪紋、波折紋、圓圈紋、同心圓紋、網格紋、鋸齒紋、米字紋、蛙紋以及人物形象等。

馬家窯型別:馬家窯型別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陶器的製作方法沒有太大改變,形制卻比以前豐富,主要有盆、缽,罐、甕、壺、盂、碗、豆、瓶、杯等。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盆、缽等器物使用內外彩繪,少數瓶、壺通體彩繪。紋飾有幾何紋、人物紋和動物紋,以幾何紋居多,紋樣為波浪紋、旋渦紋或垂幛紋。紋飾線條生動流利,裝飾圖案構成繁密,變化豐富有序。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是出土於甘肅永靖的雙耳四系大彩陶甕,其造型穩定勻衡,紋飾由旋渦紋、圓圈紋、波狀紋、弦紋組成,線條生動流暢,弧線旋轉造成強烈的運動感,堪稱我國早期彩陶的傑作。

半山型別:以甘肅和政縣半山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長頸小口、寬肩大腹的雙耳罐是最常見的器物。它們造型圓渾厚重,大方穩定,外型輪廓線轉折變化最為考究,是工藝製作最成功的陶器之一。半山陶器彩繪以黑色為主,也兼用紅色,組成的黑紅間用的型別也較多。紅黑的強烈對比與胎地的橙黃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效果。陶器的裝飾面積較大,有的裝飾帶有四五條之多,主次分明,相互配合呼應,結構嚴謹、規整,形成一個變化多樣統一的整體裝飾色彩。裝飾紋樣多是幾何紋,最常見的有連旋紋、葫蘆紋、平行線紋、大圈紋、波狀紋、折線紋、方格紋、鋸齒紋等。半山彩陶紋樣均以寬窄不同的二方連續樣式展開,合圍整個陶器。從陶器的頂部俯視,其圖案變為優美的適合紋樣,妙趣橫生。

馬廠型別:以青海和縣馬廠遺址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基本上沿襲半山型別的器物。馬廠彩陶裝飾紋樣略顯粗獷簡率,最具特色的紋飾是大圓圈紋,捲曲紋,蛙形紋和勾連紋。處理方法上是在二連紋飾的單位中,填以不同的紋飾。同時首次出現雷紋,它與勾連紋為後來的回紋形成奠定了基礎。

(轉)

標簽: 馬家窯  彩陶  型別  紋樣  半山